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传承红基因的路径研究
聂丽君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10421)赵仁成主演的电视剧
[摘  要]  红基因的传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高校要做好红基因的传承,需要进行内外联动,努力与政府、社会力量展开合作,共同形成传承红基因教育的中坚力量;积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展开红基因宣传,积极构建专兼相结合的师资,转变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红基因教育的有效性;构建更为完善的高校传承红基因长效机制,为传承红基因教育保驾护航。
[关键词]  高校;红基因;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YNZ214-(2020)04-0049-04
收稿日期:2020-07-11
作者简介:聂丽君(1991-),女,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红基因具体表现为红文化和红精神,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执政路线、价值目标以及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1]。伴随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稳健向前发展,当前国内各个方面情况都发生了许多改变。因此作为当代高校,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红资源,深植文化沃土,用好“红教材”,将红基因融入课堂、成为青少年的信仰。总之,高校传承好红基因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意义深远。
一、高校红基因传承现状
为更准确地掌握大学生对红基因的认知情况,剖析现阶段高校红基因传承教育的现状,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一系列方式,对江西地区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体对于红基因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但同时,调查也发现红基因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方式单一。在调查结果中显示:选择学校举办学术活动不频繁的学生比重达到了56%;选择学校几乎不举办学术活动的学生比重为17%。校园红文化同发扬红基因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
关联。现阶段由于诸多复杂因素,校园红文化教育成效尚未达到预期,各方面建设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此外,游览红景点可以深化学生对红基因内涵的理解。但在调查中却发现,选择定期游览红景区的学生比重为63%,而从未参与游览红景区的学生比重为28%。另外,46%的学生认为参观红景点后的感觉并不强烈;8%的学生认为游览红景点并不存在明显感觉。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高校在开展红基因软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组织学生现场参观、社会实践经费不充分,仅能满足部分学生进行参观,最终导致红基因教育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许多高校目前具备的软、硬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红教育形式通常为举办主题会议或讲座的形式。
三是氛围不够浓厚。高校对红基因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教育宣传形式相对固定与单一,通常选择张贴海报、拉横幅的形式。在校园广播中,主要以流行歌曲为侧重点,红歌曲所占比重较低。另外,从当前学校社团文化的构成来看,红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并不突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某高校有100多个学生社团,关于红基因教育传承的社团却寥寥无几。
四是缺乏对网络手段的有效利用。随着现代信
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体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对红网站建设的关注程度相对不足,因而其优势和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不仅如此,现有高校红网站建设相对不足,在这种条件下使得红网站的优势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关于高校传承红基因现状的剖析
针对大学红基因传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经深入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功利化以及就业形势严峻;二是大学生存在认知局限性;三是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1.社会功利化及当前就业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事件为高校红基因的传承教育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受到宏观政策措施的影响,每年进入高校的新生数量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愈发提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领导纷纷选择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状况以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侧重点,使得对红基因教育的宣传与推广难以达到要求。最终导致虽然红基因教育在各大高校中有着大范围内的宣传,但实际成效较预期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学生在认知理解上存有局限性
在“对于参观过的红景点,你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调查中,46%的学生认为参观红景点后的感觉并不强烈;8%的学生认为游览红景点并不存在明显感觉。这表明高校学生没有充分理解红精神,在此方面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针对学生观看红刊物和影视节目的调查中,选择很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比重分别为3%和38%。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红文化的关注程度不高,难以认识
到红基因的优势和作用,认为红基因对自身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同时在调查中表明,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红基因目前已经难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意味着目前高校仍存在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认知体系。段林希付梦妮
3.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未明确红基因的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对教学方案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管理机制责任不清晰,高校在管理红基因教育这块内容上分工不清晰,未对各个主体的职责与义务进行合理划分,使得红基因难以引起各个主体的注意。二是反馈机制难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由于信息传播的特殊性,要想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就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的支持。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能够甄别出大学生思想状态,以保证教育目标确立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在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红基因教育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三是评估机制存在局限性,重视对评估机制的完善能够为高校红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这也是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但现阶段,高校评估机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比如,在评价原则上没有更好地与时俱进;评估方式不合理;评价效果不显著等。
三、高校传承红基因的路径
娜样纯杰的爱恋
1.内外联动,形成高校传承红基因的合力
一是保证思想政治课程的有序进行。高校应深刻挖掘红基因的内涵,把红文化同思政教育相融合,让红文化在校内得到广泛的宣传。结合本校内部文化氛围,开设专门的课程,在展示式、讲授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支持下,深入提高学生对国家与党发展历程的掌握,让高校学生真正理解“红基因”中包含的实质内涵[2]。把红文化教育渗透至目前已有的教育体系中,诸如在开展《思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践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与中国革命道路、途径等内容相联系,进而感受其中蕴含的红文化。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时,可对我国优秀文化进行细致总结,从中探究中社会进程推进过程中衍生出的各个类型的文化类型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最终保证红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弘扬。而在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深入地诠释红文化内涵,介绍红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使学生全方位认识到红文化在当今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二是培育高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首先,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对红教育的相关内容有着充分了解与掌握,能够针对学生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可以委派专门人员负责红文化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另外,高校为了保证宣传教育效果达到预期,可以邀请校外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从而在校内为红文化教育营造起优良的环境。
2.整合资源,有效规划红基因的宣传
一是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先锋带头作用。红基因教育需同团课、党课充分融合在一起,以红资源作为基础,指引团员与干部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信仰,有效培育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3]。不断丰富宣传方法与推广渠道,针对红文化开设专门的教育栏目。例如,在教室、走廊张贴海报、漫画等。高校共青团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校园内部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利用多种途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文化的了解,保证预期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二是做好社团组织,落实红基因教育工作。高校应在现有资源的支持下,组织设立专门的红社团。加强红社团的指导,指派专业教师帮助开展红活动,在学生社团开展红基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要给予经费,为红社团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红基因宣传教育活动,在高校学生对红基因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
show me三是依托小集体提高红基因的效果。大学生成长离不开一个个小集体,如班级、宿舍等,利用这些小集体开展红基因教育,将红基因延伸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保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首先,组建班级,在同学间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实现对红材料的宣传与传递。可以筛选出较具有代表性的红文化相关词汇,将其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使得革命精神能够融入校园环境当中。例如某师范学院筛选出12个红词汇,作为下属各个班级的命名。“红班级”利用演唱红歌曲、观看红影视资料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实现对红基因的继承与发扬。利用主题班会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加强对红基因相关内容的学习。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宿
舍集体的优势,在宿舍范围内组织开展竞赛,引导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到对红文化的学习中,在校内营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增强红教育的成效。
3.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红基因教育的有效性
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丰富红教育方法。一方面建好大学红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长征路线,或者到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等,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红文化本质内涵的认识。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一系列支援服务活动。在课余时间,学校可组织学生前往革命老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来讲,部分高校选择组织学生开展对红基因文化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红文化教育的影响范围。以上活动的顺利举办,可以真正丰富红教育成果。
二是丰富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开拓文化教育渠道。其一,借助建筑物这一载体来记录红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其二,将革命先烈的画像张贴在教室和走廊当中,利用历史人物的名字为校园基础设施命名,保证学生置身于校园当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红文化内涵。其三,在一些重要纪念日开展关于红文化方面的知识大赛,进而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部分整体实力较强的高校还可以选择创建专门的论坛,并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负责对红基因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三是利用新时代现代网络媒体,构建网络宣传模式。传播媒介的拓宽,为红基础的宣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在现有资源的支持下,重视建立专门的“红文化”网络平台,引导正确的网络
舆论导向,强化教育效果。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组织开展的红基因宣传活动,能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氛围,使得红基因教育更加生动直观。高校应重视建立红文化主题教育网站,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能够发现,在学校中存在“映山红网”和“明德网”两大重要模块,前者主要涵盖:井冈山精神、红讲坛等模块;后者涉及学校文化等模块[4],最终构建出个性化的红网站。这类网站在视频、图片等一系列方式的支持下,使得红网站中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全方位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让主题网站获得越来越多学生的访问,为高校学生学习红文化开辟了关键途径。推动红基因传承这一任务尽快完成。另外,还应对大学生网络微博平台的运用保持高度重视,学校应将红基因的内涵渗透到高校学生的互联网生活、消费以及沟通等不同领域之中。这一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差异,能够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进而使得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大在红基因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你是陪我风雨的人原唱
四、高校传承红基因机制的构建
1.建立传承红基因的领导机制
高校作为红基因传承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和舞
台,应在校园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与参与下,重视领导机制建立健全。一是学校思想课程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和各个院校应结合红基因教育现状,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保证各个部
门的职责与义务得到充分履行,最终形成红基因教育合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对红基因的宣传教育工作,具体从研发实施、评估反馈、设定目标等方面入手,助推高校学生红教育目标的达成。二是构建综合全面的教学方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针对高校“红基因”现状构建相应的教育方式,提高“红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红文化可以渗透到学校环境之中,同实践教育关联起来,在校内构建起优良的宣传环境[5]。三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红基因教育工作的管理,以保“红基因”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2.建立高校传承红基因的评估机制
要想对高校红基因教育成效进行衡量与判断,最关键的就是对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高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重视对自身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保证考评目标的清晰明确,考核方式的科学合理,强调考评目标与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考核要求和宗旨,选取适宜的评估指标,诸如学期指标等,并且还需要联系红教育所具有的社会特点,确定恰当合理的考评方案,以保证最终的教育结果的准确性与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促进综合完善考评体系的形成。考评体制与校园常态教育评价体系相结合,用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识别与判断。进一步提高对红基因文化实践活动的考评比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红基因文化的学习,让现代高校学生可以全方位认识到红基因的内涵[6]。
3.建立高校传承红基因保障机制
张萌的老公
高校可以选择将红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机制相结合,进而为红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保障,推动高校红教育目标实现。另外,需提升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热情,在实际教学当中与红文化资源相联系,积极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等一系列活动,确保老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获得全方位加强。还应当让红基因教育管理者的能动性得到有效的施展,主动助推红基因教育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和健全,进一步拓宽管理方式与途径,改善管理能力,重视与其他高校管理队伍的沟通与联系,对其他团队的优秀实践经验进行借鉴与参考。高校应保证对红文化教育有着充分考虑与分析,不断增强支持红基因教育的力量,确保不同教育活动可以高效实施。例如,对红基因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在对红基因产品的研发中应适当提高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红文化传承效果;在大学经费预算中还需针对红教育设置专项基金。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相关组织结构保持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充分利用其优势合理规划红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拉赞助、捐赠等形式,为红文化教育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总而言之,红基因是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促使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中国的主权独立、国家繁荣兴盛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持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同时,红基因中深深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展现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对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指导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意义深远。因此,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依托于红基因教育,积极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杨亚君.论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太原:中北大学,2015.
[3]梁洁.红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4]欧阳建勇.国旗日日升,好事月月评,红歌年年唱——江西财经大学围绕主旋律构建德育长效机制[J].江西教育,2010(13).
[5]金子艺.90后大学生“红文化”认知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 2014.
[6]肖灵.当代大学生红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秦光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