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
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
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等篇各具特,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纵观老舍抗战之初的转折,最显在地体现老舍抗战功利主义的是老舍创作体载的变化,即以通俗文艺作为首选文体。在抗战客观要求的催迫下,通俗文艺应运而兴,老舍恰是应时
当令的弄潮儿。1937年末到1939年下半年是老舍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高产期。而其中又以1938年全年的产量最多。据有案可查的资料,1938年老舍创作的通俗文艺作品计鼓词6篇,京剧4出,歌词5首,快板1段,相声1则,短篇通俗小说1篇,儿童故事1则,其他各类唱词5篇。这里统计的是一般入谱集的资料.实际数目当远过于此。而同年,老舍的新小说创作仅短篇5篇,未完成长篇1(《蜕》),可资对比的是,1933年到1936年的4
间,老舍平均每年创作长篇小说1.发表短篇小说12篇。这简单的数字之比这反映出在战争到来之际老舍对通俗文艺的全身心投入,这投入又反映出老舍为了贯彻国家主义从新文学立场向通俗文学立场的急速转向,并暗示了老舍的实践牺牲精神所支付的巨大代价。
    老舍之所以以苦痛这样近乎极端的表述来概括他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心情.除了因为种种技巧上的因难的遭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低首降心埋头致力于通俗文艺的制作在极大程度上意味着对新文学的放弃。由于老舍的市民出身,通俗文艺对于老舍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自幼戏曲曲艺的熏陶使老舍在投身的通俗文艺服务于抗战的创作潮流时比一般作家更为自觉和果决,但也使老舍在投身其中的时候更为清醒地意识到通俗文艺这一艺术形式某些天然的缺陷,尤其是它与新文学事业的质的冲突,因而产生出更
大的痛苦。
    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冲突由来已久。蒋祖怡曾赋予通俗文学以人民文学的概念,总结其性质为<->“是口语的创作()“是集体创作的()“是勇于接受新的东西的()“是新鲜的、活泼的、粗俗的、但却是浑朴的。认为,因为是无名氏集体创作的,所以个人主义的文学史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因为是粗俗的,所以形式主义的文学家批评家鄙视了它。通俗文艺的集体制成性(即使有作者也须经过表演者变通,并历经数代表演者改造)、俗鄙性、程式性特征使它在根本上与作家个体性创作无法对话;那历代传承,因担负了教化功能而荷载了过多传统伦理观念、迷信思想的积重难返的精神的落后性更是直接与新文学的启蒙意义相抵触。尽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多把矛头指向用死语言文言为工具的死文学,而旧的通俗文学因为其中的新鲜活泼的口语因素甚至得到过某些新文学运动倡导者的青睐,但是类似的唯形式论不久即受到周作人的批驳。他的《人的文学))
文学与精神的关系的角度剔除了包括市井小说、戏曲在内的10非人的文学,诸如主题是皇帝状元宰相神圣的父与夫奴隶书类以及各种非人思想和合结晶的旧戏,而这
些,正是中国通俗文学的主体。人的文学的立论在新文学运动中是一件大事,它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的人性主题。而回过头来看,胡适《文学改良当议》不避俗语俗字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的主张倒是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绵延不断的因趋近通俗而迷失自性的失误有着直载的关联。像抗战时期旧瓶装新酒的积极主张者之一王受真就说:“旧瓶装新酒创作手法的实行,恰是五四时代文学革命精神
的继续,另一位立论者赵象离认为:“五四时代所否定的旧形式,乃是脱离大众口语的文言文,即所谓桐城谬种,文选妖孽至于我们现在所运用的旧形式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以及土腔小调,歌谣谚语与民间传说故事等形式,当时不但没有否定,反而因其接近口语通俗化(平民化)的缘故,曾经有意识的加以提倡。由此可见,有些问题实在是渊源有自,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错了。
旧瓶装新酒就是利用旧的通俗文艺形式如鼓词京剧等充填入与时代要求契合的内容即抗战宣传,茅盾解释为先有了固定的故事的框子,然后填进人物去,老舍有个简单的说法,就是旧形式新材料。在文学创作中引进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实质上就是消解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和创造性特征,以通俗文艺取代新文学。老舍1938年在《谈通俗文艺》中从
文字、内容、思想情感、趣味四方面比较了新旧文艺形式的差异。这一比较说明老舍在积极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文学本性的思考,也为1941年以后老舍的回归埋下了伏笔。
  老舍从一开始就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对持断然不同的看法。他的气质,他的性格,他的信念,决定了他的命。
    抗战爆发时,老舍曾经说过要以身殉国。后来得以保全,却又在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作为一个文人,他想不通自己亲爱的祖国怎么会在一夜之间面目全非,他要身谏,他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别人的觉醒,所以他一头扎进了他最亲近的湖水,与他所热爱的自然融为一体。他是为了气节而死。可见,在他眼中,个人的、民族的气节是高于一切的。在这一点上,他站在了当代文人所无法企及的高
学会老舍的学习精神,有爱心的精神,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
冰心精神
杨昌江
 
    冰心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传统,这传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的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产品,另一类是推动他们创造这些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诸如科学态度、理想追求、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等,即被人们称为第二传统的那些东西。我们这里说的冰心精神就属于这种第二传统。近一个世纪以来,冰心受到了几代人的热爱和敬仰,其原因,除了她文学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外,还在于她的身上有一种精神人格力量,极富魅力,极有影响,我们可以特别名之曰冰心精神,就像鲁迅有鲁迅精神一样。鲁迅精神树立起对敌人憎的丰碑,冰心精神则树立起对人民爱的大旗,这两种精神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二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弘扬。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来看待冰心的价值。
    具体地讲,冰心精神包含了以下四个突出的方面:一是强调终极关怀的求精神;二是充满人间情怀的社会参与精神;三是树立高尚人格的道德修养精神;四是坚持刚健有为的不断创造精神。
一、  强调终极关怀的求精神
    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体诞生之时起,中国知识分子就把对的求索与弘扬当作自己信念的集中概括,故孔子说士志于道,孟子说君子志于道。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认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概括、阐发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一般意义和原则,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以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认知的、道德的、审美的正确关系,把这看做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而与安享尊荣的贵族、奉旨驭民的官吏、垄断牟利的商贾区别开来。冰心也是这样,她孜孜不倦于形而上的的求索与弘扬,她的作品在描绘人生图景时总是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哲理内涵十分丰富。
    冰心所求索与弘扬的,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她的终极关怀之。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的根源与痛苦最终解脱之途的关注,因而这种关注是极具人文精神的。冰心从她青年时代写《无限之生的界限》、《问答词》等作品到她晚年写《病榻呓语》、《施者比受者更有福》等作品,一直都在求索生有什么用处”“死又是什么的人生观答案,求索的结果,她认为生命的终极价值是,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万物之间的爱,即她称之为万全的爱,每个人有了这种战国时代歌词,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即使他死了,躯壳消逝了,他的的精神可以永留人间,因而他的生命可以不朽。同时,她还认为无爱是造成人类痛苦、社会
上有种种邪恶和不义的根源,而则是克服人类痛苦、使人类走向和谐光明的根本动力。总之,他认为是人和人类的终极价值,显示了她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甚至在她那里具有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性质,这样,她才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全力抒写、歌颂了那么多具体形态的:爱母亲、爱童年、爱家庭、爱朋友、爱故乡、爱祖国、爱草木山川和日月花鸟……以此来向读者弘扬这种终极关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