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宗教
印度宗教概述
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qi)那教。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伊斯兰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印度穆斯林以逊尼
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锡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纪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庆祝之机,吸收了500万“贱民”加入佛教。但现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无几。佛教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锡克教概论白鹿
锡克教是印度的宗教之一。“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现在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旁遮普邦,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18世纪以后,锡克人到海外谋生的日益增多,如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等地都有不少锡克人。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纳那格创立。它原属印度教的一支,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为“古鲁”。从第一师尊纳那格(1469~1539)算起,到高温德•辛哈(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师尊。此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师尊。按照规定,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师尊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戈兰特•萨哈布》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该教的创始者纳那格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纳那格师尊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耽耽,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师尊纳那格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师尊纳那格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
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
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纳那格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师尊纳那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师尊纳那格便也站在恒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你面朝西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纳那格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纳那格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纳那格驳得哑口无言。
纳那格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师尊纳那格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
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他们低贱,微不足道呢?我爱你中华
师尊纳那格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纳那格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师尊纳那格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
师尊纳那格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师尊纳那格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师尊,纳那格在世时,亲自把师尊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纳那格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尔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师尊。从此师尊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教庙。庙身镀金,故以金庙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师尊阿周那代瓦时才正式竣工。阿周那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师尊期间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了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尔皇帝怀疑,而残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阿周那临死前任命儿子哈尔•哥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师尊。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第七代师尊由哥宾德的孙子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他被莫卧尔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1661~1664),他13岁不幸夭折,死于
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师尊曝关晓彤与鹿晗同居哈尔•哥宾德的次子代戈巴哈杜尔(1664~1675),当时正值奥朗则布统治印度,印度教徒处境险恶,最后师尊代戈巴哈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他死后,由高温德•辛格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师尊。他在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师尊制度。自师尊纳那格死后,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师尊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事化。从第六代师尊哈尔•高温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高温德•辛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
“锡克”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这种教育远在第一位师尊纳那格时就已开始,到第十位师尊高温德•辛哈时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这支军队同莫卧尔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高温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带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有种说法,认为这五件东西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到1699年,师尊小松树高温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8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李钟硕快乐大本营
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格”(雄师)。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
高温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岁。
高温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师尊”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锡克教经典《戈兰特•萨哈布》代表师尊。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拉克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史上,班达•威拉克周杰伦12新作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和尚,师尊高温德•辛哈在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尔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地区把莫卧尔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莫卧尔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百般折磨,终于惨遭杀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