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代 戏 曲
清代,无论通俗文学还是正统文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将课程分为通俗与正统两部份来讲)。
清代戏曲在清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比重()。
清代是古代戏曲发展的新的繁荣时期,戏剧创作(杂剧、传奇)和戏剧理论都有较大的发展,而有许多优秀戏曲家和作品,亦涌现了不少戏曲理论家、批评家和剧论专著;另外,地方戏在随着古典戏曲的衰落中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称盛于剧坛的新品种。
有清一代,古典戏曲的繁荣期是在清初(顺、康)。
第 一 章  清 初 戏 曲 和 苏 州 派
第 一 节  清 初 剧 坛
清初剧坛,承晚明戏曲高度繁荣之余波,戏曲创作的高潮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清初戏曲繁荣的原因:
1、艺术发展的原因。它上承晚明戏曲高度繁荣的余波;地方戏的勃兴是在乾、嘉以降古典戏曲衰落时称盛于舞台的。
2、社会历史的原因。明清改朝换代的沧桑世变,使得戏曲发展有深厚的表现内容与众基础,加上这场变革的深刻及震撼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凤凰传奇专辑顾炎武痛陈“天下之亡”与国家兴亡之别。史事之巨者有:满清崛起及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甲申之变、南明王朝兴亡、史可法抗清、“扬州十日”及“嘉定三屠”、复社与阉党之争、“三藩之乱”,等等),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均不能置身物外而超脱。戏曲家多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变故,身世荣辱浮沉使之不能无动于衷,且多受民族气节的砥砺,礼义谦耻似骨绠喉,忠孝节义如芒刺在背,爰借舞台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当然亦有未亲身经历明清改朝换代之变的,如洪升、孔尚任等,但是也深受当时遗民思想意识的影响,也能感受到民族矛盾的激荡。
作家由于自身素质不同而出现了以下区别:
一、一类出身于社会中下层,传统文学修养不很高,以主要精力从事创作,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的剧作家。一方面,他们能重视舞台性,剧本故事性强,情节变幻,讲究穿插,另一方面又能联系社会实际,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故政治题材大为增加,而爱情题材相对减少。
这一类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为代表。
二、来源于社会上层,传统文学修养比较高,大多是诗人、词人、散文家或哲学家。他们染指戏曲,不过是为了借剧中人和事以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或寄托故国旧君之思,亦即“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他们的剧本取材于历史,寄现实感慨,抒发主体之情,舞台性不突出,不大注意情节结构和舞台要求,写戏如写诗,以写诗之法写戏,戏曲的诗化突出,戏曲作为剧诗的特征体现得异常突出,文学性较强。大多为“案头之曲”。这一派可称为文人化的剧作家。如吴伟业、尤侗、王夫之、万树等人。
三、另一类以李渔为代表,身兼文人化和专业化两重身份。其大量撰写戏曲既非为了抒发一己之情,也非为了要反映现实以影响现实,而是仅仅出于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或票房价值,特别重视戏曲的娱乐作用和戏剧的本体价值,是典型的为戏曲而戏曲的戏剧艺术家。是古代的戏剧至上主义者。
第二节  李玉与苏州派
李玉与苏州派的崛起,是清初戏剧发展和繁荣的标志,亦戏曲创作走向职业化的标志,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新生事物”。其活动范围在苏州一地,它们的崛起,与戏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又与苏州经济文化发展及清初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
从明中、后期起,苏州就一直是昆曲发展的中心。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兴起,苏州又一直成了我国东南地区新型工商业发展有重要地区。因此,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工商阶层的扩大,奠定了广泛的众基础,也为戏曲繁荣奠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清初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激烈,江浙等地尤为突出。清初反清斗争集中于江南一带,前后持续明亡后的数十年。江南人民对满清的抵抗最烈,斗争最激烈与残酷,像“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以及“南京大屠杀”等,都是江南人民反抗斗争中所发生的血案。现实斗争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与众的欣赏热情,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素材,从而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剧作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于苏州剧坛的。
李玉,字玄玉、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明万历末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以后。出身低微,曾为明万历间大学士申时行的“家人”,因而受到压抑,不得应科举,至明末始得中副贡,入清后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
研究。相传他一生尝写六十种传奇,见之于各种曲目中著录的有四十二种,今存全本的有人称“一人永占”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风的心占花魁》,以及《清忠谱》、《千忠戮》、《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等十八种,另外还有三种残本。
他的声名极大,作品大受时人及得梨园子弟欢迎和传颂。钱谦益《眉山秀题词》中说:“元玉言词满天下,每一纸落,鸡林好事者争被管弦。”(《眉山秀》为李玉所作传奇)吴伟业也盛称其《清忠谱》传奇并为其作序。
另外,李玉还根据徐于室《北词九宫谱》原稿,重新编定为《北词广正谱》十八卷。
李玉的剧作可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写于明亡前夕、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即“一、人、永、占”)。
丑女大翻身主题曲
一捧雪》,写莫怀古的幕客汤勤卖主求荣,逢迎奸臣严世蕃,献计谋夺莫家的“一捧雪”的传世玉杯,害得莫家破人亡,莫仆人莫成替主人身死,莫侍妾雪艳娘不愿被逼嫁汤勤,在成婚时手刃汤勤。后严家势败,莫怀古之子莫昊考中进士,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一家
团圆。主要揭露汤勤卖主求荣、忘恩负义与严世蕃贪婪残暴。恶仆与义仆形成对比。
父亲歌谱人兽关》,取材于《警世通言》中的《桂员外穷途忏悔》,谴责桂薪的忘恩负义,以致其妻儿均变狗,从而写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永团圆》,写蔡文英与江兰芳的婚姻受阴,最后团圆。
门事件图片《占花魁》,取材于《易欣 心碎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主题也是歌颂下层人民真挚的爱情。
后期作品,较多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从明末苏州社会生活中取材。代表作为《清忠谱》(与毕万侯、叶时章、朱素臣合写)。
作品写发生在苏州的一次真实事件,即天启年间苏州的一次民变。写魏阉死澡、巡抚毛一鹭迫苏州人民建魏生祠,激起公愤,东林党人周顺昌挺身而出加以反对,被捕,市民颜佩韦等五人率众打进官府,但后来周顺昌及五人均遇害,魏阉势败,惨死诸人得以昭雪,苏州人感念五人之义,毁生祠建五人墓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