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福州人要向闽南人、客家人学习,在建功立业、造福一方的同时,也要用歌声、用音乐来把福州文化向中国和世界推广与传播。”——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 黄如论
      老调谱新曲,福州语刮起商业“民族风”
文=本刊记者 郑蕾 
在地域辽阔、语言繁杂的中华大地上,流传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与乡音乡情,即便在同一省区,也(不要字)常出现“各说各话”的象。为此,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统一用语,在半世纪以来的推广中,对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正丰富祖国语言文明、不断为民族通用语补充新鲜血液的,却是分散在各犄角旮旯中或流行、或小众,或高亢、或柔缓的南腔北调。
方言是一张无形的身份证,是一份乡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识。无论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个人情感的保存,方言都在各时代的历史卷章中偏安一隅,默默发挥着它历久弥新的吸引力,与润物无声的影响力。
“金厝边啊银乡里,做细细依妈稠稠提起……”、“讲天讲地啊讲这讲那,人情世故啊快乐疾苦。讲得很过瘾,听得真舒坦,攀讲……很有趣!”、“七溜八溜,莫离福州!”……当欢快的旋律牵出这一句句耳熟能详又朗朗上口的歌词时,想必老福州人的嘴角都会勾起一丝笑意。把属于家乡的“土语”打造成为值得流传开去的顺口歌唱,让年轻一代继续吸收延续民间文化的精髓,福州语歌曲正引领出一股土生土长的“民族风”。
闽商带头人唱响福州歌
福州语属于闽语分支,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早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本地人称之为“平话”。与福建省内另一大语系闽南语相比,福州语在使用范围与知名度上均略逊一筹。在近几十年中,由于推广通话工作的带动,加之语言本身难学、难说的特性,导致福州语的应用率与会说会讲的青少年数量(可以去掉)日渐式微。
2006年,一封《关于创作福州语歌曲的倡议书》悄悄在榕城各大媒体掀起讨论热潮,推动福州语及福州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眼球。而其作者,正是响彻海内外华商体的福州籍著名实业家——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
按说,属于艺术范畴的歌曲创作,本应只是音乐界才会主动关注的事。一位企业家,一位旅菲华侨,为何如此情深意切地呼唤家乡人民投入方言歌曲写作中?究其本,还因追溯到黄如论所亲历的尴尬往事。
我到每一个地方,人家就会对我说:黄如论,你是福建人,给我唱首《爱拼才会赢》。我不懂说闽南话,不懂唱闽南歌,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领导叫我唱首闽南歌,让我很尴尬。让我不解的是,这么历史悠久的福州,竟然没有福州语歌曲,实在说不过去。”身为福州人的黄如论,每每念起家乡无一广为传唱的代表性歌曲,总不免扼腕叹息。不久后,“金源杯”福州语歌曲创作大赛正式诞生。
2006年至2007年,黄如论出资第一届“金源杯”。可以说,自此开始,福州语歌曲终于有了能够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本土音乐人、音乐爱好者们在其带动下纷纷投入歌曲创作。一年中,比赛共征集到310件作品,还在福建省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演唱会,(表述地点要提前一段)并邀请蒋大为、毛宁、潘长江、付笛声、任静、吕薇、周彦宏、雷佳、郭冬临、张帝等明星演唱福州语歌曲。如今在坊间流传的《金厝边,银乡里》、《八月十五月光光》、《七遛八遛,还是福州》等歌曲,都是当年评出的获奖作品。
商人的乡情,谱出一曲曲乡音曼妙的动人乐章。家乡的意义对于羁旅他乡的游子而言,只要几个熟悉的词句,只要几声清逸的哼唱,思乡情便能在心头缓荡开。
以商促乐 文创与商投的完美合力
其实福州语歌曲的创作,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初现眉目。当时,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孔庆晋老师创作了《福州名牌歌》,由“福州歌演唱第一人”、福州歌舞剧院的许振旗唱响。同类型歌曲还有《一粒橄榄丢过溪》,都是最早的一批原创福州歌。
但是,由于歌曲风格的局限性及市场运作的缺失,早年的福州语歌曲并未引起广大市民的注意,仅在小范围内流传一阵后便销声匿迹。可见,此种新艺术形式若想铺展进入大众体生活,光靠其自身艺术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原创歌曲大赛
可以肯定的是,黄如论开启的福州语创作之风,正是一次文创产业与商业投资的典范结合。他的实践性开拓,或许可以为本土文化开掘资源和创新投资铺垫了模式,为后起的文艺界人士和企业家们带去些许不一样的灵感。
牵手艺术、助力文创,在精神文明愈加受人重视的现今社会,不失为一个颇具前瞻性的机遇。
自第一届“金源杯”开赛以来,众多福州民间艺人、词曲家投笔从乐,聚焦福州语,几年下来已经累积出一批优秀的原创曲目,其中不乏已在福州市民中广为传唱且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年七月,“金源杯”再现榕城。黄如论斥资600万元,并表示不够还可追加,只为全力推动第二届比赛的顺利进行。
在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黄如论还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本届比赛中所有的程序都由黄如论亲自设计,他规定创作的作品必须雅俗共赏,以鼓励更多草根艺术家参赛;并且参与福州语歌曲创作,《福州我故乡》即是出自他与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邹友开共同作词、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章绍同作曲而成的一首佳作。
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是“金源杯”的主办单位之一,全权负责比赛各个环节的具体组织工作。据练知轩会长介绍,福州语歌曲的推广不仅只影响福州地区的方言传播,它们(干脆去掉,它们对应,不妥)还牵系着更广泛的人。数据显示,目前分布在世界176个国家与地区的福州籍华侨华人已达到300多万,这一庞大的体是福州语歌曲最有力的传唱者,更是最有内在需求的人。“推广福州语歌曲,不仅打造起大福州文化,也意在唤起全球福州人的精神共鸣。”2007年举行的首届“金源杯”福州语歌曲创作、推广、演唱大赛,在美国、马来西
亚及台湾地区的华人圈均取得很好反响。在比赛的宣传推动下,这些国家或地区还出版发行了福州语歌曲的相关音像制品,使得福州民俗文化在海外得以持续传承。
新商业民族风
在黄如论第一面大旗的引下,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中,近几年,福州语歌曲大赛、福州电视台福州话“攀讲”目、福州人民广播电台方言栏目---“左海之声”、正在编撰的《福州话正音字典》等相继出现,为重振福州文化注入一股又一股鲜活力量。在引起市民广泛关注之时,福州本土企业也瞅准了这一新型宣传亮点,贴民俗标签,促文创发展,成为另一种潮流。
2011年11月26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地段的新楼盘宜发•得贵城,就将售楼部公开大典“首届福州语原创歌曲文化节”捆绑并行。通过组织民间乐人助阵、方言歌曲大赛、新曲发布等形式,宜发集团巧妙地将本来单一的开盘仪式做成了一场小型的方言音乐会,不仅调动了诸多老福州人的兴趣前来观看,更顺理成章地把楼盘的知名度传播开去。
无独有偶,今年,福建腾新食品有限公司以旗下重点产品“海欣鱼丸”为名赞助了第三届“海欣
杯”福州激情广场文化节活动。福州歌作为闽都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成为“海欣鱼丸杯”文化节的最大亮点,在持续两个月的每场展演中几乎都能听到不同选手演唱不同风格的福州歌,浓浓的老福州味儿弥漫闽江的夜空
对此,福建腾新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已是他们连续第三年独家赞助激情广场文化节活动,并为听到越来越多的本土方言歌曲而感高兴。“海欣”是福州特小吃鱼丸的一个重点品牌,同样承担着保护民俗、发扬民俗的重任。福州文化深远、历史悠长,参与投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公用事业,凸显本土企业新的社会责任
本土的才是大众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回归之风日益盛行的当下,商业宣传亦跟风唱起了响当当的最炫民族风,不知是否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潜入这个领域中分一杯羹。在2008年福州市政府将福州话列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第一个年里,福州语的力量正通过音乐与歌声散发出它深邃、醇厚的魅力,可以预见的是,闽人与闽商,也终将会创造出属于自己、风十邑的《福州Style》。(虎纠一词已弃用)
附——【前沿人物】
   
赖董芳:福州歌背后的引渡人
如果我们把拯救福州语的事业比作一段漫长的航程,那么斥资投入的商界人士则是承载人们希望与理想的万吨油轮。然而,它该往哪儿走,该如何走,就应倚靠那些持守基层岗位的业界人士。在近几年福州语歌曲及福州文化的盛行背后,始终站着一位践行音乐创作与传承本土文化的引渡人。他,就是赖董芳。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福建知名词曲作家,是赖董芳最为人知的身份。在福建的音乐界甚至全国的公益歌曲界,赖董芳三个字时常进入众人视野(或眼界)。2011年10月福州语歌曲专业委员会成立,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且担任会长的他,又增加了一项特殊头衔——福州语歌曲文化的传播者。
三代书香的家庭出身,使他自幼便爱好音乐、诗词艺术,并在长年的音乐实践中练就深厚的词曲创作功底与娴熟的吉他演奏技艺。1987年至今,二十余年默默耕耘,赖董芳一共创作出各类歌曲三百余首,获奖颇多。2006年第一届“金源杯”开赛后,逐渐转向本土方言文化,把现当代音乐元素与福州民间丰富多样的口语表达、市井生活、传统习俗相融合,谱出新老两代福州人的真切心声。
从2006年到今天,始终保持福州歌高产量创作的本土音乐人,独有赖董芳一人。可以说,若是少了他,当前的福州语歌曲乐坛将缺少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旋律。不同于商业企业高密度的投资以求短期轰动效益的宣传目的,文化的传承更需时间的慢慢积累与沉淀在赖董芳心中,让这股血液注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从最草根的阶层开始传输,是增强福州歌内在生命力的关键。
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第一届“金源杯”高额资金的重赏下,确实曾掀起过一个创作小高潮,但在比赛结束之后的几年内,福州歌的创作和传播又陷入沉寂。当赖董芳矢志不渝地坚守原创阵地,尽力挖掘各式题材进行尝试之时,不少同行也对他的执着疑惑不解。在这没有多少利润可言的领域内,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多年如一日地做着这项最繁琐的事业?
对此,赖董芳有他的表述,歌曲有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两方面的价值考量出发点。从商业性来看,追逐一夜爆红似的影响力无疑是投资者们最期待的回报,但机会可遇不可求,寄希望于侥幸的成功不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可靠途径。但从根源来看,本土文化有着最广大深厚的内需基因,只要这些歌曲能够在福州、在有福州人的地方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展,一定可以通过量的积累促成质的改变,让福州歌这一新生艺术扎根众,渐渐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