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的伴奏意识是指伴奏者在完成合唱作品伴奏中应具备的合作意识。由于合唱艺术有其特有的特殊性:人数多、声部多、需要指挥者,因此合唱要求钢琴伴奏具备一定的合唱合作意识,其中主要体现在临场调控、关注指挥手势和钢琴的衬托、渲染作用。
关键词:钢琴;合唱;伴奏
       
        一、临场调控能力
        合唱艺术中的钢琴伴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钢琴伴奏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合作者数量的差异。合唱的钢琴伴奏面对的是一个合唱团队和指挥者,合唱的钢琴伴奏在听觉判断和视觉判断上分别针对合唱团队及指挥者两个不同的存在。因此,钢琴伴奏者在临场演奏上要注意弹奏时音、音响、力度、速度的控制。
        (一)临场音与速度调控
        钢琴伴奏的音调控需要伴奏者在前期案头工作中把每个伴奏片段研究透彻,如声部分配、音乐术语运用等,并在排练中通过练习,使演奏的音与人声声部音统一。在演出中,通过现场的听觉判断适当调整钢琴的音,特别是在合唱声部出现音变化时,准确地进行调控
或者预示。
        一般情况下,钢琴伴奏的演奏速度是根据指挥者给予的速度进行弹奏,除一些速度自由段落或者散拍子作品,钢琴伴奏的弹奏速度会相对自由。大多数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主要任务在于与指挥者一起控制合唱速度,特别是速度较快或者拍子较慢的作品,人声合唱比较容易出现赶节拍或者过于拖拉,这时钢琴伴奏应准确判断指挥者手上的正确速度,协助调控合唱声部的演唱速度。如《库斯卡邮车》这首合唱作品,全曲一直持续在一个较快的速度上进行,钢琴伴奏的速度控制和律动提示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有自由段落或者散拍子的作品中,前奏、间奏、尾奏,钢琴伴奏者应在准备工作中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品需要的音乐效果,在演  奏中正确地调整速度变化,推动、衬托、协助合唱队演唱。
        (二)临场力度与音响调控
        在弹奏力度的控制上,应根据人声的音量大小、演出场地大小进行调控。同一首作品,不同的合唱团队,不同人数的合唱队,钢琴伴奏的弹奏力度应有所变化。同一首作品相同的合唱团在不同的场地进行表演时,钢琴伴奏者也应注意弹奏力度的使用,一般场地较大的,力度音量可以稍微加强,相反,钢琴的力度音量应稍做控制。
        音响控制上,在不同的场地进行演唱、演奏,音响效果一般情况下会受场地的建筑材料
、形状,场地的设备,观众数量等因素影响。有的场地混响比较大,人声和钢琴在演唱、演奏过程中音量、音会比较容易呈现,有的场地则演唱、演奏出来的声音张力、表现力、连贯性会相对较差。这时钢琴伴奏应在演奏中时刻聆听合唱与钢琴呈现的音效效果,及时通过变化踏板深浅、手指触键接触面进行调整。
       
        二、关注指挥手势
        为独唱弹奏钢琴伴奏,伴奏者在弹奏过程中主要关注演唱者进入演唱前的呼吸或者渐慢渐快乐段、突然转变速度乐段的气口。为器乐独奏演奏钢琴伴奏时,伴奏者主要关注弦乐演奏者的换弓和呼吸、管乐的特殊换气点。在合唱作品演绎过程中,一般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尾奏等独奏乐段;乐曲转换速度或者拍号的乐句;特殊处理乐段等位置,指挥者会给予相对的手势提示,需要钢琴伴奏者与指挥者默契合作,伴奏者应关注指挥者的手势变化。
        (一)独奏乐段的演奏
        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尾奏等独奏乐段开始前,指挥者会在手势上给一个“预示”,提醒作品的速度。以正拍进入伴奏的作品,指挥者会给一个完满一拍的“预示”;以弱起小节进入伴奏的作品,指挥者一般只会给半拍的“预示”。伴奏者准备开始弹奏时,应注意指挥者的“预示”,
确定指挥者提供的速度,进行前奏演奏。
        (二)速度及节拍转换乐句的演奏
        在变换速度的位置或者节拍转变的地方,指挥者会在前一小节的最后一拍,提前预示转化后的演奏速度。因此,在谱面上出现“rit”“atempo”或者新的速度标记时,伴奏者应提早关注指挥者的手势提示。《海韵》有许多转换拍子的地方,如乐曲79~80小节由四三拍转到八六拍,指挥者在指挥79小节第三拍时,会转换成六拍子(这里由于八分音符的速度较快,指挥者使用二拍子指挥)的速度。伴奏者在完成79小节这个和弦后,应注意指挥者的手势,及时调整速度。
        (三)特殊处理乐段的演奏
        在特殊处理的乐段,指挥者可能会在手势上给予伴奏者提示,把节奏用手势表示,或者用打分拍的方式提醒伴奏者。如《娄山关》第148小节的渐慢幅度较大,指挥者会在最后一拍的八分音符上使用分拍的手势提醒合唱者和伴奏者。伴奏者在弹奏这小节时,应注意指挥者每一拍的手势,才能与合唱团准确地配合完成。乐曲第150小节,音乐从四四拍转换到二二拍,指挥者会在149小节第四拍的自由延长后,用被动拍给伴奏者提示指挥者需要的二拍速度。由于合唱声部是全音符为主,钢琴伴奏是十六分音符,伴奏者应注意指挥者的手势及被动拍的
速度,正确地把握十六分音符的演奏速度和音乐的律动,才能与合唱队配合完成转换该乐段。
       
        三、合唱中的“衬”与“托”、“渲”与“染”人声伴奏
        (一)“衬”与“托”
        “衬”在做动词时,意为“在里面再托上一层或搭配上别的东西”。合唱作品中有许多钢琴伴奏对于合唱声部就是一个“衬”的作用,钢琴声部作为一个独立于合唱声部的内容出现在作品中,如《海韵》《茨冈》等作品中就有许多“衬的片段”。如《海韵》,作品中女生合唱与钢琴伴奏的片段,在演奏时,伴奏者要注意钢琴“衬”的作用,在合唱声部出现的地方应尽量控制钢琴声部的力度和音响平衡,衬托合唱声部的音乐旋律。钢琴声部的右手旋律,在许多地方与人声声部会出现重叠,因此钢琴的右手弹奏应注意重叠部分的音响平衡以及音程中旋律的强弱处理。左手相较于右手力度可以强一些,音乐的和声效果才会更加丰富。
        “托”是指“用手掌承着东西;陪衬,铺垫”的意思。合唱中钢琴伴奏起“托”的作用的作品较多[2],如很多作品中的震音,就是“托”的效果。合唱伴奏中经常使用八度震音来烘托、渲染旋律和意境。如《海韵》《长恨歌》等作品,许多带震音的伴奏部分。看似简单的八度震音,其实对合唱声部的烘托、渲染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者在弹奏时,应注意控制震音的力
度,需要极弱或者极强的地方,伴奏者应注意指挥者的手势变化及合唱队的演唱效果,及时地做力度调整。
        (二)“渲”与“染”
        “渲”指“将事态扩大”。在合唱艺术中,是指钢琴伴奏者在演奏中对合唱声部进行渲染、加强,在音响效果中烘托合唱的旋律声部。钢琴伴奏可以是单声部旋律加分解和弦、琶音、半分解和弦等形式。如《我住长江头》《希伯来奴隶合唱》《波罗维茨少女合唱》,作品中的钢琴伴奏大部分是这类伴奏。《波罗维茨少女合唱》,钢琴伴奏主要是对合唱声部的旋律、和声进行渲染、加强,固定的伴奏织体对合唱声部起稳定速度、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我住长江头》的钢琴伴奏在弹奏时,应着重关注合唱中出现长音、空拍片段及钢琴独奏片段,通过手指触键、手臂带动等演奏方式,让钢琴与合唱声部衔接起来,钢琴伴奏填充合唱声部的音乐空缺,使音乐更加流畅丰满。
        “染”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在合唱中,钢琴为合唱声部进行渲染的伴奏类型也是钢琴伴奏中经常出现的。如《雪花》49~50小节,钢琴伴奏在f的力度上渐强,人声声部在50小节第四拍进入ff的力度进行演唱,在钢琴伴奏逐渐加强力度的推动中,人声声部的旋律更加振奋人心。紧接着,乐曲的高潮部分51~58小节,人声声部是四个声部齐唱,旋律简洁优
美,在右手分解和弦和左手带旋律音程的伴奏下,显得更加气势辉煌,旋律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
       
        随着合唱艺术的不断发展,钢琴伴奏对合唱艺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伴奏者的临场调控能力,加强伴奏者对指挥手势的理解认知,以及进一步发挥钢琴的“衬托”“渲染”作用,不仅有助于加强钢琴伴奏者的合唱合作意识,也有利于整个合唱作品的呈现。
       
       
       
       
       
       
       
       
参考文献
       
[1]雪妮:论钢琴伴奏与合唱音响的均衡[J].宿州学院学报,2012(04)。
[2]何宁波:试论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地位及其作用的多元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8).
作者简介:高婷婷(1996)女,汉族,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