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家/HO M E DRA MA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他散居于广西与贵州各地。卡蒲毛南族是现在聚居在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的毛南族同胞对外的自我族称。卡蒲毛南族人在1990年被认定为毛南族之前,其族人一直自称“佯僙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都登记为佯僙族。一九五六年建立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时,将这一民族体划归为‘布依族’。”《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一书的作者石光尤先生告诉笔者:石姓佯僙人根据《百家姓书库·石姓》的记载,认为其祖先发源地是甘肃省的武威郡,所以世代都自称家门为“武威世第”。所以,将其族划归为“布依族”违背了佯僙人的心理归属和意愿,后1990年国家认定佯僙人为毛南族。这里显示出佯僙人对毛南族文化认同方面的矛盾,此在人类学研究中值得关注。在该族文化中,丧葬习俗以及丧葬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笔者于2008受石光尤先生邀请到卡蒲乡毛南族一户石姓逝者的葬礼上做音乐人类学观察,本文就即为此次田野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志文本。
一、卡蒲毛南族的丧葬仪式
佯僙人信奉“三教一宗”,三教是指儒释道三教,一宗是指祖宗,“佯僙人都认为天上有神仙,能变幻莫测,能主宰万物,日常生活中,最崇敬的是自己的祖先——‘家神’”所以对长辈的孝道和对祖宗的敬奉在佯僙人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丧葬仪式,用佯僙人话叫做“曰太”,仪式共分四个阶段:(一)入殓
佯僙人去世后一般采用土葬,所以,要用棺木装殓逝者。入殓的过程一般有以下五项活动组成:报丧,洗身、剃头,穿寿衣,“曰相”,入棺。
(二)曰太(音)
任嘉伦的老婆和宝宝曰胎既是丧葬仪式的总称,又是超度的意思,即是请鬼师举行护送亡灵与祖宗相聚的仪式,一般有五项活动组成:替太(音),做场,铲盐巴,提旌点主、家祭、客祭,软太(音)。
(三)安葬
根据风水先生择定时辰发丧,一般有三个阶段:送丧,安葬,垒坟。
(四)守孝
守孝期间,孝子要进行一下活动:卸孝,应七,供香亭,开名字。
二、卡蒲毛南族丧葬仪式中的铜鼓与铜鼓音乐
铜鼓与铜鼓音乐在卡蒲毛南族的丧葬仪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石光尤老人对笔者说:“卡蒲毛南
族的铜鼓只能用于丧葬之中。”这和周边民族的用铜鼓习俗有很大差异。石光尤老人还讲到:“在卡蒲毛南族,老人将要去世时,就要准备好铁炮和铜鼓,等老人过世后,就放铁炮,并敲响铜鼓,佯僙人有句俗语‘铁炮一鸣,铜鼓一响,要吃牛肉’,意思是一旦听到放铁炮和铜鼓的响声时,人们就知道某家的老人过世了,过世老人的家庭就得给亡者杀牛做场,寨子里的人就有牛肉吃了。”这种习俗在笔者第二次专门对石光尤老人和石佩科老人做访谈时得道了印证,当时笔者正在对石佩科老人演奏的铜鼓进行摄像,其熟人经过时知是在做采风工作而不是真的有老人去世,但还是开玩笑的说:“石哥,有牛肉吃了?”
铜鼓,通体全铜铸造,鼓形,中空无底即只有一个鼓面,两侧有铜环耳,鼓帮与鼓面饰有各种图案。据史学家考证,最原始的铜鼓是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出土的铜鼓,此墓葬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后广泛的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可以说,铜鼓自古就是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族之重器,并作为各民族祭祀道场的重要礼器存在,是权利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作祭祀天地与祖先的铜鼓也逐渐流传至民间,并衍化出乐器的功能。所以,在当下,铜鼓以礼器和乐器两种身份存在,而卡蒲毛南族的铜鼓的功能除了礼器之外,主要限制于丧乐的演奏。因此,铜鼓在卡蒲毛南族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随意乱用的。
“佯僙人认为铜鼓是中国最好的乐器,所以在送亡魂时要用最好的乐器——铜鼓。”因此铜鼓是卡蒲毛南族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礼器和乐器,并作为一种与灵魂交流的媒介参与丧葬仪式的全过程,在前述
的仪式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铜鼓的伴随与铜鼓音声的环境渲染。笔者将铜鼓的使用及演奏谱子归列如下:
(一)入殓时用的铜鼓音乐
在入殓环节中,报外家并到来后先请鬼师喊魂,佯僙人认为人死后虽然身体在房间里,但是灵魂却在外边游荡,所以要请灵魂进到屋内使尸魂合一。此时,如逝者为男性,丧家应请到2位鼓师,如是女性,则只请一位鼓师即可。在喊魂完毕后举行开铜鼓仪式,在此仪式中,鼓师须站着大鼓,不可坐下。鼓谱如下:
1、敲鼓边:哒哒哒……无固定节奏和长短,但要由轻至重敲打,全凭鼓师依次自由掌握,如此三遍;
2、敲鼓面:拍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贵州卡蒲毛南族(佯僙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
陈 重
摘 要:文章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贵州卡蒲毛南族(佯僙人)的丧葬仪式和仪式中的铜鼓、铜鼓音乐做了文化解读。
关键词:卡蒲毛南族;丧葬仪式;铜鼓音乐
同一首歌合唱伴奏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90-0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都匀558000)
演员张佳宁
902/4
··
··
【音乐探究】
Y i n Yue Ta n Ji u
0咚‖击鼓要点:前重后轻;
3、鼓边与鼓面相间:基本节奏1,2/4拍哒哒咚|……基本节奏2,3/4拍哒哒咚咚咚|……基本节奏3,2/4拍哒哒咚咚|咚哒咚|……其中如基本节奏1打5个小节,随后的基本节奏2、3也只能打5个小节,如基本节奏1打7个小节,随后的基本节奏2、3也只能打7个小节,其名称分别叫做“五槌”和“七槌”,
“五槌”在“七槌”之前;
前述1、2、3段鼓谱顺序敲打。此段开铜鼓的鼓谱意思是欢迎亡魂归来,同时,其他乐器如唢呐、小锣鼓等奏响“万年欢调”以娱乐亡魂。
(二)在曰太(音)阶段用的铜鼓音乐
石佩科先生对笔者讲:这个阶段所用的铜鼓节奏是卡蒲毛南族古时传下的,比较原始,意为送亡魂与祖先相聚和欢送亡人升天,用二根鼓槌。鼓谱如下:
1、敲鼓面:咚咚咚……三槌一遍,分为“三槌”、“五槌”和“七槌”,每类击打三遍,后用2/4拍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0咚‖结尾,击鼓要点:前重后轻;
2、(重击)咚咚|(轻击)咚咚|咚咚|咚咚|咚咚|0咚‖后可循环数次;
3、做场时,要用鼓声邀请亡魂赶场,鼓谱与开铜鼓仪式时的鼓谱基本相同。
(三)安葬阶段用的铜鼓音乐
安葬阶段主要是送别阶段,此阶段的鼓谱为:1、(重击)咚咚|(前重后轻)咚咚|咚咚|咚咚|咚咚|……0咚(重)‖此部分可循环并随鬼师所念送魂词击打,意为将亡魂送至祖先处相聚。
2、打退鼓,即表示已将亡魂送走,整个丧事结束,还表示击鼓的鬼师对孝子家庭的祝福。鼓谱为:2/4拍咚咚哒|咚咚哒|咚咚哒|哒哒咚|哒哒咚|哒哒咚‖此节奏共反复击打3遍即结束。
结语
卡蒲毛南族丧葬仪式中的铜鼓使用情况远比笔者所记录的复杂,有很多就连打鼓的师傅都讲不清楚。石佩科先生还告诉笔者:“由于鼓谱和所赋予的涵义的复杂,今天的年轻的鼓师大多已将祖宗留下的鼓谱改写,使其便于记忆和演奏,铜鼓的使用已今非昔比了!我们这帮老头子总将会走的!”听着石老的叹息,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学研究人员,感受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此文中的鼓谱多为石佩科老人演奏,笔者本人记谱,有错误与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斧正。参考文献:
[1]石光尤.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1.
[2]石光尤.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80.
[3]石佩科.贵州毛南族民间文化集萃(做桥婚丧篇)[M ].香港:凤凰出版社2013.112.
作者简介:
陈 重(1982-),男,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
呈示部(1-94小节),展开部(95-214小节),再现部(215-322小节),尾声(323-399小节)。
这一乐章旋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热烈的情感中不乏细腻的成分,是一段抒情的终曲,同时也描绘出一幅欢快的画面。这个乐章展现出了贝多芬内心渴望的如梦一般的世界。
此乐章节奏严格的统一,但并不是所有的起伏都采用强烈的节奏对比。仅以旋律为例,无论在伴奏音型里还是在主导旋律中,都会有十六分音符连续地律动,从一个声部到另一声部,旋律优美动听。在两个主题之间的展开,没有丝毫的停顿,清晰表达出了明暗的变化。整个乐章没有过多戏剧性的表现,作者持续运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快速的节奏凸显出乐章悲哀深沉的感情基调。
总而言之,此乐章在力度变化上很细致,在调性上也颇具特点,小调具有独特的调,音调和活泼的节奏自然而然地相交汇。音乐形象跌宕起伏,最后消失在主音d 小调上,直至乐章结束,同时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奏鸣曲。我想着无论是在海顿奏鸣曲中,还是在莫扎特奏鸣曲中都是看不到的。
四、结语
对于钢琴音乐文化来说,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是一座“藏满宝藏的金矿”,有待我们从不同层次的方
面进行“挖掘”。对于《暴风雨》奏鸣曲来说,它的曲风是相当与众不同的,因为它打破了莫扎特以来的传统奏鸣曲风。笔者简单分析乐曲的三个乐章后发现,《暴风雨》奏鸣曲在很多方面(速度、曲调、
土豪我们做朋友歌词
徐杰会呼吸的痛旋律、力度)与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故事情景相吻合。
笔者以现有浅显的音乐知识,分析了暴风雨奏鸣曲的技术性与音乐性。笔者希望以此为基础,在日后的学习中力求更加全面的理解。本文所做只是一次浅显的尝试,笔者深知有很多不足和漏洞,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前辈、老师进行指正。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零峰[2]保·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3).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4]滕矢初.贝多芬和古典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
作者简介:
于梦莹(),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上接第88页)
9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