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诸 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高中音乐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其实学会欣赏也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听”
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 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 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二)“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 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妹》中的《草 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 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三)“想”
音乐人生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 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教 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 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四)“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 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
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 情感体验和联 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