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琵琶曲《郁轮袍》之解析
乌日娜
【摘 要】@@ <郁轮袍>是我国最早的琵琶传统武曲之一,其版本诸多,平湖派<郁轮袍>流畅飘洒,丰满华丽,一气呵成.其表现力是极强的,在琵琶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传统曲目.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1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 者】乌日娜
你好昨天
【作者单位】李娜青藏高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萨克斯曲谱网《郁轮袍》是我国最早的琵琶传统武曲之一,其版本诸多,平湖派《郁轮袍》流畅飘洒,丰满华丽,一气呵成。其表现力是极强的,在琵琶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传统曲目。
琵琶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据传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琵琶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些乐曲随着历史浪潮的翻滚而慢慢消逝,而有些乐曲则历尽沧桑,成为大浪淘沙后的传世经典。琵琶曲《郁轮袍》就是琵琶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闪耀着艺术光辉。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mv《郁轮袍》相传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据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维未冠,文章得名,又妙能琵琶,岐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维进新曲,号《郁轮袍》。主人大奇之,令宫婢传教,召试官第谕之,作解头登第。”后在宋、元、明各代都有与《郁轮袍》相关的诗、词、曲、赋遗存,可见《郁轮袍》一直还在流传。清代人写的《今乐考证》中,列举了南北派所传琵琶乐曲名称。在南派陈牧夫传谱的《霸王卸甲》处注有“正宫变调,即《郁轮袍》”等文字。但是此时的《郁轮袍》是不是王维之《郁轮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清代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刊有《郁轮袍》,并注有“即《霸王卸甲》角音,唐王维
开始下雪了
作,李基钰、南棠正”字样。现有任鸿翔整理出版的《平湖派琵琶曲十三首》中的《郁轮袍》和李光组与郝贻凡整理出版的《汪派琵琶李廷松演奏谱》中的《郁轮袍》等谱集亦注有“霸王卸甲”的字样。这么看来现在我们所说的《郁轮袍》即是《霸王卸甲》,《霸王卸甲》即是《郁轮袍》之新名。
《郁轮袍》是我国最古老的琵琶传统武曲,讲述了楚汉之争的历史故事。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胜利果实于公元前202年进行了垓下(今安徽省蚌埠市附近)之争。《史记·高祖本纪》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项羽之卒十万。”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败阵,被追至乌江边自刎,最终汉军获得胜利。《郁轮袍》侧重描写的是失败之君西楚霸王项羽,通过对战争过程的描写,塑造了项羽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项羽英雄气概和楚军的壮烈情怀,表达了对这段悲壮凄美的历史故事的同情和惋惜。
琵琶艺术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彩的艺术流派。不同的流派,即便是同一首乐曲,在乐谱、风格、技法上也不尽相同。现今流传的琵琶曲《郁轮袍》有平湖派、汪派、浦东派的传谱,还有刘德海先生根据汪派《郁轮袍》新编的《霸王卸甲》。而平湖派琵琶曲《郁
轮袍》因诸多因素其流传却没有汪派和浦东派的广泛。笔者有幸与西安音乐学院任畅副教授学习了平湖派琵琶曲《郁轮袍》,认为平湖派的《郁轮袍》有其独特的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平湖派琵琶艺术始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浙江平湖一带,至今已有九代传人。其代表人物第五代传人李芳园于1895年编辑出版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氏谱》),使得该派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有了重大历史突破,为后世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1963年在其第七代传人杨少彝的指导下,由李建正、任鸿翔等4人整理了一套既有简谱版又有五线谱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任鸿翔在此基础上于1990年又整理出版了《平湖派琵琶曲十三首》。至此,平湖派琵琶艺术有了第一本现代谱本,这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谨就任鸿翔整理的这本《平湖派琵琶曲十三首》中的《郁轮袍》的演奏特点进行解析。
平湖派琵琶曲《郁轮袍》采用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常用的陈述方式,共有15个标题,分别是:1【营鼓】、2【升帐】、3【点将】、4【整队】、5【二点将】、6【出阵】、7【接战】、8【大战】、9【四面楚歌】、10【卸甲败阵】、11【鼓角甲声】、12【出围】、13【追兵】、14【逐骑】、15【众军归里】。
这十五个分段,从音乐的发展来看又可分为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为战前准备,包括1【营鼓】、2【升帐】、3【点将】、4【整队】、5【二点将】、6【出阵】。【营鼓】是全曲的序曲,从琵琶的最低音区以“轰”(满轮)这个指法开始,拉开战争的序幕。鼓声号声,声声紧逼,加之琵琶第三弦的定弦降低了一个小三度,形成A、B、e、a”的定弦,三弦与四弦形成大二度音程,造成了低沉浑厚、紧张刺激的音响效果,渲染了即将发生的悲剧的气氛。平湖派琵琶曲《郁轮袍》中的【营鼓】段落较其他派别来看,篇幅要长一些,音乐上也要复杂一些,但其发展动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体现了平湖派丰满华丽、字密音繁的特点,表现了战争紧张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更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当时战鼓雷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的壮烈场面。乐曲从【升帐】到【出阵】以同一素材、同一个核心旋律进行反复,上下行模进,加以不同的加花变奏,逐渐引向高潮。这五小段采用扫轮、拂轮、扫拂等技法,配以特定的旋律和节奏把战争的准备阶段描写得顺理成章,人物形象刻画得有棱有角。平湖派的《郁轮袍》中【升帐】这一段的起速应该适中,不宜过于慢,过慢会显得过于沉重。故事是悲剧的故事,但是人物的性格是多面的。要追求“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笔者认为这几段更多突出的项羽的威风帅气、器宇轩昂,楚军的豪迈霸气、威武不屈。后面的四段要阶梯式地略微提速但是也不能极端,表现出音乐向前的走向即可。所以在这五段的速度控制上演奏者需要不断地拿捏揣摩,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部分为战斗过程,包括7【接战】、8【大战】、9【四面楚歌】、10【卸甲败阵】。【接战】一段继续前面的音乐向前发展。此处显示了平湖派琵琶艺术指法众多,变化无穷的特点。此段可按指法分为五小节。战争开始音乐是相对空灵的,只用了勾轮轮奏,四弦的空弦低音持续进行,仿佛战鼓声声。轮指的轮速要慢,点要清楚,左手要配合以适当幅度的吟揉渲染气氛。接下来同样的旋律运用了平湖派特有的组合指法满轮。其奏法为扫、五指轮、弹、挑、四指轮、拂依次出现,并反复运用,音乐逐渐饱满铿锵。接下来一节用的是拂轮,节奏要整齐,较前稍强。下面一节运用折弹的指法,音乐又弱下来一些,节奏上要渐快,自然过渡到扫轮一节。整个【接战】过渡自然,层次清晰,有起有伏,由慢到快,快上加快,为【大战】的到来作好了铺垫。【大战】运用了平湖派的特指法“马蹄”将旋律不断反复,其奏法是用快速弹跳、上下走动,如三角形,一重一轻,层层加速,仿佛战场风云四起,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四面楚歌】与【卸甲败阵】是全曲的重点段落,也是平湖派《郁轮袍》最有艺术特的段落,充满了戏剧彩,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楚军被汉军在垓下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团团围困,兵少粮尽,夜间,汉军唱起楚歌,使得楚军军心涣散,乱了阵脚。【四面楚歌】一段一开始就用了满轮这个组合指法,不仅把音乐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充分放射出了这一
指法的魅力。组合指法后紧接三连音的强扫、强拂指法,再加上急切弦,把四面伏兵、走投无路的霸王描写得惟妙惟肖。紧接着是凄婉动人的曲调。一个新的音乐性格出现,音乐强弱对比强烈:强,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而此时的弱,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音乐过渡到【卸甲败阵】,同样的旋律、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指法重复了3遍。这里当然不是无谓的重复,而正是音乐发展所必要的,是音乐的升华,是项羽心中复杂的心绪,是他心中的呐喊,仿佛在问苍天为什么竟然走到了末路?面对爱妾虞姬,禁不住唱起了离别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段音乐宛如抽泣,撕心裂肺,意乱情迷。项羽一遍又一遍地慷慨悲歌,泪流不止,左右的人也一个个泣不成声,抬不起头来,英雄陷入了生离死别的窘境。然后音乐慢慢变得单一,心境也慢慢地沉寂了。
第三部分为战斗结束部分,包括11【鼓角甲声】、12【出围】、13【追兵】、14【逐骑】、15【众军归里】。平湖派《郁轮袍》的这段【鼓角甲声】写得极为细腻。右手的轮指配合左手的推弦,将音乐推起,使人有乱中有静之感,是人物心理活动细致的刻画。后面【出围】、【追兵】、【逐骑】三段表现项王突围。败阵一段用同音反复至马蹄的逐步加紧,中间不时传出拼杀刀之声,用琵琶的特殊指法绞双弦来表现,形象地传达出项羽
败阵、“溃南而出”的危急情景。最后一段【众军归里】是全曲的结束段。该段用整齐的节奏与欢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对比,直到全曲结束在隐约可见的号角中。音乐虽然结束了,却使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战争以汉军的胜利告终,项羽乌江自刎,向不平的天公发出抗议。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怯懦者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的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