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是安徽民间小调,全曲是单乐段结构五声宫调式。由四个基本乐句和一个补充乐句、一个曲尾补衬构成,四个基本乐句的旋律采用了“鱼咬尾”式的创作手法。曲调自然、质朴。歌词生活化、口语化。
学生分析: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开始进入到思维心理上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自己对音乐的看法,生活中更关注的是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有的甚至有觉得很“土”的想法。学习《凤阳花鼓》则刚好是一个契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兴趣,需要老师通过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营造渲染课堂的氛围。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表演歌曲,共同探究安徽民歌特点。提升探究能力与表演能力。
3、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能够为音乐进行创编。初步了解五声调式。复习鱼咬尾、切分等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凤阳花鼓》体会安徽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唱准结尾处的衬词。理解五声调式。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民族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小白菜》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片段,让学生说出是哪个地区的民歌?歌名是什么?“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安徽,进入到凤阳。
二、学习新课:
1、简介凤阳花鼓
凤阳叫双条鼓,打花鼓,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花鼓又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靠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为讨饭的象征。然后看凤阳花鼓的构造图片及演出图片。
2、播放歌曲聆听感受歌曲情绪,分析歌曲结构。设问:印象最深的、最难唱的是那部分?衬词有什么作用?
3、学习衬词部分:按节奏大声朗读歌词、跟随电子琴和老师哼唱旋律、然后加上衬词演唱,在唱得儿的时候拍一下手,注意得儿字上扬。
4、学习前半部分,主要采取随音乐哼唱的方法。注意“歌”字一字多音,出运用“鱼咬尾”的地方。
5、完整演唱,出运用切分音的地方复习一下。
6、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练习歌曲
7、边打节奏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加上力度记号七年歌词
8、看歌谱,设问:歌曲由哪些音组成?讲解五声调式(初步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三、拓展:
讲朱元璋的故事引出欣赏旧版《凤阳花鼓》。新旧版凤阳花鼓进行对比
四、创编:
凤阳花鼓表演的内容多是生活中的故事或演唱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多为即兴之作。请你试着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唱一唱我们美好的生活,小组讨论并创作——“新编凤阳花鼓”。
五、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凤阳花鼓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下去,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板书设计:
音乐课《凤阳花鼓》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反思:
优点:
1、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便请同学们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这样的一个开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2、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介绍的环节: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这样设计使学生对凤阳花鼓有些了解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3、新歌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随录音拍节奏,出较难唱的乐句反复练唱。在巩固歌曲时我拿出一些打击乐器和手鼓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力度,然后我让学生自伙伴为一小组。学生在反复练唱中学会演唱歌曲,在合作表演中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教学效果非常好。
4、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旧版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哼唱起来,不知不觉地被歌声中描绘的情节所感动。
5、创编歌词曾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我把重新填词的这种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重新填词时可能心理上会重有畏难的情绪,这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因为这种尝试可在心理上拉近学生与名家之间的距离,学生由此感觉到“创造”并不是很
难的。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不足:
1、就教学目标而言
我把重点放在运用不同的方法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学生能基本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歌曲旋律的特点,感受安徽民歌的风格。但是通过简单节奏伴奏,学生能用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这一目标相对过于抽象,没有具体化,这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没有重心。
2、就教学过程来说,
(1)教学时间把握,相对不够好,之前在教学设计中有有关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这一环节,相对用去较多的时间,所以感觉在后面拓展环节有一些草草结束。
(2)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听民歌的方式,主要用途是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出今天学习的具有地方特的民歌。学生们热情很高。但有些学生没听过《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再选歌时要注意选学生都熟悉的歌曲。
(3)在教唱中,解决难点时,如果能让唱好的学生领着小组一起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课前,我
对歌曲进行了分析,认为歌曲的难点在最后一句衬词“得儿飘得儿飘飘铃铛飘飘飘一飘”的演唱,所以在教唱环节,我请学生模仿我的演唱。一开始学生有些胆怯,在我多次范唱下终于有学生敢大声摸唱出来。课后评课的老师对我说我在教唱中能够到重点难点进行教唱是可取的,但是在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还不够有效。大家建议可以请唱对的学生纠正唱错的同学;或者请唱对的学生领他们自己的组进行练习从而进行整组过关。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通过以点带面更好的解决了歌曲难点。
(4)演唱的形式如果能多样些,给学生多一点表现和互相点评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更好的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风格。对于课堂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课堂形式还是有欠缺的。在教唱环节中演唱的形式只有全班唱,个别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所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3、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环节,我觉得时间不够充裕,因为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小组合作也非常认真,如果能让更多的小组有表演的机会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