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教学的策略及实践反思
                                         
论文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四、审美教学艺术的优化策略
(一) 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二) 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三) 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 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2、 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3、 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4、 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5、 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五、实践反思
                       
摘要:常态课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归属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常态课。可是上好每节常态课谈何容易。几十年的教学传统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新课程带来的正确理念并不一定能真的被老师吸收,也就是说表现在他的教学行为上。有很多好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被僵化地应用于课堂上最终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也有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
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审美教学艺术  常态课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也在消化、吸收。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线教师对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常态课堂上呢?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很多教师并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表现在他平时的教学行为上。音乐常态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高质量音乐1、 形式化的常态课堂 作为在新课标中高频率出现的“情感”、“体验”等字眼,经常被音乐教师作为“圣经”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中,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来实现;在教学过
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实施。围绕着“情感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课中,有一大部分课,有着“华丽”的形式,但显空泛的教学的内容;有着“蜻蜓点水般的大量信息”但又似不伦不类的综合课。这样的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课堂气氛,放松了课堂教学的纪律,忽略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看上去闹闹哄哄,可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参加无效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徒有新课程的形式而已。
2、 知识传授过重的常态课堂  过度重视知识体系的习得,教给学生的是概括再概括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注重音乐内在美感的陶冶;也有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过度的、推理式的目标设计,使得教学过程几乎变成了一个逻辑过程,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谐的交往关系完全被抽离出来。
3、 程式化的常态课堂  教师还是没有从几十年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课堂不具备教材分析和挖掘和兴趣养成,每堂课都照抄同一个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
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
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具有非语义性、概念模糊性的特性。因此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并不时自然敞开的,它需要打开大门的人和有效的引导方法。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个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
常态课是教学改革的归宿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课,这样的课堂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逐步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才是审美教学呢?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审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注入审美精神,审美与“双基”教学结合,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系统最具有知识化的形态。审美理念具备能动的精神意义且能把这种意义浸渗于人的审美实践。人类审美发展史上对审美理念的追求涵盖了审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于一半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一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2、体验式学习 音乐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音乐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
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 、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3、有效课堂  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4、建构主义理念  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启示是: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做”中进行学习;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如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音乐知识。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目标主要表现为:1、丰富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课堂。2、提高课堂的效率,改变低效课堂。3、探索审美教学艺术,提升课堂教学境界。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是当前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
四、优化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实践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从感性出发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第一步。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会化重金去现场听音乐会,因为现场的音乐感受在音响里是不到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只有听过现场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这句话也许有些偏颇,但我们都应该有被动人的演唱、演奏感动甚至激动的时候。学生也一样,成功的范唱、范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尽可能回避了传统欣赏教学中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一套作法;从感性入手,高质量地呈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1、教师自身动情地呈现优质范唱、范奏。
2、好的学生范唱、范奏,起到榜样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呈现优质音响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在感知一个特定的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越丰富。音乐感知心理和音乐教学心理研究更是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多通道协调活动的感知活动。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运用多通道教学呢?如:教师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多媒体来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学生感受音乐视觉美;教师自身动情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听觉美;教师根据音乐内容设计表演,让学生感受动作美;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聆听体验,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除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外,重视各种手段的参与,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感受美,表现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结合图示,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符号化的音乐活动也是培养美感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用许卓娅设计的欣赏教学图谱,对进行美感训练。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可以让学生把握节奏,体味音乐韵律,可以让学生表现意境,感悟音乐风格,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音乐的内涵,更是学生个性充分体现的过程。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小学生的感触是相当灵敏的,譬如,他(她)们能在老师弹奏一段枯燥的视唱旋律中非常陶醉以至手舞足蹈。他(她)们能随着录像里小朋友的动作而翩翩起舞…… 其实,往深里
说低年级的艺术(音乐)课更接近表演课。每一节课开始的律动就大有文章可做,它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的氛围,更是一种音乐的准备活动,笔者在进行新歌教学之前,如果歌曲比较难于学会,我会在律动中播放歌曲旋律,让他(她)们感知旋律走向,和声进行以及歌曲情绪并随着音乐律动,在听赏中行进。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更弹性的感知歌曲,更感性
通过律动还可以培养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感知音乐要素的敏感性,为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作品的曲
式结构或基本节奏型,就需要教师分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据此精心地设计律动。作品的结构以音乐的段落为单位。小学阶段的二段体、三段体作品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律动体现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变化、重复、再现等结构变化。相同的动作体现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这些都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音乐欣赏需要深入体验,其实在学唱歌曲之前,进行丰富的音乐节拍体验,能使歌唱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