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在线阅读
篇一:小团圆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创作的“小团圆”模式
不多言,《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遗作,它的出版致使中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又重新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张爱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直至去世一直反复修改,一直感到不满,最后也没有定下来。在她写完初稿时,与朋友的通信中,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20年来,小团圆一直在“润”。可在张爱玲的遗嘱中,自己却声称“《小团圆》要销毁”。张爱玲去世之后,遗物寄到了好友宋淇的家中,遗物中就有尚未完稿的《小团圆》,但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虽然张爱玲在遗嘱中已经注明要“销毁”,但平鑫涛和宋淇却一样珍视张爱玲的作品。宋以朗(宋淇之子)曾表示,1967年,张爱玲寄过《小团圆》的初稿来,宋淇也认为《小团圆》不能公开,因为,如果读者看了,很少有人会注意《小团圆》的文学价值。而事实证明,宋淇的担忧并不多余。当读者读完《小团圆》,就自然而然的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小说中的人物对上了号。
小说中的人物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创作出的不错,也可能小说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但故事整合在一起的小说却带有一定的虚构性。张爱玲在小说中也说“最好的材料就是最熟知的材料”,不可否认张爱玲最初的写作意图有一方面也是因为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胡恋的公开让他觉得有些事并不是胡兰成
在《今生今世》中写的那样,是需要澄清一些问题。如果撇开《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或是半自传体小说不谈,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小团圆》,又会有怎样的收获?
一、从“迷失”到“看清”——张爱玲想要表达的爱情
张爱玲想要告诉读者,她相信爱情。可在她的作品中,能遇到真正的、张爱玲心中的爱情的却不多。在写《小团圆》时,张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有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张爱玲对九莉的家庭背景做了详细介绍,写了九莉在幼年看到的新旧时代冲击下的家族争斗、观念对立最后离异的父母给她带来的心理伤痛,还有在学校读书时千姿百态的同学、战乱时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读书时的九莉有着特殊的文采,一篇刊登在杂志上的书评吸引了邵之雍,天天去拜访九莉。他告诉九莉说即使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九莉那年
22岁,却从未谈过恋爱,一个成熟的都可以叫叔叔的男人向他表达了倾慕之情,让九莉一时招架不住,并深深的爱上了比她大而且已经有了妻室的男人,也不顾他是什么身份——汉奸。在感情的迷乱、挣扎中,在这种无法平静的感情旋涡中,九莉最终离开了邵之雍。虽然刚开始的几个章节中只字未提邵之雍,在第四章才开始出现,小说也是用了一半的篇幅在写九莉和邵之雍的恋情。首先是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的爱情挣扎。九莉喜欢邵之雍,而她却活在幻想中,幻想邵之雍是爱他的,而不去思考邵之雍想要的
到底是什么,从而导致了九莉在爱情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判断力。作品中有几处通过九莉的观察而变现的九莉的情愫:
(一)“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沉默了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
根毛呢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二)她用指尖沿着他的眼睛鼻子嘴勾划着,仍旧是遥坐的时候的半侧面,目光下视,凝注的微笑,却有一丝凄然。
(三)依偎着,她又想念他遥坐的半侧面,忽道:“我好像只喜欢你某一个角度。
(四)写到他总是个剪影或背影。
从这几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深陷于爱情中的九莉渐渐的开始从热烈变得理性从而越来越从容的面对自己的感情。
第一次侧面描写是九莉与之雍恋爱刚刚开始,双方都被各自的特质相互吸引,从爱恋者的角度,是将九莉内心的激动心情投射到被爱者的身上来表现。所以,这次的“半侧面”的描绘,爱者与被爱者的一次情
感交流,是对爱的一种自觉流露,写得恰到好处。第二次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邵之雍一直没去看九莉,让九莉觉得之雍突然就冷落了九莉,并且以为他可能再也不会出现时,之雍有重新出现在九莉面前的场景。这次九莉坐在邵之雍身旁,虽坐得近,但看到的仍是“遥坐”的样子,隐隐的暗示九莉已经觉察两人的感情大概不会长久,邵之雍有家室,九莉没有问太多关于离婚的事,九莉敏感的心觉察了自己隐隐出现的危机意识。第三次九莉只能“想念”邵之雍“遥坐”的“半侧面”,虽然人在恋爱,却惊奇的坦露只喜欢邵之雍的某
一个角度,连邵之雍听了也脸一动。这次的侧面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侧面的含义,她所爱的只是他观察到的侧面,所接触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种想象出的虚拟的存在。就这样,张爱玲在描写人的真实存在时插入幻觉描写,用幻觉描写反观真实存在,否定了人所面对的真实,将真实转换成虚无,揭示人的存在的虚无性。在最后九莉回忆邵之雍是也总是邵之雍的剪影,连半侧面都没有了,九里不愿意回忆,所以最后即使九莉喜欢的记忆中的那个人,也只是一个“剪影”。
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里,也有一个女人从侧面去观察一个男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也曾观察过乔琪乔。在《戒》中王佳芝也对易先生侧影深深迷恋,王佳芝眼中的易先生是这样的: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而且九莉和王佳芝都通过侧影而深信不疑,认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都从侧面观察自己喜欢甚至是崇拜的男人,对他爱的刻骨铭心。王佳芝对于易先生的爱,多多少少都是带有崇拜性,盛九莉对邵之雍也是如此。在九莉的潜意识里,需要这种崇拜性,并从崇拜里获得她们需要的安全感。九莉是在父母离异的阴影里成长的,她需要的就是爱,所以邵之雍那么一点点的爱,也让她满足,让她珍惜。但是,这样的崇拜在对之雍有了更多的了解后还会有多少幻想的成分?
张爱玲通过女人观察心爱之人的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通过女人对于男人的侧面角度的观察,来暗示她对男人的了解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的,为女人看到男人的真面孔之后的情感起伏做了铺垫。
小说中九莉观察的一直是邵之雍的侧面,当写到正面时,九莉对邵之雍已经心灰意冷了:
(一)临走的时候他把她拦在门边,一只手臂撑在门上,孜孜的微笑着久久望着她。
他正面比较横宽,有点女人气,而且是个市井的泼辣的女人。她不去看他,水远山遥的微笑望到几千里外,也许还是那边城灯下。
(二)他睡着了。她望着他的脸,黄黯的灯光中,是她不喜欢的正面。
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
现在在他逃亡的前夜,他睡着了,正好背对着她。
厨房里有一把斩肉的板刀,太沉重了。还有把切西瓜的长刀,比较伏手。对准了那狭窄的金背脊一刀。他现在是法外之人了,拖下楼梯往街上一丢。看秀男有什么办法。
但是她看过侦探小说,知道凶手总是打的如意算盘,永远会有疏忽的地方,或是一个不巧,碰见了人。
“你要为不爱你的人而死?”她对自己说。
(三)九莉知道是说她一毛不拔,只当听不出来。指桑骂槐,像乡下女人的诅咒。在他正面的面貌里探头探脑的泼妇终于出现了。
第一个正面描写紧跟着侧面描写,是在两人热恋时九莉的想法,也是张爱玲告诉大家,从一开始,邵之雍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从九莉的角度用“泼辣的女人”一词形容邵之雍,那个时候应该还带有一点喜爱的。第二次的正面描写就让九莉萌生了杀掉邵之雍的念头,转而九莉就变得清醒,“你要为不爱你的人而死?”所以九莉只是想了想而没有实施,这说明九莉已经看清了邵之雍的真面目。第三次侧面描写就说道“探头探脑的泼妇”,爱意已尽,剩下的只有厌恶与绝望。
此时的九莉变得不再为爱疯狂痴迷,反而变得冷静理性。看侧影时是崇拜是爱,看正面时却少了这些。从侧面到正面的观察,也体现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情感变化,是从深爱到绝望的变化。张爱玲通过邵之雍的侧面与正面的描写,揭露了邵之雍虚伪的一面,他展示侧面于人,令人无法捉摸,只留下想象的空
间;当他正面示人,没有可信度,令人厌恶,当张爱玲描写到邵之雍的正面形象,也标志着盛邵恋的了结。描写侧面与正面,不通过正面评价,而是通过侧面暗示,来表达其主旨,正是通过《小团圆》看到的张爱玲创作的良苦用心。
九莉的生命中除了邵之雍外,还出现了另外两个男人,一个是演员燕山,另一个是汝狄。文中有一句话写了九莉对燕山的态度:
但是燕山的事她从来没懊悔过,因为那时候幸亏有他。
燕山也是九莉深爱过的男人,九莉对邵之雍没有安全感,好像知道邵之雍会随时离开她。受到了邵之雍的伤害,九莉看清了所谓爱情的脆弱不堪,但遇见燕山,还是一如以前,期盼美好的爱情。对燕山,她幻想能有一间小房子,不告诉任何人地址,只让燕山一个人知道,说明他对燕山充分的信任。并且也对燕山有想要结婚的冲动,只是她与燕山也没有终成眷属。
文中最开头有说:
天天在线连下了许多天的雨。她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起初,我以为是九莉在想念邵之雍,读到后来才发现九莉日记中的“你”是燕山。九莉曾因为对燕山的期
盼不停的流眼泪,也对燕山说从没有人像她这样喜欢他。当九莉有两个月没来例假时,问燕山如果怀孕了怎么办,燕山虽然无奈,但是依旧告诉她如果是真的就公开两人的关系。九莉的心里一定在想这次如果怀孕了,或许也是件好事,因为留住了燕山。可知道自己不但没有怀孕,而且还患上了妇科病,却不想让燕山知道,因为怕燕山知道了会认
为自己不只是残花败柳,而且有可能是个残废。当九莉问燕山什么时候结婚,燕山脱口说了一句,“已经结过婚了”。九莉又从幻想回到了现实。她知道和燕山也是不可能的了。
两次在她心中曾幻想过美好的爱情,最终都给了九莉一击,让九莉从迷失中突然醒悟,回归理性。不再期待爱情,不再会有盲目的爱情。
关于汝狄,九莉在没有非理智的感情出现,唯一记得清晰的就是九莉堕胎时,汝狄说自己向来是hit and run,况且汝狄对九莉的关心不够,九莉堕胎了汝狄还买了烤鸡说很好吃,问九莉吃不吃。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关系,小说在介绍过程中是以女性视角来表现的。虽然邵之雍不是九莉唯一接触到的异性,但对邵之雍,是九莉感触最为深刻的一个。邵之雍是她全心全意去爱的一个男人,他欣赏她的文采,而九莉崇拜邵之雍。在与邵之雍的关系中,九莉在应对与邵之雍的关系时,却说自己可以随时站起来走开。当邵之雍又爱上小康的时候,九莉又感到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在之雍逃亡的前夜,两人竟到了无话可说地步。
在张爱玲的笔下,一切亲情、爱情、友情都是虚伪的,都能与金钱利益画上等号。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与姑妈的关系,薇龙与姑妈梁太太会为了同篇二:读《小团圆》有感
读《小团圆》有感
张爱玲的心结
——读《小团圆》有感
虽说相隔几十年之久,但是在张爱玲的新近小说《小团圆》之中,却犹能嗅到浓浓的酸意。只是,张爱玲太自尊了,她不屑泼醋,只有放在心上辗转,辗转。
书的开端,张爱玲就写出这样的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这样的独自排解,只是因为你不在,而爱还在。
张爱玲与三毛一样,是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女子,却又怀着浪漫的悲剧情感。既极度地热爱生活,又极度地厌薄人生。世俗,却又精致。是聪明女子,也是悲哀女子。'她从来不想起邵之雍,不过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这时候也都不想起邵之雍,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 邵之雍在九莉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出现,倾倒于九莉的万丈光芒之下。九莉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家人的爱,也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朋友就
很少。她的出众才华,孤芳自赏和敏感个性,令她与众人永远保持距离,生活在自己内心的丰富世界里。而之雍,这样一个大才子,欣赏她仰慕她能够读懂她,邵之雍出现,让人隐约感到九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即将闪亮登场。对于九莉而言,可谓是久旱逢甘雨,她就这样热烈的开始和之雍相恋,而这正是她的初恋。
《小团圆》,说是爱玲的自传,她那时而辛辣时而事故的感悟在其中并不多见,说是个小说,>故事性又不及她以往的作品,或许爱玲没想写什么,只是想告诉胡兰成'关于你的梦只做过一次,考试的梦倒是常做。'不是不爱你了,只是在你离开后,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在读《小团圆》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九莉当成张爱玲,把邵之雍当成胡兰成,还有二婶和三姑,和张的母亲与姑姑又那么的相似,更别说那数不清的大家族宗亲。'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我可以等你,多久都可以,
但是却不能你,若是等你,至少只是你不来,若去你,那就真的两散。等,永远是这世间最聪明的女人做出的最笨拙的决定,因为珍爱,所以笨拙。喜欢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那首小诗:
他的过去里没有我
寂寂的流年
深深的庭院
空房里晒着太阳
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
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你不必担心读完之后会对张爱玲失望,相信一切事情都是有其因果效应的。放心去读,《小团圆》只会让你更爱她,连同她的敏感,连同她的冷漠。
篇三:《小团圆》读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我是喜欢张爱玲的,喜欢一个人,无需缘由,不问因果。喜欢她年少时的孤芳自赏,喜欢她遭遇爱情后的痴心不悔,也喜欢她人生迟暮的离索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清绝如她,冷傲如她??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她与胡兰成的真实感情故事为蓝本,描写了女作家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在《小团圆》中读者可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张胡之恋。
张爱玲说过:大红大绿的配,是一种悲壮,力大于美;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有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苍凉。在爱的范畴里,渴望与逃避,愉悦与悲哀,仿佛葱绿配桃红,不是对立,是参差,是对照,是美。在这文字中,还是现了太多,在红与大绿的配。此般文字,我读到的更多是一种哀凉。年过经往,爱玲回忆起那些时光,浮华尽折,水面浮起的是一种青绿稠绿时光记忆,我们中,大多人喜把那岁月一湾平静,不再翻味。而爱玲,居有勇气,掏涌干净。
人到老年的爱玲再给读者回味起她那时岁月时光,已不见了什么喜气。早年那华丽文字在这里透了份纸背的力量。可是张爱玲反复修改,一再不肯发稿,心中还是多有顾虑。一则是胡兰成,那段爱,对于爱玲是一种非妻非妾般尴尬莫名的伤。爱玲自私,遇见了胡兰成也只能甘拜下风,不多的文字,倒是钱的描写颇多,币种转换,又成了金子,给了母亲不要,又送了胡兰成。一向吝啬、钱财分外分明的爱玲,对于胡兰成却一下连支付几部稿酬。而胡兰成也欣然接受。
书里依旧少不了胡兰成的影子,也有张爱玲早年的一些恋人,在爱玲的心里到底珍爱谁,不比三毛那样清晰可见,但是一一读来,爱玲最爱的也还只是她自己而已,对于胡兰成,依然展现的是一个自私自利
的男人形象,这样一个糟了透顶男人,在爱玲踏着厚雪、在积冬寒日去看他,他的身边依旧不少女人。还是如此有风貌的女人。而胡兰成对于他的所有事,并不瞒着张爱玲,却一一娓娓道来,是写信给她,让她觉得自己既使逃难也还是有人喜欢的,还是炫耀着多情处处留,而或者只不过相爱中的坦诚,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让人觉得不可
思议,要不是爱的透彻,爱玲也许是受不了这样的情景。在爱情中,爱玲没有公主的娇恃,所有全都俯在了笔下,写给了读者。爱玲对于胡兰成并未有太多篇幅,或是在那个年纪,一切都过了,或是怕世对号如座,也或是不想再多提这个他生命中摒弃不去的男人。
才气横秋的张爱玲,一脉如文,潺潺细雨。开头到结束。一个圆弧圈,带了进去,又送了出来,十几年的光阴,那些她生活细节的一切也还依旧是爱玲的,我们只不过是个过客,也说不清,是喜窥爱玲的隐私,而对小团圆特爱,还是喜爱玲的文笔,喜欢张爱玲那一脉细腻女性笔触。《小团圆》起码是真实的,虽然在爱玲几十年的修改中,里面的些许事,早已不是爱玲写的那样,也或有她臆想成份在里面。所以,那个年代的故事,不可避免的带着些许忧伤与纠结。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她不妒忌过去的,或是将要成为过去的”这也是九莉吸引之雍的地方,不给他任何负担。但是她内心苦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在她理智的时候,她很清楚“她只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但是在情感面前,她无法自拔,就像陷入了一个陷阱,不到出路,
她又是一个将自己与外界人的情感隔离起来的人,没有别人开通,再加上自己的固执,以至于越陷越深。努力让自己不想他,却无法不想他,在汪精卫政府倒台后,九莉到乡下去看之雍,在她认为是作最后一次离别,如果没有爱了,作这次离别又有什么意义呢,那还不是因为无法逃离的爱。这爱就像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理智的时候自己摘下,感性的时候又将自己带上,并乐此不疲。到后来,想不起之雍的名字,因为想把他忘记,但却忘记不了那感觉,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并且有时会觉得是无病呻吟。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了吸引,任何附带的都是空气。九莉就靠着当初最美的那点回忆独自取暖。燕山的出现,正好填补在她最需要一个异性的时候,燕山结婚之后九莉看到他们夫妇的照片,感觉心中像火烧一样,但火烧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对于燕山的事,她从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时幸亏有他”。她想的还是跟之雍在一起的感觉,不想想起,但是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人,犹其是女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写这本小说,我想张爱玲的内心时时刻刻不在纠结,那种酸楚的滋味,也只能有她一人能体会。痛苦多于美好的回忆,总之是伤感伤人的,但是那美好的东西又怎令人不想起呢,一边是阴霾,一边是阳光灿烂,虽然阴霾的时间比较长,但阳光灿烂占据的位置却重。她想让读者知道她有过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狠狠地爱过,狠狠地痛过,另一方面,她也明白世俗的眼光,之雍是汉汗,又
不止爱她一个人女人,她清楚,世人都会说她傻瓜,不值!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傻,但是,她愿意傻,同时又恨自己的傻。
在小说的最后,九莉做梦梦到了之雍,微笑着把她往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却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是多么深的一个陷阱,一个女人就在这个陷阱暗无天日地度过,她从来不想要孩子,因为怕她替她母亲蕊秋报仇。九莉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的人,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里尽是她的回忆,这回忆添上翅膀,在小溪边的潺潺雨声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至消失得看不见??
读着张爱玲的这本小说,仿佛又回到了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着属于张爱玲的那份艰辛,朴实却又不失华丽的文字,洋溢着对美的渴望与对幸福的追求,哪怕仅仅只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