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乐亭县新寨镇新寨初级中学史龙刚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因此本文的教学更应加强朗读,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今天所面对的学习体是一十四、五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新宝来广告歌曲【设计理念】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此课的设计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我的学生才是主体,更何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学生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屏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鸥野老心;
同学们,这是民国才子刘咸荥写于我国一处旅游胜地的对联,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
师:大家的思维很敏捷。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在写杜甫呢谁来说说
生: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师: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诗史”可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师:可以肯定地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只有杜甫的作品才配称为“诗史”!你能把你所了解的“诗史”知识给大家介绍绍一下吗
(生微笑,摇头。)
师:关于“诗史”的知识,。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作
被冠以“诗史”的称号。我们以后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再看这副对联,还有什么密码没解吗
(生沉思,摇头。)
师:大家再读一遍对联,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卖报歌曲谱(生读。)
生:还有“草堂”!
师:对,还有“草堂”"。“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后人为了缅怀他,重新修葺后称之为“杜甫草堂"。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学习习惯很值得表扬。
:由对联引入杜甫,有效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此导入引领学生亲切的走进杜甫。
作者介绍:(由学情看是否有必要再展示)
看起来,同学们对杜甫了解的真不少,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作者简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
二、师生齐读课题
1)、从题目看杜甫已明确告诉我们了这是什么体裁(歌)
什么是歌呢难道杜甫写的是一首唐代的流行歌曲吗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歌”
2)、我们接着看题目:杜甫因什么事写的这首歌呢(茅屋为秋风所破)
刘德华演唱会2011上海为:是什么意思(被)
为在文言文中表示被动,以后我们还会经常遇到这个词,请同学们把它的用法记牢。
3)、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被秋风怎么样了(吹破,刮破)那是一座怎么样的茅屋呀怎么这么不结实呀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茅屋去看一看,所以你看这么一座不结实的茅屋,当时杜甫自己都没有能力搭建,还是在亲朋好友帮助下建成的。所以你感觉此时杜甫的生活怎么样(穷困潦倒)以上是我们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那接下来我们就读一读这首诗。按照以前的惯例我们要先扫清字词障碍。
三、读诗
1字音2节奏3指名读(可同学适当评价好坏)
4老师点评:同学们读得声音很宏亮,节奏把握得也很好,现在同学们把书拿起来,我们齐读第一小节,请同学在读得时候思考以下问题,
四、品读悟情
〈1〉赏读第一小节
1、加小标题
2、这是一场的秋风,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1)、读后交流2、这是一场(猛烈)的风“怒号”可以看出来
师:号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声音)正常的发声能叫号吗
所以这个号字写出了风怎么样(猛烈肆虐)同学们往下看,秋风怎样号(怒号)这个怒字写得很好,谁能赏析一下这个词(拟人角度)秋风在怒号,秋风生气了,它无情的狂扫着这一切,其他同学从杜甫的诗中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秋风(狂猛)分别赏析词语。
卷:说明风的力气很大,换成“吹、刮”的好不好卷走了多少茅草,(三重)可见风力之猛,其他同学感受到了怎样的秋风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什么
这小节,不仅写了风,还细致的写了茅草作者是怎样写茅草的(出相关词语)飞\洒\挂\飘茅草都飞到了哪里(江郊、长林梢、沉塘坳)
高处的到了哪里长林梢)
低处的到了哪里(洒江郊、沉塘坳)
高的高低的低水里的,树上的,这里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句子写茅草的去向,你觉得这样细致的描写茅草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通过写茅草四散飞扬,从侧面烘托了秋风之疯狂之情)
在朋友的帮助下,刚刚搭建不久的这么一座茅屋,刚刚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转眼一场秋风,将它吹破,你们觉得杜甫的生活他过得怎么样(万分悲惨)
茅草四散飞扬,杜甫的视线随之飘移杜甫的脚步随之奔走追逐,却追不回那些树上的、塘坳里的茅草,只能是干着急,使不上劲,你能体会到此时的杜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焦急无奈、伤心失望)所以作者这一小节,用生动传神的词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风的狂猛,表现了作者的伤感无奈。那下面我们就再读一读第一小节,要努力读出风的猛烈,诗人的伤心无奈。
本节诗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在大自然秋风面前的无奈无能无力,那么让作者伤心的仅仅只是秋风吗我们师生一起来学习第二小节
〈2〉赏析第二小节
屏显:1、加四字小标题2、孩童怎么欺负作者的
具体一:哪些词可以看出童在欺负作者(“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1、“对面”说明当着面公开抢茅草,看你怎么样看你有什么办法丝毫没有把作者这一茅屋的主人放在眼里。
“公然”公开就把茅草抱走了,这简直就是在挑衅。所以作者感觉这是在欺负自己。
我们要注意到这里用了一个老无力,同学们知道吗此里杜甫写作此诗时只有49岁,他为什么说自己“老无力”呢作者面对一连串的打击,战乱之苦,生活之艰辛,感到力不从心,未老先衰,心力憔悴。所以从这一节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文中一有没有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叹息)你觉得诗人在叹息什么
(1、秋风无情2、童欺负3、生活艰辛)
一声叹息中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伤心无奈痛苦)
不仅风在欺负作者,连孩童也在欺负他,此时杜甫在生活境遇上简直是(惨上加惨)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小节,把作者的伤心痛苦的感情读出来!
屋漏偏逢连阴雨,屋破最怕下雨!
〈3〉赏析第三小节
九十年代的歌曲
读一读
1、加小标题
2、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雨的
3、此时如果是你能想到什么
师生交流:1、自由加小标题,所以我们看这一小节,欺负作者的是什么呀(雨)
作者是怎么写雨的呢(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两个句子写得非常的好,谁来赏析一下这个句子,提示: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赏析(比喻:“雨脚如麻”把雨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密集像麻线一样)未断绝:说明了什么雨密屋里的雨点从来就没有断过。屋里雨点没有断,仅仅是因为雨下得密吗
无干处,说明屋顶是漏了一个洞吗
(到处都漏雨,屋顶上的三重茅草地都被卷走了,这简直就是一个无顶之屋哟,屋漏偏逢连阴雨,写得就是此时杜甫的处境,惨上加惨惨不忍睹)此时杜甫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从诗中一两个句子具体写出了杜甫一家的生活(布衾……)我们赏析一下这两个句子,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赏呢
1、比喻:布衾多年冷似铁,把破被子比喻成了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被子又硬又破,突出了
杜甫生活的贫困多年还可见杜甫生活的潦倒,颠簸流离。
2、恶卧什么是恶(睡相不好,不是很舒服的躺在床上,蜷缩着身子,娇儿为什么要恶卧呢,
谢楠的激吻照因为怎么躺着都不舒服,被子又硬又冷,床上还没有一个角落是干的,没有一个角落是暖和的。)杜甫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练的用词写出了生活的凄惨。我们看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就过着这样一种凄惨的生活,在这凄惨的夜晚里,他想的是什么哪一句诗在写作者心情(自经……)何由彻是什么意思
他希望这难熬的夜晚快些过去,他盼望雨停他盼望天亮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一些转机,他在这个难以入眠的夜晚对未来充满了期盼。难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夜晚吗不是体现在哪(自经丧乱少睡眠)
可见在这丧乱的日子里,作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他想的仅仅是改变自己的生活吗我们师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4〉赏析第四小节
体会作者的心声
(屏显)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交流:1、他想到了什么人(天下寒士天下和他一样受苦挨冻之人,)他希望他们过上怎样的生活(快乐、不挨冻不挨饿的生活,)我们读诗,就是读作者,读作者的思想感情,杜甫自己本身过的是惨上加惨的生活,他却想到了天下跟他一样贫苦的人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其实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也想到了自己,他对自己怎么要求的呢哪一个句子是在写自己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时,他还像第三小节一样,盼望雨停,盼天亮盼自己生活好一点么(不仅仅是)他想到了怎样的结局师生齐读最后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对自己的这种结局感到怎么样(死亦足,满足了)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呜呼……)
所以,我们现在再看,他为什么甘愿呢他想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这里杜甫又发出了怎样的叹息,呜呼,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对这一叹词的分析)他希望: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日子快些到来,他怕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日子来得太迟。
独破与俱欢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杜甫想得是天下人的幸福,他不在于个人的得失,这就叫推己及人,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俄.别林斯基
无论是郭沫若为杜甫草堂所题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还是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阔胸襟,杜甫的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总能让我们敬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就让我们记住这令人景仰的名字及他留下来的千古绝唱,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光芒千秋永照!。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
必做:准确熟练地背诵默写诗歌。
选做:
1选择诗歌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2搜集古今中外体现“心忧天下”的人、事、文。
六、反思: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多以此为诗歌的三大境界。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结果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就这节课我的收获反思如下:
1、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
刘美含的男朋友
2、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本节课中,
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范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吕味文字的美感。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