化产品该有一个
像样的商业
——《加勒比海盗》影评
文/王松
在上海的迪士尼乐园里,加勒比海盗项目是很多年轻人和孩子的打卡地,特别是以3D效果呈现的水下世界,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操作,迪士尼公司一直就做得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国内的大型游乐场或者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学习。
特别是近些年来国人的精神文明水平直线提高,对于游乐场这样的传统户外游乐场所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如果再像前些年只是装备个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之类的项目,已经无法引起游客们的兴趣,一个新建的游乐场几乎是只火个一两年就会进入惨淡
前  言
期。
对于这些游乐项目,游客最多玩个一两次就不想玩了,除非是像“天津之眼”那样有独特意义的摩天轮,能长期地火下去,毕竟它的游客是来自全国各地。一般市区的游乐场游客的来源很有限,都是来自本市内甚至是市区周边地区,而现在游乐场遍地都是,游客不会为了坐个摩天轮而跑半个省。
于是“文化游乐场”的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关于这个概念,迪士尼已经运营得非常娴熟。比如同样是过山车,普通的过山车坐个一两次还觉得刺激,坐个三四次就没有那种刺激感了。如果在过山车游乐场中加入“七个小矮人”的元素,那在感官上就完全不一样,除了刺激感还有些很独特的元素,即便是过山车坐多了没有了刺激感,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三刷、四刷的现象很普遍。
国内的大型游乐场比如方特,已经在积极地往这方面发展。不过对比迪士尼,单纯地将游乐项目加入文化主题,还只是“文化游乐场”的入门,迪士尼的操作那是大手笔,比如上海迪士尼中的“明日世界”项目,就有《创:战纪》《玩具总动员》等电影的支撑。
首先迪士尼先拍出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有很多人可能不喜欢去游乐场,可是电影却是个大众娱乐项目,几乎男女老少都是受众。一部电影火了之后,迪士尼不单单有票房的收入,还等于把广告打出去了,等以后游乐场加了个关于电影的项目,肯定会立即引起曾经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好奇。即便是十个人好奇,只有一个人去迪士尼的游乐场,因为基数大,客流量也会很大。
这还不算完,还有与电影相关的手办、饰品、玩具等等,每个产品的成本都不高,可是每个售价都很贵。关键是只此一家,在别的地方还买不着,没办法,如果喜欢只能捏着鼻子买了。这就是迪士尼的文化产业体系,人家主要卖的并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消费体验。
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反着来,现有具备特的主题项目,再有像是宣传片一样的电影出现,这个过程没有成规。比如加勒比海盗项目,就是先有了主题项目,再有电影。
又因为《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很成功,所以先后拍了五部,据说还要拍第六部。有了这个好基础,还怕游乐场的项目没人玩?电影跟游乐项目相辅相成,等于是一个产品赚了两份钱。
(本文中的人物和地名,以影视作品中的音译为准。)
国内的奇幻小说可谓层出不穷,可是真正高大上的,或者极具特的却实在不多,有很多奇幻小说开头还不错,可是看着看着,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现在的网络小说市场就是这个样,读者的选择太多,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头一定要设计好;但因为竞争激烈,更新速度还要快,根本没时间去慢慢敲打一个好故事。
当然还有些别的原因,比如很多作者一直没有跳出一些过时的写作思路等等。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还
分手在那个秋天歌曲是中国奇幻小说创作的成长时间不足,也没有形成一些成熟的商业体系。
近些年来文学创作已经成了影视业的根基,不管是写剧本也好,写故事也罢,首先有了创作,电影才有了题材。可是因为网络盗版猖獗,有些手机公司甚至正大光明地配置盗版的阅读APP,极大地伤害了创作者的利益。
这是文化商业体系上的不成熟,加大网络管控的力度,简化举报过程,或许就能有一定的成果。至于创作体系的成长,只能交给时间,让创作者们慢慢变得茁壮。
1.懂得抓住好奇心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的文化商业模式,但也只能是借鉴,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很大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内的文化商业模式肯定能追平西方,但又会有中国特。
就现阶段而言,国内的文学创作不管是在经营模式上,还是在创新程度上,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更像是练一门内功,不是说集中力量就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打磨。
这期间不停地借鉴,就能不停地丰富自己,也是所谓的文化交流。说到借鉴,《加勒比海盗》系列是很成功的奇幻电影,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说这部电影的尺度处理得非常好,说到海盗,一定会联想到粗鲁、野蛮、血腥、狡猾等词眼,可是这部电影却在这些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跟这
些词语沾边,又觉得可以接受。毕竟这部电影的初衷,是给孩子看的,不可能过于血腥,或者过于野蛮。
可是有很多镜头在细节方面,又挺像那么回事,比如说《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第一部中,戏份只有几个镜头的那个总督府的管家,不管他走路的姿势,还是神态,甚至不用看到他的脸,只看背影,就能感受到一种刻板的英国贵族风。还有穿着军装,用着应景的燧发,跑起来都似乎有循规蹈矩之感的士兵们。类似的细节,是支撑殖民地背景的基点。
另外那些衣衫褴褛又肮脏的海盗,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可是全片下来,这些海盗除了为所欲为,并没有给他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效果,这是一无恶不作的海盗,但却让人讨厌不起来。
甚至大反派赫克托·巴博萨(以下简称巴博萨),也让人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主角杰克·斯帕罗(以下简称杰克)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他很狡猾,但是他“盗亦有道”,总是出乎观众预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是一部在尺度方面处理得很好的电影,毕竟这不是一部关于殖民时代海盗的纪录片,总体上来说让人明显地感受到独特的风格就够了,其他都得向电影的核心目的让道。
如何呈现独特的风格是一门学问,就国内而言,随着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几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合,地域间的风格差别已经相差不大。周边国家又都是“儒文化圈”,跟我们也没有太本质的区别。而太西方化的风格,因为相隔太远,观众又会有些接受不了。
所以在国内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一般都着重于对年代的独特风格描述。比如20世纪80年代,可以用“大团结”纸币之类应景,民国时代可以用青衫、学生服,清朝可以用脑袋上的辫子、服饰等等凸显特殊的风格。
地域间的独特风格,跟年代间的独特风格有很大的区别,年代风格的架子就摆在那里,只要在架子里面,不会出现清朝的时候使用“大团结”做货币,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可是地域间的独特风格,却不是拍一拍标志性建筑物就行了,而是要抓住那个地域的人文特,并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两者不存在谁更难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更高级的问题。只不过地域间的独特风格,需要精耕细作,在电影中要用一个又一个细节镜头展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要从细节中一点一点反复地提示,加深读者的印象。
独特的风格是一个醒目的标签,这只是一部好电影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电影的核心目的是另一个关键的地方。就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只是把风格凸显了出来,至于一些其他细节,完全要给电影的核心目的让步。
迪士尼的主要客户,毕竟是孩子,或者抱有童真的人。这让《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不会真正出现殖民时代海盗的残忍,还是那句话,这毕竟不是纪录片,观众也不是研究海盗的学者,凸显出独特的风格之后,为了达到电影的核心目的,就没必要再较真儿了。吴京与谢楠
这也是影片中出现比剑、船与船之间炮战等交战镜头,更像是在闹着玩的原因。比如杰克和威尔·特纳(以下简称威尔)在铁匠铺的对战,以及杰克跟巴博萨在死亡岛的对战,这本来该是以命相博的局面,该片的画风却充满了逗趣,几乎成为电影的另一个特。
最精彩的炮战是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
中,在大漩涡中“黑珍珠号”和“飞翔的荷兰人号”的交火。看着船帮被打成了木屑,船员被炮弹轰到水里,并没有觉得有多么残酷,反而还觉得一发一发地对射很有意思。
因为之前有了足够的风格衬托,以及对人物的描绘,这样的“搏斗”并不令人反感。每个人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童真,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例外,谁小的时候还没有跟玩伴用树枝闹着玩过。那时候的闹着玩的情景,不正像是《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主角之间比剑的架势么!
所以,这些场景不光是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成年人看了也会给个好评,毕竟童真在人的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都是“通用”的,很容易引发足够的共鸣。对于童真来说,玩闹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童真真正的核心,是一颗强大的好奇心。
《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自然不会忽略这个核心元素,在《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的开头,阿兹特克金币的设计,就调动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落水的小男孩,为什么会带着这枚有骷髅外形的金币?它跟躲在迷雾中的海盗船有什么关联?为什么金币一落到海里,会让海水的表层产生冲击波一样的涟漪?
以这枚金币为基础,将威尔和伊丽莎白·斯旺(以下简称伊丽莎白)这两个角勾连在了一起,同时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在金币落水当夜,传说中的海盗船“黑珍珠号”就来劫掠港口,他们就是冲着这枚金币来的,那么金币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为什么黑珍珠号上的船员暴露在月光下会变成活着的骷髅?
另一边,惨兮兮的“杰克船长”,似乎跟“黑珍珠号”有些渊源,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总之影片一开始,线索就放出来一大堆,虽然影片的开头多少有点拖沓,除了“杰克船长”出场时有些“拉风”,就没有太多有趣的地方了。不过有这些线索为支撑,还是会让人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说到这位“杰克船长”,他的出场很好玩。一上来杰克站在桅杆上,眺望着前方,一副很牛的样子。可是在下一秒,他赶紧从桅杆上跳下去,用水桶往外舀水,原来他的船漏了。当他到达码头那一刻,他的船彻底沉入海中,杰克刚好从桅杆迈到了码头的木板上,完成了“进港”。
可以说杰克一出现,观众就立即明白,这部电影决不是一部严肃的海盗题材的电影。之后不管是杰克的逃跑还是被捕,都是以喜剧形式展开的,算是确定了电影的基调。
love song 方大同
之后的故事展开,放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线索,阿兹特克金币的诅咒,让“黑珍珠号”从船长巴博萨到普通船员,都变成了没有了一切感觉的行尸走肉。在月光下,他们就是一具一具行走的骷髅,是一种不死的生物,只要诅咒不解除,就要永远受诅咒的煎熬。
只有将金币全部归还,并用抢夺者的血补偿,才能消除这个诅咒。所以他们才攻击港口,抓住了伊丽莎白并夺取金币。诅咒什么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就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孩子自不必说,对这些东西根本没抵抗力,给他根魔法棒他就觉得自己学会了魔法。而成人则是另一番情景,明明知道这些东西是怪力乱神,根本不存在,也免不了在心里“中二”一下。
爱到春潮滚滚来另一边威尔为了救心上人伊丽莎白,跟深陷牢笼的杰克合作,成功夺取了一艘快船,在图嘉港招募船员。一直对杰克忠心耿耿的乔士米·吉布斯(以下简称吉布斯)告诉威尔,杰克竟然是“黑珍珠号”的上一任船长!
当时作为“黑珍珠号”的大副巴博萨背叛了杰克,将杰克丢在了一座荒岛上,让杰克自生自灭。之后杰克一直谋划夺回“黑珍珠号”,并为巴博萨留着手里的那发子弹。
巴博萨背叛杰克后,带着船员去了死亡岛,到了阿兹特克金币。让人意外的是,威尔的父亲当时竟然也在“黑珍珠号”上,因为他不赞成巴博萨等人的叛变,被船员们绑在大炮上沉入海底。很快巴博萨等人就发现自己中了诅咒,而且需要威尔父亲的血来消除诅咒,威尔父亲已经死了,他们便开始到处
威尔,以及他父亲寄给他的阿兹特克金币。
阿兹特克金币,以及“黑珍珠号”背后的故事总算是梳理明白。阿兹特克金币背后的诅咒,是一个叫人产生好奇的点,“黑珍珠号”同样也是,不过这两
个点都是比较抽象的。
前文中说过,阿兹特克金币上的神秘元素,即便在剧情上没有太多悬疑的设计,也令人很想一探究竟。神秘的东西之所以那么让人向往,其实就是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的缘故。这个道理很简单,谁会对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东西或者概念去探索?要探索也是探索神秘莫测的东西。
而“黑珍珠号”是一艘来去自如的海盗船,想象一下,一艘无拘无束的海盗船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这片海洋似乎会立即变得无限大,似乎有一个个的岛屿等着去探索,似乎有一个个宝藏等着去发掘。
勾起人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奇幻类作品的核心目的,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奇幻类作品,就是给人们发泄出这种本能的途径。如果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奇幻作品的第一个核心目的就达到了,紧接着就要开始第二个核心目的:满足好奇心。
阿兹特克金币和“黑珍珠号”这两个元素都交代清楚了之后,影片的叙事节奏骤然加快。巴博萨等人带着伊丽莎白去了死亡岛,准备解除诅咒,不过伊丽莎白手里的阿兹特克金币是小时候从威尔那里拿来
的,她的血根本无法解除诅咒。
正好杰克和威尔也赶了过来,其实杰克也希望巴博萨等人解除诅咒,只有这样他才能杀了巴博萨,夺回“黑珍珠号”。不过威尔却不想继续做杰克的棋子,他把杰克打晕,趁乱救走了伊丽莎白。
“黑珍珠号”出击,巴博萨成功抓获了威尔,并再次将杰克流放到荒岛。只不过杰克很快利用皇家海军拖住了“黑珍珠号”的船员,又利用阿兹特克金币的诅咒,用留了十年的那发子弹,杀掉了曾经背叛过他的巴博萨。
诅咒没有了,杰克完成了复仇,成功夺回了“黑珍珠号”。在电影的前半段升起的期待和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这就像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一样,有始有终。之前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就是为了最后的满足,或者说好奇心就是用来满足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影过程。
国内的大型游乐场如方特,这些年也很注重文化项目的建设,有特的小镇,有主题项目,但是方特比起迪士尼,差距还是很明显。
方特所差的,可能就是缺一些好故事。
去过方特的人,都会感受到他们正在积极地建设一些特项目,比如恐龙危机、海螺湾等项目,可是那些项目却总让人觉得好像是缺了点“灵魂”。首先那些项目会让人觉得很陌生,其次是无法产生足够
的“回味感”。
杨秀惠之所以会感觉到陌生,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相关的元素,比起迪士尼,国内的游乐场几乎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唯一让人感到有些熟悉的项目,就是《熊出没》之类的国产动画片孵化出来的项目,可是《熊出没》跟国内大部分的网络作品差不多,前几集还说得过去,后面就烂大街了。
国内动画片的创作初衷,是以孩子为主,孩子或许还能喜欢,会一直看下去,可是成年人却没有看下去的想法。正是这个观念,使得国内至今也没有一部太拿得出手的动画作品。
韩国站这也怨不得动画作品的制作人员,国内的整个文化积淀,还没有完成足够的积累,而且我们的商业化手段过于粗浅,没有挖掘出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这里所说的“文化积淀”,并不等同于文化底蕴,谁都得承认中国的文化底蕴独步天下,可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底蕴却表达不出来。
说白了就是国内很少出现世界水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现在大行其道的文化产品,还是以好莱坞等西方公司的作品为主。虽然有文化差异的原因,不过自
2.讲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