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罡:我爱你们每个⼈,但我最爱你
我爱你们每⼀个⼈,
但我最爱你。
——⽼伍
先解释两个名词。
⼀个是“ 独⽣⼦⼥⽗母”,就是⾃⼰本⾝是独⽣⼦⼥,后来当了⽗母。
“ 多⼦⼥”,就是家⾥有两个以上的孩⼦。
这篇⽂章说的话题是,⾃⼰是独⽣⼦⼥,当了⽗母后养育了两个以上的孩⼦,这种情况下,⽗母和孩⼦如何更好地相处。
/
从上世纪1982年计划⽣育政策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到2016年1⽉1⽇全⾯放开⼆孩,这三⼗多年的时间⾥诞⽣的孩⼦⼤多是独⽣⼦⼥,他们长⼤以后陆续成了⽗母,赶上政策⼜放开了⼆胎,他们⼜⽣育了两
个以上的⼦⼥。这是国家政策的变化造成的⼀个⽐较特殊的现象。
最爱谐音歌词
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改⾰开放的影响,这⼀代的⽗母要⾯对⾃⼰的孩⼦和全世界的同龄孩⼦站在同⼀舞台上竞争的现实,或者⽤俗⼀点的说法------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他们为了当好⽗母,要学的东西本来就多,再加上⾃⼰本⾝是独⽣⼦⼥,对多⼦⼥兄弟妹之间的情感以及他们和⽗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感到格外头痛。
头痛的主要原因是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个孩⼦,没有兄弟妹之间的⼈际关系的体验,也没有和兄弟妹争夺⽗母的爱和关注的体验。独⽣⼦⼥当了⽗母以后,他们的孩⼦兄弟妹之间肯定会有⼀些冲突和⽭盾,每个孩⼦都希望⽗母能够更多地关注到⾃⼰。这时⽗母就会有⼀些抓狂,因为⾃⼰本⾝没有这个底⼦。我们有⼀位朋友在加拿⼤,现在是三个孩⼦的妈妈,她曾经在第⼀期《成长与陪伴》的课堂上,分享过⾃⼰作为独⽣⼦⼥当两个⼉⼦妈的感受。她说,带⼀个孩⼦出去逛街、办事、玩都很轻松,如果同时带两个⼉⼦(那时候⽼三还没有出⽣)出去的时候就特别头痛,因为那两个⼩家伙会从上车那⼀刻开始起,在汽车后排座上连打带闹、连喊带叫,⼀直折腾到下车才停⽌。她在前⾯开车会被吵的头痛,注意⼒不能集中,情绪接近崩溃。她有时候实在⽆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两个不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为什么要⽤打闹把这段时间全部填满?其实这就是⾮常典型的独⽣⼦⼥⽗母⾯对多⼦⼥冲突感到头痛的地⽅。
love children
既然孩⼦都已经⽣出来了,作为独⽣⼦⼥的⽗母就必须要去⾯对,唯⼀的办法就是学习。
从⼼理学的⾓度来讲,⽗母是每个孩⼦独⾃创造出来的,只属于孩⼦⾃⼰的私有财产,包括形象和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孩⼦的⼼中,虽然⽗母的姓名、⾝⾼、体重、⾐着是⼀样的,但是他们在每个孩⼦⼼中的形象和情感却有着很⼤的差别。做⽗母的要理解这⼀点,不要觉得⾃⼰都是⼀碗⽔端平,对所有孩⼦都是⼀样的爱,孩⼦应该会感觉到⽗母是完全⼀样的。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孩⼦的这种感觉和⽗母做得好不好没有太⼤关系,⽗母哪怕做得再完美,孩⼦也会觉得,我眼中的⽗母,跟哥哥、、弟弟、妹妹眼中的⽗母,是不⼀样的,如果完全⼀样反⽽是不正常的。所以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母要做的不是⼀碗⽔绝对地端平,不是买东西要买⼀模⼀样的,⽽是要能够理解孩⼦的这种⼼理特质,从⽽帮助孩⼦能够充分地“使
⽤”⽗母。
“使⽤”这个词可能⼤家听着有点别扭,其实就是要教会孩⼦怎么样更好地“使⽤”⽗母这个“资源”来帮助⾃⼰成长。
对多⼦⼥家庭来说,⽗母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
第⼀个层级是最成功的⽗母。
他们给每⼀个孩⼦的感觉是:“我爱你们每个⼈,但我最爱你。”每个孩⼦都会感到⽗母很爱⾃⼰的兄弟妹,但是他/她最爱我。
第⼆个层级是合格的⽗母。
他们给每⼀个孩⼦的感觉是:“我爱你们每个⼈”,然后就没了。孩⼦的感觉是⽗母爱我们每个⼈,我们在⽗母眼⾥都是⼀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第三个层级是失败的⽗母。
他们给每⼀个孩⼦的感觉是:“我不爱你们每个⼈”。孩⼦的感觉是⽗母对我们没什么情感,只是要尽义务抚养我们,我们给⽗母添了很多⿇烦。
这还不算最惨的,最糟糕的是第四个层级------最失败的⽗母,他们给每个孩⼦的感觉是:“我最爱你的弟弟或妹妹或哥哥或,最不爱你”。
当⼀个孩⼦感觉到⽗母最爱其他的兄弟妹最不爱我的时候,这个孩⼦⼼理上的⾃我就变的歪歪扭扭。他/她⼀⽅⾯觉得⾃卑,另⼀⽅⾯⼜总是在拼命讨好⽗母,吸引⽗母关注⾃⼰,全⼒争夺⽗母的爱。如果只有⼀个孩⼦有这种感觉,还情有可原。如果家⾥有三、四个孩⼦都是这种感觉,都觉得⽗母是最不爱我的,是最爱其他⼈的,那这对⽗母就是最失败的⽗母。
如果想详细了解这类最失败的⽗母,可以去看媒体中的各种家庭调解节⽬,多⼦⼥家庭中很多因为财产分割、赡养⽗母的纠纷,都不是因为钱,⽽是因为情。
对最成功的⽗母⼤家可能没有直观的印象。有位名⼈叫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常有名的⼈物,他
见证了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变换,⾮常有学问、有才华、有名⽓。梁启超先⽣有九个⼉⼥,分别是前后两任太太所⽣。九个孩⼦每个⼈性格都不⼀样,梁启超作为⽗亲,对待这些孩⼦的⽅法特别棒,他会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爱,同时也让每个孩⼦都确信⾃⼰是⽗亲⼼中最特殊的⼀个。这九个孩⼦⾮常厉害,有⼏位是院⼠,还有⼏位是各⽅⾯的专家,这⾥就不细说了。
就拿称谓来说,梁启超给他的⼤⼥⼉取了⼀个爱称叫“⼤宝贝”,称她为“我最爱的孩⼦”。他给三⼥⼉梁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给⼩⼉⼦取了个代号叫“⽼⽩⿐”,就是英⽂ “⽼baby” 的谐⾳。他的长⼦是⼤名⿍⿍的建筑学家、院⼠梁思成,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前,梁启超说:“你们如果在教堂结婚的话,⽼⼤梁思成就可以⽤我的全名,按外国⼈的习惯就是思成·梁启超,表⽰你以长⼦的资格继承我全部的⼈格和名誉。”这是⼀份独⼀⽆⼆的待遇!对⼆⼥⼉梁思庄,他在给她的⼀封信中“⾁⿇”地写:“⼩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巧的精美⼿卷寄给你。”当我们看到这些记录,读到这些⽂字的时候,可以和他的九个⼉⼥⼀样,依然感受到⽗亲对⾃⼰那份独特的爱。
对我们今天的⽗母来说,特别是⽗亲,对⾃⼰年龄稍⼤⼀点的孩⼦,⽤“⼩宝贝、⽼baby”这样的称谓来表达情感,都未必能顺畅地说出⼝。想⼀想梁启超先⽣是清末民初在传统⽂化氛围中浸淫已久的学究,他能⽤这样的⽅式表达⽗亲对⼉⼥的那种亲昵,实在是⼀件⾮常了不起的事。他的九个⼉⼥之所以个个都有出息,和有这么⼀位出⾊的⽗亲是分不开的。出⾊并不是单指他的学问和名望,当然这也是重要的⼀部分,更难得的是他能够把⾃⼰⼼⾥真挚的情感传递给九个⼦⼥,让每个孩⼦都能感受到⾃⼰是⽗亲⼼中的最爱。九个孩⼦的成功跟这个有直接关系。
梁启超就是我们说的第⼀层最成功的⽗母,能让孩⼦感受到“我爱你们每个⼈,但我最爱你”。这个例⼦听起来蛮感动的,但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你有两个以上的孩⼦,其中⼀个问你:爸爸/妈妈,你最爱谁?很多⽗母都会犹豫⼀下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问我,我说最爱⽼⼤;⽼⼆问我,
我说最爱⽼⼆;那⽼⼤、⽼⼆如果同时问我最爱谁的时候,我怎么回答?这时千万不要犹豫,⽽应该毫不迟疑地、理直⽓壮地告诉孩⼦:“我最爱你们两个⼈!”
孩⼦并不是要⼀个完美⽆缺的、符合逻辑的答案,他们要的就是那种现场感觉,要的就是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我的,他们的眼神是怎样看我的,他们的肢体动作是怎样接触我的,我得到这个就够了。孩⼦并不是在研究科学,并不是⼀定要得出⼀个⾮常精确的结论,他们要的就是⼀个感觉,⼀个被⼀次⼜⼀次验证的感觉。
建⽴这种感觉的⽅法很多。⽐如有两个以上的孩⼦,⽗母在对待孩⼦的时候可以设计出两套不同的招呼孩⼦的办法,平时把孩⼦都叫“宝贝⼉”,对⽼⼤可以叫“宝⼉贝!”(⼉化⾳在前⾯),⽼⼤⼀听,知道是在叫他;叫⽼⼆的时候可以
叫“宝贝⼉”(⼉化⾳在后⾯),⽼⼆⼀听,这是在叫他。每个孩⼦听到的是⽗母和我之间有⼀套独特的联络系统,我在他们⼼中有⼀个独特的位置。
⽗母在对其他⼈描述⽼⼤、⽼⼆的时候也可以⽤不同的语⾔:“我家⽼⼆就是跑步特别快!我爱死他了!”“我家⽼⼤就是嘴巴特别能说,我特别喜欢他这⼀点!”⽗母把每个孩⼦的不同特点夸得清清楚楚、明明⽩⽩,两个孩⼦就能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们两个⼈,但是最爱我,最爱我⾝上的某个特点。这样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常融洽,因为他们不需要刻意地去争夺⽗母,他们知道⾃⼰在⽗母⼼中跟弟弟、妹妹、哥哥、有不⼀样的被欣赏的地⽅,这就够了。
只要⽗母在这些细节上多加关注,持之以恒,让每个孩⼦都能感受到⽗母对他们有共同的爱,同时⼜对他们每个⼈有⼀份独特的爱,孩⼦就会更加健康的成长,就会知道⾃⼰在⽗母⼼中有重要的位置,他们就会更加⾃信,就会把多⼦⼥相对于独⽣⼦⼥的优势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充分地使⽤了⽗母提供给⾃⼰的资源,来帮助⾃⼰成长的更好。
这⼀点可能是⾝为独⽣⼦⼥的⽗母需要补上的⼀课。⼀旦明⽩了其中的道理,了解了其中的窍门,就可以当⼀个很好的多⼦⼥的独⽣⼦⼥⽗母。
- end -
配图:来⾃百度图⽚⽂字:伍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