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艺术
课程教育研究
238    学法教法研究
一、《古风小步舞曲》中创作背景
《古老的小步舞曲》作于1895年,是拉威尔最早出版的作品,1898年由维涅什首演并题献给他。作品出版时,作曲家本人还是一名巴黎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 )的学生。与拉威尔其他一些钢琴作品十分类似的是,拉威尔在之后,即1929年,也将这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改编成为使用交响乐队演奏的版本,充分地体现了拉威尔在配器方面的卓远才能。
二、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1.音乐的整体结构
从音乐的整体结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非动力型原样再现的复三部曲式。虽然复三部曲式在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之后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中并不少见,但是这种无变化再现的非动力型复三部曲式在当时可以算作是相当罕见的一个特例,在古典乐派之后较少为作曲家使用。原因之一是,原样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再现时的内容与呈示时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不存在织体、和声、旋律线条等方面的差异,这就导致了音乐的过分重复,从而失去了新意。对于这部作品来说,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只能
大致地分析一番。
作品一共有125个小节,为非动力型原样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呈示部为1-46小节,中部为47-79小节,80-125小节为再现部。呈示部又是一个使用展开型中段的单三部曲式,1-8小节为呈示句。在结构方面,使用了贝多芬、海顿等人在奏鸣曲式乐章中经常使用的“起承转合”结构。其特点是,一个乐句可以被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代表的是核心材料的呈示,“承”代表的是核心材料的承接,或者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复,“转”代表一个比较新的、关系比较远的材料的出现,“合”则是整个乐句的总结与终止。不难看出,这种比较古典的组织结构的方式同样地出现在了拉威尔的这部作品中。通过阅读乐谱,我们可以发现:从弱起小节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到第二小节的第一个八分音符可以算作是“起”的阶段,核心材料为一个落提式的二度下行的二音组,以及由四个连续同向级进的音型构成的音阶式旋律片段。非常神奇而巧妙的是,正是这两种材料,构成了整个呈示部的材料来源。“承”的部分开始于第二小节第二个八分音符,结束于第三小节的第三个八分音符。其中饶有趣味的一点是,拉威尔采用了低八度模仿的方式,将初次呈示的核心材料置于中间的声部,增加了音乐的立体感以及声部的线条感。“转”的部分开始自第三小节第三个八分音符,结束于第七小节第三个八分音符处,有一个明显的渐强,使音乐达到高点,之后突然坠落,进入“合”,也就是所谓的终止式。这种“起承转合”式的布局,与一些前辈们的写法是紧密相连的,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 No.2的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威尔在主题呈示段落的写作方面的“古风元素”。在
呈示部的展开段中,拉威尔的一些展开手法也体现出了不少对于传统元素的借鉴,如大量的模进的使用、极少引入新的材料而更多的是在原有的核心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对调性的肯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呈示部的再现段,作曲家也使用了比较严格的再现,使得呈示部比较严谨地保持了三段体结构的ABA 的特点,几乎仅仅只是在终止式时,为了使呈示部结尾的调性落在主调上,而稍微改动了之前呈示段的终止式。
在中段,作曲家的结构布局也体现出了非常严谨的有再现式三段体的特征,构成了比较古典的ABA 式结构。与呈示部不同之处在于,在中段的呈示段,作曲家使用了比较明显的三句式乐段,即ABB 结构,使得音乐在句法方面产生了一些变化。
三部曲式的再现部原样再现呈示部,因此对再现部的分析可以从略。
从以上对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古风小步舞曲》的结构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乐派的一些常用的结构的继承与发扬,这是其“古风元素”之一。
2.音乐的核心材料方面的分析
前面在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时,已经大致提到过关于作品呈示部的核心材料的特点。但那更多的是作为曲式方面的分析而用。如果我们单独对作品的核心材料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的“古风元素”,是可以体现出拉威尔对于古老的传统的继承的。
在呈示部中,作品的核心材料为一个落提式的二度下行的二音组,以及由四个连续同向级进的音型构成的音阶式旋律片段。这两种材料其实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乐派时期的作曲家们的“拿手好戏”,他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材料创作出最美妙的音乐来。关于“落提式的二度下行的二音组”,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 No.2的第一乐章的开头,用连续的落提式的二度下行的二音组表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疑问的神情,而在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小提琴作品等作品中,又经常显得优雅、富有诗意,使人翩翩起舞,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283第一乐章的开头。至于由四个连续同向级进的音型构成的音阶式旋律片段,由于其可以明显地被归入一个自然音阶的片段之中,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如巴赫的《平均律键盘乐曲集》上册的第一首的赋格,主题开始的前四个音符就是;又比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到处充斥着这种连续的四音音组。拉威尔在基本的旋律材料的运用上,可以算作是既充分地体现了标题中的所谓的“古风”,又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3.和声方面的分析莫扎特的作品
在浪漫主义音乐以后的音乐创作中,所有的音乐元素中,对传统的革新最为明显的便是和声方面的革新。比拉威尔早半个世纪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便通过“漂浮的调性”的写法,回避了音乐的终止式,开创了和声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之后的作曲家,如马勒、德彪西、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更是继承了瓦格纳的理念,进一步进行着和声方面的革新与创作。但在拉威尔的一些和声作品中,我们还不难发现许多
传统的因素,比如对调性的十分明确的保留、对传统的三和弦的运用、以及一些并不是十分级进的现代派和声技法。如在乐曲开头的第一个音,乍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不协和的、充满着现代派无调性趣味的和弦,但仔细分析,它不过是作品的iv 级和弦而已,在和弦的五音下方附加了一个小二度,这种和弦被一些理论家称为“加音和弦”,属于比较传统的和声技法。同时,在呈示部呈示段的结尾,调性终止在属调上,这也是古典乐派作曲家经常使用的手法。在音乐的呈示部分以及发展部分,经常可以见到和声根音的上四度、上五度进行,也属于比较传统的范畴,而在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等人的作品中,则有明显更多的二度进行、三度进行,借此来寻新的和声彩。比如在德彪西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集《版画》中的第二首,《格拉纳达之夜》中,德彪西采用了非常富有彩感的平行大小七和弦,创作出了一种朦胧的氛围,调性非常不明确;又如拉赫玛尼诺夫后期的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和声语汇进行了开阔,发展处同主音交替、同中音交替、重同名交替等不同的、富有个性的和声手法。
4.关于拉威尔后期的作品(下转269页)
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古风小步舞曲》中的传统元素
帖  玲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拉威尔与德彪西被认为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虽然二者在创作上存在不少共性,并且在被二人自己所反对的情况下,被贴上了“印象主义”的标签,但二者的音乐风格却更多的呈现出了差异性。虽然如此,想通过一篇短短的论文去论述二者风格的差异性,实在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一般认为,虽然拉威尔比德彪西小13岁,但拉威尔的创作却相对德彪西而言,更保守一些,在更多的程度上沿袭了法国前辈们,诸如福列、弗朗克、圣桑等人的传统。因此,笔者今天便以拉威尔创作生涯中早期的钢琴独奏作品《古风小步舞曲》为例,探讨拉威尔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元素,正好也与“古风”二字相契合。【关键词】拉威尔 《古风小步舞曲》传统元素【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38-02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269
漓,台下的学生却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昏昏欲睡了。讲台不是演讲台,更不是表现我们口语有多流畅的地方,台下不是评委,而是学生,他们的水平我们要清楚和明白,当然这个过程也要随着我们对学生能力的把握来调整它的速度和内容。
3.肢体语言的表达魅力
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的英语教师和国外的教师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了。当然这是受各种条件所限制的,一是受先天条件决定。中国人较含蓄,对这种比较夸张的表现形式本就不擅长。二是中国英语教师可以用本土语言快速解释,不必使用肢体语言,费时费力也未必能表达清楚。可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忽视了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限制了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也忽视了这种方法的趣味性。
曾听过一位外教老师的课,他讲到肚脐 “tummy —button ”一词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一时都没反应过来,于是他干脆左手捞起身上穿着的T —恤衫,右手指着自己的肚脐,嘴里说着单词“tummy —button ”,显然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外语课要区别与其他课程的讲解方式和特点,肢体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二、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体现
教师课堂掌控能力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讲授过程当中,能够做到注意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变化,对课堂氛围收放自如,能够平衡优中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自如收放课堂氛围
每个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许都碰到过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喋喋不休、语调平平的说上十来分钟,就会有很多学生伏案睡觉。所以如何将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们还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安排和即时的控制调整。譬如,学习问路情景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学习画路线图;学习“Keeping Healthy ”这一话题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哪些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哪些又是非健康的;而学习短文“Robots —Our servants in the future ?”一文时,可以让男女生辩论机器人存在的利与弊等等。
2.平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教学
一名合格的教师的眼里,不该存在对学生优中差的分类,然而这种区分必然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优中差学生的知识需求方面要有一定的区别和过度。比如课堂上的口语训练,对不同
层次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操练的具体步骤可以是:全班——半班——小组——两人——个人自由练习(优生进行示范),而后鼓励中差生进行练习。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感到自己有所收获的,同时课堂活动的内容尽量避免差生觉得难,程度好的学生又觉得太容易的局面。
三、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现
教师魅力的最终所在,应该是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来完成每一节课大纲中明确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当然,现代教育在课程的讲授中必然离不开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
1.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教学方式,使用哪种教学手段,最终让学生评价的还是我们这节课讲授了多少内容,又让学生们掌握了多少内容。不能说高高兴兴的一节课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学到,所以井然有序是所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要讲授九年级上册Unit2 Topic1中关于“Noise Pollution ”一文时,利用图片演示,问题导入及师生互动,引入正文,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学生讨论复述所阅读的内容,最后完成课后练习,加强巩固。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有步骤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当然根据课堂内容不同,还可以通过辩论、对学、学等其他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
2.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运用
多媒体教学辅助技能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存在很多优点: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很适合我们英语这类综合性语言类课程的讲解。但所谓适当,就不是滥用,过于表面化、彩太鲜明的课件制作就反倒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全转移到图片展示上了,本末倒置,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回归常态的教学,但具体导入使用的信息大,还是练习部分进行得多,这都要以课程要求为根据,各有安排。总之,把握分寸,恰当使用才是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确做法。
以上谈到了教师应该在哪几个方面来展现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我们想要完成这些,达到这样一个要求,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在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力争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富有魅力的现代英语教师。
(上接13页)望,强化学习的动机,有益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养成。笔者常用的这类批评语有:“Would you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 ?”(请你注意书写好吗?)“How I wish your handwriting were better !”(我多么希望你的字能写工整点啊!)实践证明,这样的评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且有敲警钟、鞭策的作用,效果好,不少学生都能主动、自觉地接受,更正作业。
(三)赞扬性批语,增强荣誉感
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比如,在一次批阅完一个优秀生李丽琪的作文后,我写道:You are great.Come on!后来,在接着的作业中,这个同学在本子写道:“Dear Miss Li ,当每次看到您的批语‘You ’re great.Come on!’时,我总会更加发奋地去学英语。”短短一句批语,其效果往往可胜过与学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当今的教育,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英语作业的优化设计上体现层次性、实践性、探索性、自创性,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展现智慧,同时,发挥英语作业批语的情感魅力,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帮助学生收获智慧。虽然我对英语作业的有效性研究还很粗浅,很青涩稚嫩,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不断实践、反思、积累、改进,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和收获。
参考文献:[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潲.作业批语的情感魅力[J].教育艺术,1999,
(11).[3]陈建华,《中小学生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
[4]《英语教学的作业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倪佩琴.
(上接238页)有一些评论家对于拉威尔早期的这部作品并不
是十分待见,曾有人指出:“这些缺陷部分是因为结构简单(令人厌倦的反复,过分对称的分句),对音区的异常忽视),部分是因为音乐趣味的问题。正是最后一个缺点似乎最无法改正,它不断威胁着拉威尔。”笔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分析拉威尔的作品,挖掘其“传统元素”,挖掘其对传统音乐的借鉴,并不是为了证明拉威尔多么没有创造力、仅仅只会模仿传统。相反,拉威尔是一位及其富有个性的、富有创造力的作曲家,在音乐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他自己学习时期,经常以作曲家马斯奈的话“为了掌握自己的技术,必须研究别人的技术”作为格言;当他教授学生时,常常给青年作曲家的一个 劝告是:“个蓝本来临摹。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最好还是临摹。等到体有话要说时,你自然不会照抄的,那时,你的个性会最明显地呈现出来。”虽然拉威尔的这部早期的作品存在一些为人指责之处,但随着拉威尔的逐渐成熟,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以及学院派人士的重视与喜爱。
如其之后的作品《镜子》组曲、《小奏鸣曲》、《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G 大调钢琴协奏曲》等等,反映出的特点是:虽然相较于其他作曲家而言,拉威尔并没有突破调性的边境,没有走出大胆的一步,相对来说保守一些,但拉威尔确实是在传统和创新方面到了一个十分恰当的平衡,运用其个性化的音乐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富有魅力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史》,于润洋著.[2]《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华萃康著.[3]《作曲基本原理》,勋伯格著.[4]《二十世纪和声学》,(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著.作者简介:
帖玲,女,1980.4,汉族,籍贯:
安徽淮南。专职教师,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