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丽娜“讲解音乐会” 式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以《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为例摘  要    2019至2020年间,我们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中试行了“讲解音乐会” 式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结合理论讲解与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会讲解的方式,浸入式体验经典音乐作品,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从教学实践效果看来,“讲解音乐会”突破了以往音乐欣赏课程的局限、促进了学生将音乐史论、理论知识应用于音乐实践,推动了学生音乐理论应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教学模式;音乐实践;讲解音乐会
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当代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美育授课模式多以“理论大课”方式进行。以音乐欣赏类
课程为例,教师多依据音视频材料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
内容、曲式结构、艺术价值等。这种授课模式的优点在于系统
的讲解分析音乐作品;缺陷是培养模式单一、不能兼顾学生个
性发展、不能有效融入音乐实践教学内容。对此,我们提出“讲
解音乐会”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即结合音乐理论与
实践,通过音乐会讲解的方式,浸入式体验经典音乐作品,突音乐中国
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与个性化学习。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自2005年起开始尝试系列“民族管弦
乐”作品讲解音乐会,活动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学生
积极参与音乐会作品的感知交流,授课效果十分突出。乐团指
挥陈建国教授在市民大讲堂以“讲解音乐会”模式进行专题讲
座获得成功。这种融音乐会表演与知识点讲解的授课方式得到
市民的热烈欢迎,现场气氛热烈、效果突出。在总结教学实践
的基础上,我们对现有“音乐欣赏”类课程教学进行专题研讨,
以“中外名曲欣赏”课程为试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孕育出
基于音乐会实践的新型美育课程模式。新模式基于以下几点考
量:其一,遵循艺术教育“实践——理论——实践”的审美规律。
传统美育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授课效果的
提高。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摒弃了这一缺陷。聆听本质是一种音
乐欣赏实践,讲解音乐则是一种基于音乐实践的理论提升,“讲
解音乐会”本质是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结合。新型授课模式
下,理论知识点通过课堂集中讲解或者在线微课视频进行,旨
在为学生的音乐实践铺垫理论基础。线下的“讲解音乐会”实
践,是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欣赏知识、音乐史论知识的强化
与运用。音乐会后的现场讨论,则强化了音乐实践基础上的理
论思辨,符合艺术教育“实践——理论——实践”的特点。因
而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其二,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统一
的教学进度组织下,学生自主选择音乐会曲目,协作学习并组
织对曲目的个性化讲解,自主面对其他同学的质疑与讨论。这
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留下了较大空间,弥补了音乐
欣赏类课程的不足。“讲解式音乐会”突出对学生进行德育美
育的引导,以音乐表演实践激发其对美的感知、培养其发散思
维与创新意识。这是我们进行课程模式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依托视听教室、音乐厅等先进设施,基于情景式、探索式
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走近音乐会、
融入音乐会、讲解音乐会、鉴赏音乐会,更突出音乐对学生个
性化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0年9月份,我们将此课程模式试用于2019级音乐
学专业学生的部分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选取了《中国音乐史
与名作欣赏》课程作为试点。该课程面向音乐学专业学生,作
为专业必修课程分两个学期进行开设。该课程共64个学时,4
个学分。我们在该课程讲解进程中穿插组织小型讲解音乐会;
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兼顾个性化发展与创新型思
维培养的同时,重在实现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有机结合。
授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音乐理论部分讲解。包括
音乐史论与音乐欣赏理论的讲解。该部分为线下教师主讲与线
上知识点补充,侧重理论方法与知识点的系统讲解。以教师主
讲为主,辅以线上微课知识点的讲解补充。第二部分是音乐实
践部分,即经典作品的“音乐会式”实践与讲解。音乐会实践
由现场音乐会讲解、欣赏与小组讨论构成。教师组织部分学生
线下举办经典作品音乐会并进行现场讲解,同时组织其他学生
进行音乐会作品的小组讨论,深化对艺术实践的欣赏、分析与
理解。具体做法是在正常授课过程中以单元为单位、穿插进行同
进度小型讲解音乐会。音乐会由学生进行表演与讲解。音乐会
曲目选自本单元课程授课范围,是课程理论部分的延申与应用。
对应课程培养目标中的学生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培养部分。例
如“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新发展”这一单元,我们选取该
时期的京剧、评剧、越剧、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华彦钧作品
等内容组织了一场60分钟的小型讲解音乐会。音乐会曲目由
学生自主选取,分小组内协作完成该作品片段的表演与讲解;
其他学生在讲解音乐会结束后进行现场评价与讨论。
由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主动选择表演曲目,他们均投入了
较多精力进行乐曲片段的演习与作品历史内容的深挖。在音乐
会的准备与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中国音乐历史知识与
经典乐曲片段融为一体,实现音乐史论与音乐实践运用的结合。
因而在音乐史论知识的实践运用与音乐实践部分的理论提升两
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来自河北唐山的学生在表演“评
剧”作品片段时,能够结合唐山方言与民族性格进行表演,继
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该曲种的发展;而观赏的同学通过同
班同学的现身说法近距离的触摸这一地方曲种。表演后的讨论
促进了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观点碰撞,深化了对
近代地方戏曲发展的认知。简言之,讲解音乐会这一形式使得
学生在音响感知与史论分析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理论教学部分与音乐会实践的内
容衔接、课程整体进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协调问题是一个重
点。音乐理论的讲授进程与音乐会实践应用是统一的教学整体,
这需伴随学生学习水平做出恰当的调整。理论教学的深度与音
乐会曲目的选择均要以此为基础,因而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调研
与对课程内容的调整需同步进行,这是实际教学面临的一个问
题。与此同时,课程整体进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小组的学习进
程需要一致,这需要来自教师与学生的两方面的交流与协调。
从教学实践效果看来,“讲解音乐会”突破了以往音乐欣
赏课程的局限、促使学生将音乐史论与欣赏理论知识应用于音
乐会实践,推动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从教学实践看来,“讲解音乐会”式课程的教学优势主要体现
171
在以下几个方面:
(a).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深化了理论认知、提升了欣赏水平
“讲解音乐会”课程授课新模式对普通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该教学模式强化了长期被忽视的艺术实践教学板块。音乐会现场聆听与现场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是在音乐史论知识的灵活运用,音乐实践部分的理论提升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
的密切结合,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b).培育了音乐史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无论是选曲、表演还是乐曲讲解,学生均需要依据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史实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进行,因而讲解
音乐会的本质是中国音乐史论知识的运用;讲解音乐会的培养目标实际是音乐史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c).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与体互助的良性循环。讲解音乐会的曲目依托学生的兴趣与专业方向,是自主选择;讲解小
[作者简介:冯丽娜(1979--)女,汉族,山东临清人,副教授,音乐学硕士,临沂大学,中国音乐史,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组根据专业互补自主组合。这在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体互助。同时,表演小组与欣赏小组的双向交流讨论,也促进了学生鉴赏能力与史论思辨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创造了条件。
从教学实践看来,“讲解音乐会” 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的授课效果显著。经实验可以在音乐史论课程、音乐欣赏课程、音乐美育课程中推进。根据选课学生的实际表演水平与音乐欣赏水平,该模式可以不同程度的复制到《中外名曲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赏析》《流行音乐欣赏》《中国戏曲欣赏》《民族器乐欣赏》《舞蹈作品欣赏》《电影音乐欣赏》等一系列美育课程或者音乐欣赏类课程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史论思辨能力的双向提升。
师:什么样的古道?
生: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师:还要画什么呢?
生:走古道、牵瘦马的断肠人。
师:马是怎样的马?
生:瘦骨如柴的马。
师:什么是断肠人?
生: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羁旅之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师:这样的断肠人漂泊他乡会在此曲中抒发什么思想情感呢?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情。
师:还应画什么?
生:西风。
师:西风是怎样的风?
生:寒冷、萧瑟的秋风。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曲意,走进了画面。笔者在学生感悟诗意后教学生唱这首曲子。余音袅袅,课结束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笔者在教学古诗词中经常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
把诗、画、乐结合起来。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有情有趣,有音乐有画面,激活学生的想象。
3  余音绕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
配上不同音乐的不同的古诗词,给人的是不同的感受。《虞美人》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充满伤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给人以清丽欢快;《水调歌头》给人以天上人间飘渺神奇之感;《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乐曲伴随着水击浪涛声把人带进硝烟滚滚的古赤壁战场……根本不需要繁琐的分析,学生就能大概明了诗意,感受诗词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钟启泉.《新课程标准语创新》.
[3] 李达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2004.
[4] 修海林,李吉提.《中阑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李迭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熏庆出版社2004.
[6] 鼷大海.谈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宿州师专学报[J].2002(17).
[7] 巩敏.《浅谈“古诗新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简介:罗荣红,贵州省赫章县第三中学。]
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积累,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古诗新唱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笔者在教学《品味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愁情》一师一优课时,一开始就播放了笔者剪辑好的歌曲串串烧(把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和《声声慢》剪辑成段),一段描绘李清照少女时期欢快的闺阁生活的音乐,用来配和讲解李清照的前期作品的情愁 ;一段哀怨愁苦的乐曲,用来配和讲解李清照的后期作品的愁情。无需任何语言描述,学生就能感受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愁情的缘由和作品风格。在教学新课导入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静听歌曲、赏析歌曲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让学生从中先整体感知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及情愁。这比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要高明多了。总之,古诗新唱能促进学生积累记忆,长久记忆,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画面,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总而言之,古诗新唱的教学模式,能优化中学古诗词教学,能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在古诗新唱教学实践中证明了:古诗新唱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古诗新唱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着较大的突破性的积极意义:把诗唱成歌,在孩子心中种下诗情画意的种子,开出朵朵传扬中国古诗词经典文化之奇花。
(上接第170页)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