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的背景故事
《下潜》的创作背景:意在表达人生在世,经历坎坷种种,曾经许下的诺言,而要达到的目标,实现也好,虚妄也罢。都不要过于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看法。
音乐工作室
即使到最后,也会对自己说走过的路无悔,前方的路也无畏。意在表达人生在世,经历坎坷种种,曾经许下的诺言,而要达到的目标,实现也好,虚妄也罢。都不要过于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看法。
父母都是音乐教师,季志豪成为职业音乐人,似乎是顺理成章。但他的大学专业与音乐毫不相干,这是主动做出的决定,一是家里没有资源让他成为大音乐家,二是季志豪根本不喜欢古典乐,练琴该有的热情全给了欧美日韩流行乐,好不容易硬着头皮考出钢琴十级,叛逆了一回,进了东华大学设计专业。
但,他压根没放弃音乐。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季志豪就另辟蹊径,“野路子”不好走,人生在下潜。
起跳早有苗头——高考结束的暑假自己做了首歌,拿与人听,“委婉的鼓励”远超过“坚定的夸赞
”,更多是“不感兴趣”。季志豪骨子里有份自信,也因热爱生勇气,义无反顾地跃入流行乐的深海。在大学组建Morerare乐队,再成立Morerare音乐社,创作的自由需要牺牲精神的体面。
狼狈是常态。季志豪非科班出身,对歌曲专业度的判断自然呈现钝感,圈内人的质疑接踵而至。想学编曲又没资源,想学真本事又不想被传统体系艺术的想象力,选了个“笨办法”,写邮件投上海的录音棚实习。大小都投了不少,杳无音信算好的,零星的回复里,皆是满眼傲慢的拒绝。“你才大二,也不是音乐学院的,就别想吃这碗行业的饭了”,字字诛心。
有一家小录音棚勉强答应了。说是实习,实则倒贴。没有工资,只包一顿饭,上限15元,点俩菜就超预算。所学只是皮毛,踉踉跄跄能独立出点作品了,也被“免费”拿去用了。毕业之后,攒了点小作品,去了家专业音乐工作室打工。虽然月薪只有5000元,但对季志豪来说,这位老板是他职业生涯的“领路人”。
之前,季志豪用耳机做音乐,进专业工作室才感受到音响的魔力。听老板做歌,看老板作曲,才对这一行有了概念性的了解。什么声音是独立音乐人做的?什么音乐烙着商业符号?这是职业音乐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判断力。底子打牢,再谈审美。没有当时,哪谈现在?问他
后悔走这条路吗?
他说:“对所有的选择和决定,我从不说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