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开启语文课堂的想象之门
【摘要】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文学上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对语文的阅读,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远之,则对人创造力的开发,对大脑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与语文的特殊关系让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将其展现得一览无余。而音乐的想象功能对语文教学的想象有着无法取代的功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明确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为此,从音乐与语文课堂中想象的关系和如何运用的角度做此文。
【关键词】音乐与语文“同根源”,音乐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培养想象的方法。很明显课标将儿歌、儿童诗和古诗作为敲开想象的大门是有迹可循的。音乐与语言文学的关系决定了音乐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程度。
1、音乐与语文“同根源”倪萍近况
语文教学应当教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探求音乐与语言文学的关系,能让我们将音
乐融入语文课堂,并且将音乐尽其用。
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二者相结合形成了文学艺术。而汉文学直接将这种文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民族音乐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到“三人操牛尾,开发右脑的音乐投足以歌八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对音乐有所认知,比文字的出现,文学的创作来得早。祖先在劳作丰收之际,祭祀歌舞以表达喜悦或悲伤,音乐随即产生。所发之声以表达内心感受为众人知,志之是谓文学。音乐和汉语一样都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表达情感而作。《礼记·乐记》这样解释音乐的来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4任何一种音乐应运而生无非是由于人心所想所悟。其中又有将文字和音乐的关系做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4二者同出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需求,在抒发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用音乐加以渲染其效果不言而喻。
不管是音乐还是汉语言文学都是祖先在经过长期的劳动生活过程中发明并形成系统。古代文学与音乐不分,“诗歌”即作诗以歌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经》。《诗经》中的
“颂”即是宗庙祭祀歌,“雅”则多是地方民歌或朝廷乐歌。音乐对我国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讲究的押韵、对仗即是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融合而成的产物。《尚书·虞书·舜典》中曾说到音乐与诗文的关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悲诗奏哀乐,泪潸然;豪言配欢歌,手足舞之。探求语言文学形成的来源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更能有的放矢。音乐与文学在古代是“同根源”。追根溯源的教学会让学生难以忘怀,正如现今很多老师在教授字词时从字的来源,诉至今日如何演变往往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那么在教授诗歌,儿歌上将“音乐与语文相融”这样的“寻根教学”更能出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如何让音乐提高学生想象力
脑科学通过对人脑的研究,认识到音乐具有开发右脑的功能。科学家们指出,大脑两半球结构与功能存在着既分工又合作的互补关系。人的想象力与右脑的开发、训练有密切的关系。音乐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它虽然不能准确地再现情景,其组织的、有规律的旋律在刺激神经元过程中,能促使人在音乐听觉感受过程中产生自由地想象。可以说音乐的思维是最活跃,最自由的,因此也是最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即是再造想象,是一种基本的想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将已有的表象储备再飞行
通过音乐的独特感受组织成丰满的画面。在一次教授四年级学生《草原赞歌》歌曲时,老师先让学生听一段《草原赞歌》纯音乐。学生细细听曲后,老师提问学生,听到音乐眼前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仿佛看到了马儿在草原上驰骋,有回答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有回答到看到牧羊人赶着一羊在清澈的河边喝水。诸如此类的画面都能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种再造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已储备的表象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组织成可感的画面。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有主题,有目的的安排学生进行想象。从而便于运用于写作中。
怪你过分美丽大结局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精神产物,其感受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千个听众有一千个莫扎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音乐带来的感官享受,进而通过每个个体所积累的表象储备构成千万幅不同的画面,这种效果与阅读是如出一辙。然,音乐带给学生是更直观的感受,不同于阅读的深层情感表达,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音乐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一次语文课堂上,讲授六年级第一组课文的习作,让学生听一段林海《踏古》的音乐。尔后学生在听完《踏古》后,纷纷写下不同的感受。在性别上有不同的想象画面,在想象力上却没有优劣之分。男同学大部分会想象战争场面,而战争场面又根据学生的性格有所不同;女同学大部分会想
象舞蹈的场景,并想象在舞台上将呈现怎样的舞姿。例,某一同学在听完后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仿佛看到许多迎面而来的士兵,他们气势汹汹的朝着敌军进攻,旁边有士兵为他们击鼓助威,在将军的带领下,跨过了楚河喊“杀”……
3、在语文课堂展现音乐的想象翅膀
(一)、丰富表象储备
语文课堂与音乐教学毕竟不同,老师勿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为此,培养学生想象之前,学生要有主题明确的表象储备和知识积累。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习作上,安排一次听关于“自然”音乐想象的课题。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保证学生能够积累相当的关于“自然”主题的字词句的积累,并且阅读相当的关于自然主题的文章,观赏相关的图片。这样做能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将储存在脑中的知识系统的,有专题的运用在写作上或口语交际上,马上起到热身的作用,巩固了贮存在脑中的知识。
(2)、立意主题
老师在选择音乐上应确定主题,对不同风格的同主题音乐做分类。音乐的多元化和音乐感
知的个体差异性要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明确主题和要求。音乐的感受前提是学生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在感受音乐能力上是没有任何障碍,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缺少耐心。因此在听音乐前要确保学生能集中注意力。闭上眼睛能避免学生受外界的干扰。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在上第二组课文后,关于“爱国”主题的写作。学生通过学习这组课文,对“爱国”二字的内涵和感受以基本具备,并积累了必要的同主题字词句。我先对“爱国”主题的音乐做好分类:以时间为基本元素,分为抗战时期的爱国歌曲《进行曲》、《国歌》等,建国后歌曲《七子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当代爱国歌曲《龙的传人》、《中国人》、《中国话》。
(3)、引导想象
所有准备就绪后,老师的引导作用要起作用。在播放音乐前,应该对音乐作简单的介绍。当学生闭上眼享受音乐时,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合理想象画面。当音乐前奏起,老师要把听音乐的目的告知学生,并且提醒学生将听觉感知传递信息给大脑,形成画面片段。音乐有高潮,在高潮阶段要适当引导学生将情绪带到最高点,适时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中添加个人的感情彩。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爱国”写作时,我首先播放《松
花江上》,在播放前,介绍歌曲的背景,并出示关键词:流离失所、烽火狼烟、恶狠狠、长、刺刀、妻离子散、英勇献身。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脑部画面。在高潮部分,我再将感情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音乐听到这里,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对抗日英雄,对流离失所的难民,对国家执政者,对敌人有什么话想说。
在引导想象完后,老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做小组交流,简单的记录画面。这样的想象就能形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想象力不是一蹴而就,通过长期的想象培养。学生在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并且懂得将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编织进作文中。
参考文献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杨天宇撰《礼记译注》好脾气歌词[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P487something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