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藝復興時期
2、 巴洛克時期
3、 現代音樂時期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火星        金星
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英國的音樂史
文藝復興
豆瓣音乐
15世紀
牧歌
彌撒曲
經文歌
杜飛〈1400~1474
16世紀
拜德爾〈1543~1623
吉本斯〈1585~1625
泰利斯〈1585~1625
17世紀
巴洛克時期
歌劇
普塞爾〈1658~1695
韓德爾
1685~1759
18世紀
古典時期
浪漫時期
清唱劇
〈神劇〉
19世紀
國民樂派
現代樂派
艾爾加〈1857~1934
戴流士〈1862~1934
佛漢威廉士
1872~1958
霍爾斯特
1874~1934
20世紀
班傑明─布瑞端〈1913~1976
英國音樂的歷史雖然也像其他國家一樣,反映國家的經濟、社會、宗教生活,卻有些傾向是特別屬於英國的。經久不變的因素之一是保守主義,這種態度即使在講求試驗的時期仍保存古老的傳統。當強大的外來影響力來臨時,英國的保守傳統仍堅強把外來的風格與曲式改變成適合本土的表達方式而後可。
  英國民間的合唱傳統甚早,民謠很盛。大英博物館中有一篇手抄本的「夏天來了」(Summer is icumen in),據說是十三世紀寫成的,是現存最早的多聲部音樂(六部合唱卡農)。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音樂史上,有幾位重要人物,如拜德爾,杜飛,泰利斯等,主要作品都是一些經文歌、宗教歌曲或聲樂作品。接下來的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則是英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不過在他死後,英國音樂便一直走下坡,直到韓德爾的出現,才又重振英國樂壇,成為巴洛克後期唯一可以和巴哈分庭抗禮的音樂家。
  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現代音樂開始復興。從1880年到1966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代表人物是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作品帶有豐富的英國本土情感,曲風抒情。第二時期是國民樂派時期,代表作曲家有戴流士(Deilus1862~1934)、佛漢威廉士、霍
爾斯特等,著名的樂曲如佛漢威廉士的《綠袖子幻想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等。第三時期最出眾的音樂家是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布瑞頓的歌劇被認為是繼普賽爾之後唯一具國際聲望的,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為青少年的管絃樂入門》、《簡易交響曲》......等等。
一、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湧現出一批傑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爾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文藝復興末期,伊莉莎白一世時(1558-1603),英國國勢鼎盛。文藝上有莎士比亞,思想上有弗朗西斯.培根。音樂上,牧歌(madrigal)作者(如Weelkes, Morley, Gibbons)與彌撒曲(mass)作者(如Byrd, Tarverner)都很有名。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85)的經文歌(Motet) Spem in alium有四十聲部。
二、巴洛克時期
到了16世紀後期,英國宗教界出現了一股清教主義運動潮流(清教主義者認為應當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影響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對人文主義思想,排斥塵世的娛樂,認為音樂舞蹈等藝術是有罪的。17世紀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漸得勢。他們多代表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骨幹。宗教、政治的紛爭,清教主義的興起使得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音樂呈現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主要由清教徒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儀式上的音樂,封閉了所有的歌劇院,英國的音樂界沉默了。

  1658年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這一歷史的倒退卻成了英國音樂得以發展的轉機。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是普賽爾(Henry Purcell1659-95)。普賽爾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話劇配樂,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帶有明顯的英國市民趣味和民族特,他的歌劇Dido and Aeneas,如今還偶而演出。普賽爾去世後,英國歌劇發展再度陷於停頓,意大利正歌劇充斥英國劇院。1714年,韓德爾定居英國,為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正歌劇《里納爾多》等在英國大受歡迎。

  18世紀二十年代末,傳統的意大利正歌劇因為其沉悶的腳本、空洞的內容和雷同的劇情不能適應市民階層的口味,逐漸失去了市場。這時一部針砭時弊的《乞丐的歌劇》(約翰﹒蓋伊詞,佩普什曲)在倫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採用通俗幽默的對白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劇中對以韓德爾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使意大利歌劇在英國受到了沉重打擊,韓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後因虧損而關閉。這時韓德爾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大型宗教性聲樂形式,內容多取材於聖經,所謂清唱是指沒有舞台動作和服裝布景的變換。韓德爾把這種形式推向了頂峰。他的《所羅門》、《以列人在埃及》、《參孫》都大獲成功,1641年他的《彌賽亞》成了這一體裁的巔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亞》堪與巴赫的《b小調彌撒》倂稱為巴羅克聲樂藝朮的最高成就。 韓德爾逝世後,英國每年為紀念他都要舉行清唱劇專場演出。但在他之後,英國樂壇再也沒出現堪稱偉大的音樂大師。
三、現代音樂時期
英國一直有很多高水準的聽眾,也有第一流的演出團體,至今倫敦仍然是西洋音樂的重鎮。但普塞爾之後二百年,忽然沒有了國際知名的英國作曲家。十八世紀倫敦音樂幾乎是
德國人韓德爾的天下,十九世紀則由德國的交響曲與意大利的歌劇分享。廿世紀初,世界級的英國作曲家才開始大量湧現。
1. 艾爾加&戴流士
第一個「英國的驕傲」是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威風堂皇進行」(Pomp and Circumstance #1)因為在畢業典禮上常奏,成了耳熟能詳的名曲。他的曲風受德國影響很大。比較「英國味」的是他的弦樂小品──以弦樂表現合唱式的和音,是廿世紀英國的音樂特產之一;與他同時的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則受到法國印象派的影響。
1. 國民樂派時期
1898年,成立了「英國民歌協會」,很多年輕的音樂家隨後加入。其中有兩人: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 - 1934),在這裡發現了英國民謠的豐富。此後他們又研究伊莉莎白時代的古樂,創造了很特出的英國風格。霍爾斯特的管弦組曲「行星系」是極受歡迎的大眾名曲。
佛漢威廉士則成就更高。作品既多,品質也精,或許是廿世紀英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首交響曲,很受推崇。弦樂「塔里斯幻想曲」是他公認的傑作之一,最富彬彬有禮的英國味。
2. 班傑明布瑞頓
稍後一代的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76)是天才型的作曲家。1945年,他的歌劇「彼得格蘭姆斯」(Peter Grimmes)使英國人覺得終於普塞爾有了後繼者。二次戰後,他的「戰爭鎮魂曲」(War Requiem, 1962)成了和平的象徵。他的作品眾多,以聲樂的居多。
更近的英國作曲家中,塔維納(John Tavener, b.1944)頗有名。他信奉東正教,作品中幾乎都有宗教意涵,而且技法很大膽。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一、基本介紹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於1874年9月21日出生在格洛斯特郡(Cheltenham)。霍爾斯特的父親阿道弗斯(Adolphus) 繼承了家族的音樂傳統,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並在霍爾斯特雙手大到可以正式接受指法訓練時,教授他鋼琴。他從12歲嘗試作曲,但他父親因為想要他成為一位鋼琴演奏家因而反對他的創作!霍爾斯特只好趁父親外出時偷偷在鋼琴上接觸它們。並從閱讀白遼士《現代樂器法及配器法論文》學到初步的作曲原理。後來,從指揮一個小唱詩班以獲得實際經驗。儘管霍爾斯特很早就顯露出極高的天賦,但他右臂的神經炎卻日趨嚴重。最後,他的父親只好面對現實:古斯塔夫永遠不能靠嫻熟的演奏維生。一了解到此點後,便允許兒子參加為期兩個月,在牛津舉辦的和聲 及對位法講座。此後,又決定讓他到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作曲。
二、創作原由
  1913年春天,霍爾斯特到馬約卡島(Majorca) 度假,這是一次逃避現實的難得機會,因為《雲之使者》在倫敦首演失敗令他非常沮喪。馬約卡島之旅,埋下了創作《行星》的契機。這次度假帶來了極大的成就。
三、靈感來源
  他在早期生涯中,就對印度哲學和文學產生興趣,甚至自學梵文以便能夠翻譯。透過星象學,霍爾斯特發現每一顆行星都有非常獨特的個性,他決心以音樂全是這些特性。這首大型管弦樂組曲的框架於焉形成。
行星組曲
在聆聽樂曲前知道了天上的行星概況我們或許可以發揮想像力,更能體會各樂曲的意境,如火星呈紅名叫戰神「馬爾斯」(Mars),樂曲充滿活力;金星呈白名叫愛神「維納斯」(Venus),樂曲優雅安逸;水星名叫信使神「麥丘利」(Mercury)公轉太陽很快,樂曲表現輕快;木星名叫宙斯「朱比特」(Jupiter)是行星中質量體積最大的,樂曲也是組曲中規模最大的,洋溢著歡樂;土星名叫「撒旦」(Saturn)也叫惡魔之星,樂曲陰鬱蒼涼,天王星
名叫統治天空的大神「烏拉諾斯」(Uranus),越取充滿魔法的樂章;海王星名叫海神「涅普頓」(Neptune)是那時所之最遠的行星,樂曲充滿神秘。
一、火星─戰爭發動者
    《火星》是以定音鼓和小提琴奏出簡單、敲擊的節奏作為開始(col legno,以弓桿敲擊琴弦)。此後,低音管和法國號奏出低沉、令人感到威脅的三拍樂句。鑼的敲擊使音調升高達到尖銳的漸強,然後設法從G調轉D調,再轉到降D調。這一段落反覆多次,低沉的銅管忽高忽低,迭宕起伏。法國號吹出的三拍樂句聲音更高,企圖使這一樂章達到更高的音區,但未能成功。小號嘈雜的高音增添了幾許恐慌氣氛。開場節奏加快,彷彿銅管樂在猛烈地吹奏。在三小節激烈的音樂後,長號和法國號奏出一段新的主題。直到弦樂達到較高的音區,並加上密集板狀和弦加強新的節拍為止。此時,長號奏出一段帶有華彩樂句的新旋律,以加強樂章的持續重複。小提琴強有力地擴展了新主題,然後,小號和次中音土巴號交替演奏尖銳的五音動機旋律,從而達到更高的音域,法國號聲起而與之抗衡。此時,管弦樂的一段急奏使音樂進入強有力的持續和弦,很快又恢復了恐怖的氣氛。當低音弦樂和低音管重複前面長號和法國號演奏的二拍陰鬱的基礎低音時,小鼓以5/4的平穩節奏象徵著
遠處戰火的聲音。當所有的樂器都在演奏這段陰鬱樂句時,一個漸強使人感到戰火越加逼近。弦樂全奏5/4節奏。開場的G、D和降D調的旋律又以更新的力量返回。當人們回想起前面的狂暴音樂時,斷斷續續的鼓聲時時傳來。低沉的不和諧和弦似乎對人類的騷亂提出抗議。在激烈的鼓聲結束之前,弦樂做了回應。但在最後的和弦上,也沒有向低音區的特強力度妥協。
二、金星─和平的使者
霍爾斯特以法國號獨奏出的四音音組,很快就一掃《火星》樂曲中的憤怒情緒,使人聯想起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光和寧靜。冷漠的長笛已漸弱作為回應。法國號、長笛和豎琴的和弦輕聲搖曳,出現在長笛的旋律中。然後,獨奏的法國號漸強,長笛音漸弱。弦樂和長笛奏出的持續高音和大提琴表現的獨奏活力,將我們引入一段美妙的木管和弦。獨奏的小提琴在這段和弦裡出現,旋律十分甜美。
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