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艺术家The artists
三、地域性的舞蹈类型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各地域之间形成了特明显的区域文化,这些区域文化的物化表征正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大量外来移民的迁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形成的相互交流、碰撞,使得三线建设者既带有迁出地的文化基因又吸收了迁入地的文化元素,就像六盘水三线建设者过年餐桌上至今依然会出现的饺子与汤圆并存的现象一样。六盘水的三线建设者大多来自东北、山东、河南一带,所以东北特有幽默、风趣,以及山东、河南的地方歌舞在此都有所体现。而六盘水本地以及周边丰富的少数民族歌舞,如彝族、布依族、水族、苗族等的歌舞都成为三线建设者选取的素材。这些多元的文化构成了三线建设者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也是连接三线建设者对家的依恋和对异域新鲜事物敏感表达的有效载体,在宣传活动中这类作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卢相福在《六枝文艺史话》中曾谈道:“由于煤矿职工来自四面八方,那时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争芳斗艳,贵州芦笙、陕北秧歌、云南花灯、东北高跷、四川花棍、河南唢呐、山东跑驴、中原旱船、江淮彩车……像烂漫的山花开满整个矿区,给人以美的享受。”三线建设亲历者屈有新也曾谈道:“当时我们外出慰问演出通常是准备三套节目,一套是样板戏,一套是反映我们生产生活的作品,还有一套就是当地的民间歌舞,也许是当时各地都是样板戏,人们看到这边少数民族歌舞比较新鲜的缘故吧,这套节目所到之处大家都反应非常强烈。”
由此可见,在样板戏、忠字舞在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这类作品则如同一片片绿叶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这一时期舞蹈的类型。
结 语
从总体上来看,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文艺政策与文艺思潮的影响、生产生活现实的反映以及外地移民的大量迁入,使得国内主流的忠字舞、样板戏类的舞蹈以及不同地域的民间舞蹈在三线建设者的文艺生活中并存,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一统化的舞蹈样式增添了多样化的内容,对于丰富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体验增添了一抹新鲜的彩,也成为地域舞蹈文化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冯双白.对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历史分期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
究,1994(02):36-39.
[2] 王琳.忠字舞[J].档案天地,2013(02):11-12+25.
[3] 卢相福.六枝文艺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单列课题“贵州‘三线建设’口述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GZWH03),2019年度“贵州三线建设文艺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LPSSYKJTD201910)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晓艳(1981),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文化学。
述音乐史”一定的地位,能够逐步探求近现代音乐历史的真实性。《世纪交响》是一部大型的音乐纪录片,记录了15位音乐家的“音乐人生”,从《世纪交响》出发可以明确“口述音乐史”特资源数字化资料库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口述音乐史;数字化;《世纪交响》
音乐人生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地区得到广泛利用。近年来,中国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口述史的研究,口述史的发展在中国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然而作为人文艺术学科的“音乐”在口述史方面的研究却仍不及其他学科。《世纪交响》是一部音乐访谈录,它收录了对15位音乐家的访谈视频,对口述音乐史的研究和音乐家资料库的建设都有着较重要的价值。“口述音乐史”特资源数字化资料库的建设能够推动“口述音乐史”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使历史研究逐步接近真实,为后人保存更为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