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研究
开题报告
班级:14小教2班学号:201404017053 姓名:温仓金一、研究背景
2017年4月湖南两名小学生逃学离家出走奔重庆,只因想来偶像TFBOYS家乡看看;2017年2月一小学生把近段时间很火的一款游戏英雄联盟的知名主播刘谋写进作文,并称之为偶像;最近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红遍全国,其中小学生也深受影响,并且网络最新一项调查显示,节目中的一些明星,如Angelababy、赵丽颖……已成为众多小学生的偶像。
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小学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很正常,有些学生从偶像身上看到了、学到了阳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其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有些学生整天沉迷于偶像,有些学生崇拜的偶像本身就缺点重重,这些缺点又被他们学习模仿,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成为家长、老师们的烦恼。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文献综述
关于偶像崇拜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发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各专家学者分
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涉及社会学、宗教、新闻传媒、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体育等领域。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偶像崇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到中外文献共7262篇,其中我国相关文献有1286篇,外文文献到5976条相关结果,而我国这方面的第一篇文献出现于1955年,大多数文献集中在2005年以后;在百度上以“偶像崇拜”为关键词,搜索到2240000条相关结果。由此可见,对偶像崇拜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从已有的文献分析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小学生偶像崇拜的文献少之又少,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对于小学生偶像崇拜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已有的研究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偶像的概念界定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各地区人们对偶像的理解各有异同。
我国的《说文解字》中对“偶”字有如下的解释:“偶,桐人也。[1]《说文解字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偶”指的是用桐木制成的人偶,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查阅《辞海》,“偶像”的解释
为“以土木金属等所制神佛之像也。”其引申为“盲目崇拜的对象”。目前,偶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对象。”
在英文中相应的翻译为“idol”,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查阅此词,有如下解释:“① a person or thing that is loved and admired very much.受到热爱和崇拜的人(或物);② a statue that is worshipped as a god.神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对“偶像”的定义有大致相同的理解,几乎都与神灵神像相关,并且引申出了受人崇拜的人或物这一含义。
目前各学者对“偶像”一词有不同的界定,但看法和说法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比如,在何小忠看来“偶像是人格符号,它是被特定个体(或体)认同、并受到极其尊敬、钦佩或极度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形象化。”[2]罗晓珍认为,“偶像,原指土木等雕塑成的神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现在多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为公众所崇拜的对象。”[3]
参考以上文献和学者的观点,结合笔者自身认识,本文对偶像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些具有某方面特长、技艺的人物产生喜爱、钦佩、欣赏的特定情感,且会对这些人物的某种行为或品质进行有意或无意识的模仿、学习。
(二)偶像崇拜对象的研究
姚计海(2003)、梁旗(2005)等人的调查指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在谈到偶像崇拜的对
象分类标准时,不同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例如:岳晓东认为偶像崇拜一般包括政治崇拜、宗教偶像崇拜、名人崇拜。[4]肖仲辉把偶像崇拜划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5]温海玲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认为青年偶像崇拜存在着:“英模崇拜——领袖崇拜——三星崇拜——平民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6]依据崇拜层次,岳晓东把偶像崇拜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表层性偶像崇拜,二是实质性偶像崇拜。[7]郝玉章、风笑天认为偶像崇拜有着四方面的特点,分别是: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8]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做了调查的学者不在少数,例如Emanuel(1990)的调查显示,影星是美国年轻人崇拜的主要偶像。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9]
Boon等学者对200名加拿大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加拿大青少年在所列举出的崇拜名人中,85%为男性偶像。她还发现女性偶像很少出现在体育明星中,也就是说男生通常选择与自己同性别的男性作为偶像,而女生则倾向于选择有吸引力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偶像。[10]石晓辉对726名南京的中学生进行过调查,调查
结果表明:明星(包括影视歌和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11]
综上所述,各学者对偶像崇拜对象的分类标准各有千秋,各有差异。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崇拜对象具有
多样性,而其中主要聚焦于明星身上;从研究对象来说,目前所研究的人绝大多数集中在青少年体,对于小学生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
(三)偶像崇拜产生原因的研究
1.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12]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3]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应更加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心理的需要,他们为了寻求尊重和社交的需要与同辈体积极互动。梁悦(2009)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是:自我确认的需求、归属、补偿、从众和爱恋心理。[14]
2.偶像魅力的影响
雷开春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崇拜其偶像的原因主要有:偶像具有的优秀品质(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等);能力(技艺高、球技精湛等);成就/贡献(为国家或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才华等);其它(歌曲好听,外貌酷、帅、漂亮、高等)。
[15]
2009年好听的歌曲
3.外部环境影响
张碧婷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产生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关心的不够,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需要有一种渠道去发泄。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文化和思想有重要影响,加之社会目前缺失信仰。[16]
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人指出学校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加之榜样教育的不当导致了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大众媒体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耿柳娜指出网络从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影响:首先,网络可以给予青少年认同和归属感;其次,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联系,网络上不仅有偶像的丰富信息,与其他媒体相比网络还有与偶像直接互动的亲密感,这种感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17]李凡卓认为偶像崇拜,正在受
到当代媒体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媒体的多样化拓宽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途径,扩展了其偶像选择的空间;媒介丰富的图像增强了青少年关于偶像的真实感和亲近性;媒介信
息的商业化增加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费。[18]何小忠将原因归结为: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中自然、普遍的现象;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心态转变的符号表征;转型期文化变迁的直接效应。[19] 综上所述,偶像崇拜的现象在学生体中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深层次原因的,而且原因多种多样,受到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成长发展规律、偶像的魅力、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大众传媒等等的影响。然而,因为各个学者对偶像崇拜原因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导致所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原因有些出入,甚至有些原因出现交叉或不完善的情况,使研究结果不太合理、存在偏差。
(四)偶像崇拜影响的研究
梁旗(2007)调查指出,有偶像与无偶像的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偶像崇拜类型和崇拜的程度与学业成绩有关。[20]姚计海(2003)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偶像与无偶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各种偶像类型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年级差异与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无关。[21]程灵、陈强表示,因为崇拜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偶像崇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主要有沉醉于“追星”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绝对化地看待偶像而出现盲目的追随或迷信。[22]南钢等人研究指出,正确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23]
综上所述,有无偶像对学生的成绩没有直接明显的影响,但是偶像的类型、崇拜程度与方式却对学生产生着较大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引导学生用理智的方式崇拜偶像,发挥偶像在他们心目中的积极作用。
(五)偶像崇拜引导对策的研究
李芳(2008)对北京市的一百多名中学生做了调查和访谈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不必谈“星”变,谈“秀”即止;第二,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24]刘桂军(2008)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本质上不是单纯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要基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策略,一要重塑精神偶像,把偶像和榜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
教育价值;二是采用介入式引导,教育者要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程度,给予他们积极的“介入式”引导;三是实习体验教育,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25]南钢等人研究指出,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发挥自己作为青少年儿童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少年
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目标;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26]
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研究少之又少。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青少年体,对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这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小学生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因此,对他们偶像崇拜问题也同样不可小觑。
2.侧重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数量较少。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者主要注重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数量偏少,理论研究可以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知识架构,对该领域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诚然理论研究重要性不可轻视,但实证研究也不容忽视,通过我们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实际经验,再将经验归纳为理论,这对我们的偶像崇拜的研究也有同样的重要性。
3.研究角度相对单一。大多数研究者或从心理学、或从社会学、或从政治学、或从宗教学等角度研究偶像崇拜问题,没有综合多学科进行深入剖析。我们知道偶像崇拜出现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多学科、多门类,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而应该多维度阐释偶像崇拜现象,研究时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来,从而为偶像崇拜教育的引导提出相应的措施。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目的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献,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全面了解南昌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针对小学生偶像崇拜中暴露出的问题,从而给
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使得小学生在
崇拜偶像中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健康成长。
(二)意义
1.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