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中美音乐剧的差异,不能不首先关注与音乐剧相关的诸多文化因素。一般来说,音乐剧是歌舞剧,而歌舞戏剧现象是人类早期文明共有的,希腊神庙前的祭师和神妓的表演,中国上古的六代庙乐,都是歌乐舞合一的形式,以后逐渐发展衍生出若干不同的戏剧传统、产生了不同的发展路向。以古代传统来说,大致可以认为,西方重“诗”,于是有戏剧理论称为
“诗学”;印度重“舞”,于是其戏剧理论叫“舞论”;中国重“曲”,于是我们的戏剧理论为“曲论”。各异其趣,各有特。自然,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孕育出的美国音乐剧和中国音乐剧,必然存在着诸多差异。
古希腊和罗马的悲喜剧是西方最早的成熟戏剧形态,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人们就在祈神歌队和牧羊人的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歌—舞—剧三位一体的戏剧样式,这是一个“合”的时期。而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在理性主义光芒的照耀下,西方戏剧开始分流,往纯粹化和单一性方向发展,产生了歌剧、舞剧和话剧三足鼎立的现象,这是一个“分”
的时期。到19世纪,瓦格纳倡导“整体戏剧”的思想使歌、舞、剧开始再次合流,而发展出“乐剧”这一大型音乐戏剧样式,这是一次大综合。而音乐剧作为一种音乐戏剧样式的出现相对较晚,直到近代,经过19-20世纪工商业文明的巨大发展,由于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其思想、观念、理论和实践在现代戏剧
领域里的影响,通过滑稽秀、富丽秀、综艺秀和音乐喜剧,在美国最终变成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以写实叙事和有机整合为突出特征的叙事音乐剧,从而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类成熟的戏剧形态是东方戏剧。其一是始自公元前四世纪的古代印度梵剧,它是一种歌舞极为发达的戏剧样式,从婆罗多所著的《乐舞论》中可以看到其非常丰富的形态,至今印度戏剧还是这样的传统,甚至可以有与剧情无关的长歌大舞,从而造成印度戏剧的独特韵味,这与印度文化传统和思想理论传统有密切关系,如文化哲学上法、利、欲的统一,戏剧理论上的味论和情论等等,都是形成印度戏剧特的重要因素。其二是中国戏曲,唐宋以来,发展出极其丰富
简论中美音乐剧的差异与发展趋势
詳彭媛娣
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3期
CHINESEMUSIC
摘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日益繁荣,音乐剧已进入了相当数量的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但是通过对比《雪狼湖》、《电影之歌》、《金沙》等原创华语音乐剧和造访中国的《西区故事》、《42街》和《歌剧魅影》等欧美经典音乐剧,我们可以发现,中美音乐剧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这些差异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中美音乐剧的差异,在“不及”的不同存在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不同。而后者深刻折射出的是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音乐剧;差异;趋势;文化因子;百老汇;原创华语音乐剧中图分类号:
J6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9923(2008)03-0208-03收稿日期:2008-03-06
作者简介:彭媛娣(1957-),女,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
·208·
的表演技术和戏剧形态,但无论是戏弄、参军戏、院本、诸宫调或南戏,也都像印度梵剧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歌、舞、剧等叙事元素的整合状态,虽然我们的戏剧传统特别强调音乐,也就是“曲”,但歌舞
还是在戏剧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充满韵味的表演动作,舞蹈因素的运用,都成为戏剧要素而表现出剧作功能[1]。
这样看来,在东方,完全有条件、有可能产生出现代音乐剧这样的戏剧品种,但是,为什么在印度和中国,没有较早地产生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呢?
我以为,这里有着历史因素、文艺因素以外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歌、舞、剧作为音乐剧的叙事要素,是东西方古典戏剧共同的传统,而这并不是音乐剧产生的充分条件。到20世纪,随着商业文明的发达,文艺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媒体对文艺生活的强大介入,这才是现代音乐剧产生的内在动力,无论音乐剧的百老汇模式,还是英国的麦金托什模式,都少不了工商业的“看不见的手”,少不了人们文艺消费观念的影响,当然也少不了现代传媒的巨大作用。
商业文明的典型特点是“赢利”,因此文艺的纯粹性不能不受到挑战,资本进入演艺事业,必然影响其基本的艺术创作态度、演出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艺术的纯粹审美意义必然弱化,当然也不同于传统民间艺人以技艺糊口的方式,在现代,文艺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现代文化工业。这样,完全靠政府投资来搞演艺活动,就不具备必然性,非营利性演艺活动将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抑制。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对音乐剧的演艺管理和操作,存在巨大的观念差异,也是我们的音乐剧没有较强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
文艺消费主义的典型特点是“愉悦至上”,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生发着生命力强大的文艺消费主义思潮。“我”为什么去剧院?为什么去买音乐剧的CD?为什么要追星?为什么要看电视文艺节目?看看我们周围的文艺生活就应该老老实实承认,人们是去寻求愉悦,寻求快乐,寻求审美消费而很少是其他。作为现代文艺样式并且是商业文明产物的音乐剧,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快乐、不愉悦、不养眼适耳,没有趣味,怎么可能受到更多的观众欢迎?我们的音乐剧要发展,也应该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媒体力量对现代人日常生活介入的典型特点是“不商量”,它不仅干涉我们,诱惑我们,也引导我们,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意识到,事实如此,没有人不受到其影响。现代传媒当然也对文艺生活发生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推介,商业意义上的包装,文化意义上的传播,思想意义上对受众头脑的侵入式作用,都反映出现代文艺生活不可能与其绝缘的事实。正是媒体把素不相识的受众连接起来,成为“想像的审美消费共同体”,而发展出巨大的观众,可以说他们是音乐剧的“票仓”,也是经营者的“财源”,还是演艺家的“衣食父母”,没有现代传媒的作用,文化工业意义上的音乐剧将难以成立。这不也是我们的音乐剧声音不大、影响很小、命根不强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音乐剧的性质或美学品格,不在于它歌舞剧的一体化,也不在于歌舞多少或者戏剧性强弱,而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它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性质。以上所论三大因素,其实是紧密联系的,没有商业文明的观念、消费主义的态度和媒体的介入,就不可能有我们音乐剧的繁荣,音乐剧作
者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放弃纯文艺的幻想而应该投入到现代文化工业的生产链条中去?但是不是我们就不要文艺中的“思想”?非也!没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只会是一具僵尸。音乐剧的思想内容必须是与其寓教于乐的形式相适应的。以《42街》为例,这出典型的美国音乐剧,在内容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反映,却在思想上充满美国精神,奇遇加奋斗、爱情加金钱,忧伤而不绝望,快乐而带轻浮。美学上,是直接、感性、融思想内容于轻歌曼舞之中。好看好听,赏心悦目,却不能说没有思想内涵。我们当然还要邀请媒体参与和介入,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极度敏感,媒体巨大的影响力量,媒体所带来的演艺商机,媒体对演员和作者的宣传等,都是我们发展现代音乐剧不能忽视的。
除了以上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站近一点来观察,人们也会发现中美音乐剧的更具文艺性质的差异。近年来,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欧洲音乐剧因其对流行音乐风格的压倒性偏重,使之更容易跨越语言障碍,先于美国音乐剧大举进入中国,使得中国业内人士对音乐剧形成了相对偏颇的认识,以为流行化音乐风格是其最大“卖点”。基于这种偏颇发展起来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就难免与美国音乐剧相比,其差异是:1.戏剧基础问题
著名音乐剧专家黄定宇先生指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
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2]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从20世纪40年代的《俄克拉荷马》,50年代的《窈窕淑女》,60年代的《酒店》,70年代的《芝加哥》到21世纪的《邪恶坏女巫》,无不拥有扎实的剧本作为其成功的奠基石,其基础正是上文讲的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即使是以动物、以想像的人物为角的音乐剧,也在心底下有着灼热的现实关怀。而曲折动人的故事,血肉丰满的人物,深深触动观众内心,表现出高超的编剧技巧。而反观中国音乐剧,则剧本普遍营养不良。《电影之歌》试图再现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结果情节发展仓促,人物浮浅;《金沙》离现实生活过于遥远的神话让观众无法对角产生兴趣;《蝶》中匪夷所思的蝶人的喜怒哀乐更是让人云里雾里,使得这些音乐剧难以引发观众共鸣,其实,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的深刻变革,我们身边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打工族的心路历程,一夜暴富的炒股人,留守一族的情感渴望,操守与欲望的冲突,成功与失败的戏剧,小人物的大作为,甚至今天孩子们的故事,可以作为音乐剧素材的东西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目光移
彭媛娣:简论中美音乐剧的差异与发展趋势
·209·
向脚下,更多一些现实关怀。
2.音乐戏剧特征
百老汇创作黄金搭档——
—罗杰斯和小哈默斯坦开创了“叙事音乐剧”之后,音乐剧的歌舞就不再是为娱乐而娱乐,为歌舞而歌舞,或者为快乐而快乐,它们都起到了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歌舞成为戏剧手段[3]。如举世闻名的《演艺船》中的“老人河”、《天上人间》中的“如果我爱你”等,音乐剧金曲无不是充分抒发人物感情的音乐剧经典唱段,这样的音乐剧全曲绝非是仅仅炫耀技巧的华彩。百老汇强调音乐剧作曲家就是戏剧家,要求作曲家在充分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来展现剧中不同角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原创华语音乐剧的音乐偏向流行歌舞歌曲,缺乏音乐剧所需要的音乐戏剧要素,这不仅使打榜单曲的大串联让观众迅速对优美旋律审美疲劳,而且也削弱了音乐剧本身的感人力量。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
3.元素多样性问题
美国音乐剧充分运用各类音乐元素,古典、流行、爵士、灵歌、摇滚等均被充分运用在音乐语汇中,对丰富演出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充满活力的舞蹈则很是养眼,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它活跃了戏剧节奏,也活跃了观众情绪。而中国音乐剧如《日出》过于拘泥古典音乐形式,或是如近年来作品中的流行金曲大串烧,而忽略了民歌、戏曲等诸多元素。美国音乐剧从娱乐出发,注重轻松活泼,宣扬积极向上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力争更深层次的艺术追求。
4.市场成熟度不同
中国音乐剧存在大量创作硬伤,缘于音乐剧产业刚起步的现状,和对音乐剧理论认识的偏颇,如前文所论之三大基本问题。而如此环境下创作出的作品已经在市场检验中屡屡挫败,不也是事实吗?美国音乐剧经历百年考验的戏剧美学思想和实验经验,才是原创华语音乐剧发展最值得借鉴的。美国音乐剧经历了萌芽、发展、黄金时代、持续与振兴的百年历程,面对各种音乐剧风格和表演形式的挑战,至今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该艺术形式不仅只是娱乐,更具有最高美学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因为音乐剧始终贴近观众,本身包罗万象和不断发展[4]。由最初的轻歌剧风格为主,到爵士乐,摇滚乐的融入,美国音乐剧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在英国音乐剧大举进攻百老汇时,美国音乐剧也迅速吸收了其舞台奇观的优点,制作出《邪恶坏女巫》等给观众带来全方位剧场体验的作品,同时百老汇和迪斯尼两大文化品牌联手创作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小美人鱼》等一系列老少皆宜的音乐剧,第一次把儿童也带到了原本只适合成年人的音乐剧剧场。的确,市场的培育也是音乐剧发展不应忽视的问题。
历史地看,中国近现代音乐戏剧已经或正在经历第三次大的综合:
第一次是古典歌舞剧的综合。京剧的形成可谓是中国音乐戏剧历史上的一次艺术大综合。它把看似不兼容的对立因
素熔为一炉,形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第二次是近代歌舞剧的综合。始自海上文化的黎锦辉歌舞剧,引发了近代音乐戏剧的涓涓溪流,但无论是阎叙诗的成人歌舞剧,还是陈大悲和陈可辛的乐剧《西施》或阿夫夏洛穆夫作曲的“音乐剧”《孟姜女》,最后都汇入了民族歌舞剧《白毛女》这种民族化音乐戏剧的滚滚江河,并在精神上延伸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综合是正在进行的现代音乐剧的综合。这一综合无疑应该是携带中外各国音乐剧的精华,学习、借鉴以叙事音乐剧为最高美学标准的百老汇音乐剧。这种学习、借鉴不是全盘西化,就像中国人学习并运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我们要引进的是推拉摇移和蒙太奇之类的表现形式,但内容却是中国本土的,音乐剧也是一样,“我们要创造的,是中国人用中国人的素材演给中国人看的现代整体戏剧。”[5]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其实已经出现了朦胧的音乐剧美学理想,即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精神上是昂扬的,表达上是直接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并行的,虽然这一美学理想还有待实践,但无疑是有价值的。
西方经典音乐剧的成功,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现实,都使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中美音乐剧的差异,其实既有“不及”的不同,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同”的不同,并且还应继续创造更多的“不同”的不同。所谓“不及”的不同,是说我们的音乐剧创作观念的落后,经济效益的差距,艺术精品生产的贫乏,还难以与欧美音乐剧比肩;所谓“不同”的不同,则表现在内容与形式,观念与操作,社会文化土壤和演艺传统上。但无论如何,前文所论之“商业文明的发达,文艺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媒体对文艺生活的强大介入,这才是现代音乐剧产生的内在动力”的观点,才是影响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没有对这一
关键问题的认同,则发展中国音乐剧的愿望和已经出现的蒙胧的音乐剧美学理想,就还是落实不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廖奔.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11-12.
[2]黄定宇.音乐剧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5.
[3]吕艺生,文硕.美国音乐剧对欧洲说[M].大连出版社, 2008.328.
[4]文硕.首席娱乐官(音乐剧产业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5-96.
[5]文硕.中国近现代音乐剧三大综合趋势[J].中国音乐剧(网络版),2008:(1).
[6]文硕.音乐剧的文硕视野[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文硕.《白毛女》是典型的民族歌舞剧,blog.sina. com/wenshuo
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3期·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