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
[摘要]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具代表性的人物。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这套作品流入出典主义音乐的规整性,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彩。门德尔松《无词歌》共48首,以第10首Op30No4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人物介绍,演奏技巧,艺术特征分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演奏技巧
引言
门德尔松的生活环境优越,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最先接触且深受影响的是古典主义音乐,所以门德尔松本身具备着扎实的古典音乐底蕴,这也就使得《无词歌》的创作风格上具有一些“规整”的特。富裕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一个安逸快乐的门德尔松,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称他为“最幸福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一、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的音乐分析
(一)作者简介
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首创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作品结合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特点,推动音乐启蒙运动,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掀起了一股巴赫研究的狂潮。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义”。
(二)创作背景
《无词歌》陆续写了15年,分为八卷出版,每卷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称为音乐日记,都不长,但每一首都有歌唱性旋律及其伴奏,都是完整的歌曲形式,名符
其实的“无词歌”,精致、隽永、妩媚可人并富有创意。第四首则以快捷灵动、似乎永无休止的旋转为特点。《无词歌》是门德尔松用来指那种在伴奏声部的衬托下,旋律进行得像歌唱似的钢琴独奏曲。在浪漫主义时代,虽然以肖邦、舒曼和李斯待的钢琴作品为顶峰,但门德尔松作为攀登这一顶峰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三)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的曲式分析
门德尔松利用再现、循环、并列、奏鸣等各种曲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无词歌》中的乐曲内容和结构丰富多彩,但每一首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举例分析:《无词歌》Op30No4。是一首单三部曲式为主导、兼带有奏鸣曲式特征的曲式结构。No.4的表情提示为Agitato e con fuoco(激动人心的),拍号为3/8。该乐曲的A乐段由a a'b三个乐句和一个连接构成,其中a b乐句具有一定的对比性。B乐段为a
b两个部分材料的展开、分裂、发展,A'乐段再现a b两个部分的材料,并做了大量的变化,其结构图示为:A B A'。但是,这个结构的作品同时具备了奏鸣曲式分析的可能性,其中,呈示部分为a乐句主部、b乐句副部,在主部与副部之间有连接部。展开部首先采用副部的音乐材料进行展开,接着使用主部音乐材料展开,其中第60~71小节可以当作连接再现部的属准备看待。根据传统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我们发现本曲的再现部的副部主题并没有回归主调b小调,而是在G大调与C大调中间游离。除此之外,在乐曲的展开部出现了主调b小调,这也与一般传统奏鸣曲式原则相违背。综上所述,No.4是一首单三部曲式为主导、兼带有奏鸣曲式特征的曲式结构,这首乐曲同样体现出了门德尔松曲式结构运用方面别具匠心的设计。其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曲式结构名称:单三部曲式(带有奏鸣曲式性)曲式结构单位:你到底是爱我不爱我
如分析图示所示,在调性布局上,乐曲开始由b小调转向其属小调#f小调,当音乐进行到B乐段时转向主调的属大调A大调,并在B乐段即将结束时转回主调b 小调。值得注意的是,在B乐段的调性发展呈现出了二度进行的关系,由#f小调到
无赖歌词G大调,到A大调,再到B大调,再到C大调,最后回到主调b小调。展示了门德尔松对调性精致的设计。快乐女声 江映蓉
在和声材料的遴选上,浪漫乐派作曲家对下属功能和声的独特音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该时代作曲家的门德尔松对下属功能和声同样情有独钟,下属和弦成为门德尔松抒发个人情怀的重要和声材料。下面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为例进行谱例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第24-34小节是该作品的副部主题,下属和弦的音响具有突出地位,对渲染抒情性较强的副部主题有着深远的意义。“古典主义崇尚格调的明快、坚毅和果敢。而浪漫主义则往往表现为暧昧、柔顺与谦和的气质。变格功能关系则可能更适应后一种表现功能的需要"(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第6版,P293.)。
二、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的演奏技巧
如果你不爱(一)力度
力度在音乐中是一种听觉属性,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表现为声音的强弱以及音量的大小方面。在音乐中,力度指的是在曲谱或音乐表演当中,音的强弱程度以及演奏的力量的强度。在乐谱上对于力度都标有详细的标记,由强弱程度,从弱到强,一般都会分为十多个层次,极弱、弱、强、相当强、极强等,这里的力度都是一个相对值。对于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的控制弹奏力度有代表性的为以下几个点,1、发力关节的力量;2、力度问题;3、弹奏速度。下面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为例进行
谱例分析:
粉末春秋
《无词歌》Op30No4,乐曲音乐表情为agitato e con fuoco激动的与狂热的,如第1,2小节力度标记P,发力关节为指掌关节发力潜能最小,三指弹奏,只要控制好来,弱音也可以由发力潜能大的关节奏出。第3,4,5小节,渐强,乐曲的弹奏中,该加强的时候,很多往往只是生硬地加强,两只手一起用力,没有根据乐曲的实际情况,这里旋律声部,三四五指与一指应该协调分配好重音在旋律声部。第6小节,出现力度术语sfz突然变强,演奏是强调旋律声部。要求演奏时强调某一个音或和弦,但在不同的乐段sfz的力度体现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按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这里一定要做到强弱对比鲜明,渐强渐弱幅度到位。《无词歌》Op30No4在弹奏是力度于弹奏速度也有关系,触动琴键的速度,速度增大力度也随之增大。速度最慢时发出的音最弱,速度过慢的时候,会发不出声音,速度加大使,力度也会变强。
(二)和弦
激动人心的音乐这个技术难点一直让很多人头疼,主要还是练习方法问题。不管是几个音的和弦弹下去都要整齐,不能有前有后,p的和弦演奏要非常轻巧、干净利索。f的和弦要有种金属般的声音,弹下去的音是沉下去的,不能弹下去的和弦给人一种发飘的感觉。下面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为例进行谱例分析:
《无词歌》Op30No4,第119-124小节,如何弹好曲子中的和弦演奏和弦时,手掌和小臂都要放松练习和弦先从双音开始。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音程,大二度、小三度、纯
八度。不要直接一来就演奏三个音,或者七和弦、九和弦等等。双音是和弦的基础,要跑先得学会走。
在移动的途中就要调整好下一个和弦需要的手型张开手指间的必要幅度。持续重复的同一和弦用指端触键的方法。手小,弹四个音的和弦很吃力,怎么办?四个音的和弦,如果是原位的,手要张开到七度音程宽,即使转位,也要同时弹下四个音,这对小手的确不轻松。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应当从三个音和弦开始练习,当手指在琴键上准和弦各音后,迅速将力量从上半身,大臂,小臂,手腕传送到指尖,一直传递到键盘底部。
三、结语
从分析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No4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门德尔松让音乐赋予了实际的内涵,他的音乐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他说过只有音乐才能表达同一件事,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能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激发同样的情感。门德尔松的作品结构与手法的创作体现了他的音乐作品优美精致、严谨完整、清新自然、华丽细腻。这也正是门德尔松一生的写照。的确,在门德尔松那个年代,《无词歌》作为他最受欢迎的作品被中产阶级广为演奏,尤其业余钢琴家们。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应证了门德尔松确实就是拿捏这种短小式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