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A S T E R 013大家艺术
学习歌唱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副既动听又富有艺术表现的歌喉。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这种追求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嗓音进行艺术训练,其中“哼鸣”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训练方法,它在声乐学习中就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一、哼鸣的重要性
哼鸣也称为“哼唱”, 它是用鼻腔发出“m”音来练习发声的方法。斯科特说:“哼唱可以产生丰富的声音共鸣,它是所有发声的基础,其他母音只不过是把这个子音(m)加以修饰而成。”很多经验丰富的歌唱演员在上台演唱之前,先做十几分钟的“哼鸣”练习,演唱时即在“哼鸣音”的“位置”上打开喉咙歌唱,顿时感到气息通畅、声音流利、共鸣良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训练效果。我们知道,美声唱法十分强调“头腔共鸣” ,声乐上将此称之为“面罩共鸣”(mask)。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哼鸣练习是获取头腔共鸣、丰富声音共鸣彩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声音位置靠前的概念。过分明亮而“横”的声音,可从哼鸣练习中得到改善。在发声训练中教会学生运用“哼鸣”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综合调整参与发声的各个部位,使之达到较为理想的发声状态,并促使学生在获取正确发音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能够较快地掌握发声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菲力普在《歌唱的自由》一书中建议:“学习唱歌的人要尽可能多地练习哼唱。”由此可见,“哼鸣”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
二、哼鸣的练习方法
哼鸣练习可分为“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两种方法。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用“哼——吸——叹” 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既要感觉到头部有振动,又必须排除喉头用力的现象。发音必须要轻,应感觉到气和声好像是从鼻腔流出一样。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是闭口哼鸣的形式。这种哼鸣方法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闭口用鼻子哼,要掌握住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自然的站立,目视前方,要求脖子与两肩放松,平静地用小腹吸气。
(二)嘴唇轻微闭拢,上下牙略分开,舌尖轻抵上门齿背,舌面平放靠近上腭,面部略带微笑状,上腭和颊骨稍微提起,同时到打哈欠时的那种腔体状态。
(三)喉咙要自然放松、打开,并保持良好地吸气状态,喉结放在最低的位置上。
(四)鼻翼张开使软腭提起,下颌放松,用叹气的感觉作为发声的动力,将声音(m)自然哼唱出来。尽量把声音位置挂在鼻咽处,用一种擤鼻涕的感觉来带着哼。
三、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基础作用
阿克登说:“哼鸣是初步练习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许多学生(特别是初学者) ,在歌唱时,由于不具备很好地协调各发声腔体的能力,如果开始训练时让他(她)做开口发声练习,他往往是顾此失彼。比如,要求他放下喉头的同时,打开喉咽腔,提起软腭,保持住气息的支持力,他往往是喉头放下了,但软腭又抬不起来了,要求他打开喉咽腔,气息又保持不住等等,因而很容易导致捏喉,挤压喉咙的现象。这种违背人体发声机能的状态,最终使声音比较挤,喉咙比较紧,出现一种暗涩、不开放的声音。“哼鸣”练习,能使整个歌唱器官处于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当我们在作哼鸣练习时, 笑肌微提, 上下腭都有上提、下放的感觉, 双唇和上齿自然似闭非闭, 舌头平放, 软腭轻轻上提, 基音在口咽腔与鼻腔同时产生共鸣, 连同眉心额头处都有振动的感觉,这种轻柔和谐的振动过程就是哼鸣练习时的基本状态。因为当学生哼唱时,下巴、嘴、舌头、口腔的大小等因素都不会干扰他们,可以集中体会位置、气息和状态, 尽快地到和掌握歌唱中各个发声器官的运作能力。当学生的喉部肌肉放松了,打开喉咙的状态建立了,就可用哼鸣的感觉带起声音,即用哼鸣转唱母音, 这样既能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又可以使你用少量的力气唱出有穿透力的歌声。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哼鸣练习,不但能节省时间,较快地掌握控制、调动各个发声器官的运作能力,还可避免不良发声习惯的产生,它又是一种最容易获得正确混合共鸣的练习方法。
四、哼鸣与艺术性歌唱
掌握哼鸣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为演唱歌曲内容而服务。在不少声乐作品中都要求我们用哼鸣的方法和
蒙古音乐网
技巧来处理,以期达到词曲作者希望的某种效果。例如东北民歌《摇篮曲》,旋律起伏自如,表现了母亲时而歌唱、时而吟诵的情景。结束句非常恰当地运用了哼鸣,音乐显得细腻而柔美,更衬托出母亲对宝贝的无限爱怜之情。又如作曲家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曲尾的衬腔,就要求用哼鸣的方法来处理,并且声音要逐渐延长直至慢慢消失,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
综上所述,哼鸣是声乐学习中的一项较重要的内容,是寻“声音正确的安置部位” 并以此来获得良好歌声共鸣的一种特殊的练声方法。为了使歌唱技巧更加完美多样化,有必要通过正确的训练途径掌握哼鸣的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歌唱发声更趋完善。
(刘磊: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与美术。)
哼鸣与艺术性歌唱初探
刘  磊
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成、传承、存在的生态状况”,它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作为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歌种,陕北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陕北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陕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涵盖着陕北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深刻地体
现着陕北人民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是了解陕北传统文化最好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陕北民歌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原始文化生态
民歌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交通通讯
陕北民歌文化生态探析
程  琴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在箭步如飞的向前发展,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值得惊喜和兴奋的。然而,当我们真正的深入其中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并非是我们看到的那种表层的假象。它们似乎都寄生在某种潮流之中,这是我们自己的悲哀。艺术,这个在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角,也没有逃脱这种悲哀的命运。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西方社会,文化交流正式走向了正规,西方的社会正处于那种思想动荡、骚
动不安的局势,在西方那种激荡的潮流的影响下,我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艺术文化也随其流扬起了波。我不是在批判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没有原则、没有立场。而是西方的那股洪流的冲击实在是太强悍勇猛了,它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使得我们的灵魂随着它们的脚步越走越远。这是一个时代的命运,一个阶段的现状。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这样的凌辱、冲击,我们得做一些什么来拯救我们的艺术灵魂,拯救我们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改变眼前的现实,我们也不能扭转时代的步伐。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提高我们自己。”
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不想被狂风刮走,那就只有加重自身的重量。艺术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想被西方的那种世态之风刮的东倒西歪,那么我们就得加重我们自己的重量。也就是说加重和提高
自己的内涵和修养。
一、提高艺术创作主题的内涵
艺术,一种社会上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要提高她的内涵和修养就得从她的本源说起,也就是说从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说起。艺术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最起码的就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也就是说要提高和加深艺术创作主题的内涵和修养。就应从提高艺术创作主题的内涵谈起,艺术创作主题是艺术的根源
基石,是艺术的母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从一开始我们艺术创作主题就是庸俗、肤浅的,那后面做了再多的工夫也只是徒劳了。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就把这种含义刻画的淋漓尽致。就是说一开始就没有选择正确方向的人,走了再多的路也只能是越走越远。
二、提高艺术家的内涵和修养
艺术家,是艺术的直接创作者,也可以说是艺术的根源,艺术作品是直接出自艺术家之手的。没有艺术家,艺术无从说起。所以艺术家内涵和修养的高低对艺术内涵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所以,要提高艺术的内涵和修养,艺术家是最关键的、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那么艺术家的内涵和修养应如何培养和提高。
(一)人生修养的提高
他是人首要而基本的素质修养和内涵基石。我们说,艺术家不管在社会结构和人类体的分层中,具有如何的特殊身份和价值,
论艺术内涵与修养
郑奇峰
极不发达,歌唱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民歌演唱与劳作方式结合较为紧密,那些长期从事劳动的体是民歌传承的主体,黄河上的船工、脚夫、拦羊的人等都是陕北民歌的演唱者和传播者。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沿晋陕大峡谷奔流而下,渡船是黄河两岸人们往来的交通工具,船工靠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黄河船工号子就是船工在摆渡、运输中所唱的歌。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运日衰,船工在劳动中演唱的号子也消失殆尽,现存的号子多用于拉船上岸或推船下水。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陕北高原重要的劳动形式,陕北土石工程较多,修窑、筑坝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就成为陕北劳动号子中较为普遍的歌唱形式,由于机械化高度发展,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依附在这种劳动形式中的号子面临着失传和濒临消失的困境。
二、政府创造的文化环境
随着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各级政府对陕北民歌的重视和保护日益加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给予了陕北民歌积极的关注和引导。有关陕北民歌的各种比赛逐渐增多,如陕西省委宣传部在2006年举办的 “陕北民歌大赛”、2010年举办的“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榆林市在2006年主办的”首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农民歌手擂台赛”等,不仅挖掘出了优秀的民间歌手,而且使人们对民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年轻的歌手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有关陕北民歌的演出也层出不穷,让人们充分领略了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心中
对陕北民歌的热爱。各级政府创造的文化环境,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陕北民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网络文化生态
网络以其联通、无限、互动、方便、快捷的优势,为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研究宣传、挖掘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陕北民歌大全网、信天游网、陕北传统音乐网、陕北传统音乐论坛等均以保护、传承、弘扬陕北民歌为出发点,以大力普及、繁荣、不断提升陕北
民歌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全力为广大陕北民歌研究者、爱好者提供各类特服务和交流空间为己任,使人们不受时空限制欣赏到自己所喜欢的陕北民歌、掌握有关陕北民歌的各种信息。另外,还通过网络比赛的方式来展示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陕北传统音乐网分别在2005年、2007年、2009年发起、组织了“首届陕北民歌网络大赛”、“第二届陕北民歌网络大赛”和“ 第三届陕北民歌网络大赛暨歌王王向荣弟子选拔赛”,吸引了众多陕北民歌爱好者的参加,为陕北民歌在信息时代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商品经济开拓的演唱之路
在原始文化生态式微的同时,商品经济大潮又为陕北民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演唱之路:以歌兴酒。陕北人喜欢喝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陕北的冬季比较寒冷,人们常常喝酒取暖;二是陕北地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处,受蒙古族的影响,也形成了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习俗,如今陕北生产白酒的
厂家很多,各个厂家都把“以歌兴酒”作为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雇佣大量民歌手,在陕北乃至全国各地的餐饮场合以免费唱歌的形式推销自己的产品,使酒文化与民歌文化相辅而行,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了“民歌飞扬,美酒飘香”,把陕北民歌推广向全国。
五、民俗中的一席之地
“在社会文化领域里,与社会制度最为相关的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活动。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陕北的传统音乐,绝大多数都是在各种民俗活动中进行的。可以说,离开了民俗活动,传统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用武之地。
原始文化生态是陕北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式微是不可避免的。良好的文化生态对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使陕北民歌鲜活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保护原始文化生态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文化生态的建设。(程琴: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