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养生中医观
音乐养生中医观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让人在流动的、玄想的体验中浇注心灵的药方,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灵状态,它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故产生了以音乐保健医疗为内容的音乐疗法,亦称为音乐养生音乐医疗。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从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中溯源音乐养生之旨,更能体验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之妙。
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乐养生源远流长
作为现代医学一个分支的音乐学,它的一些原理,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我国的音乐家和医学家所了解。用《易经》上的这句名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为说明我国音乐养生的历史悠久,它比Altshuler在五十多年前才提出,而后被各国音乐家所认同的同质原理早了好
几千年,而且含义更加深刻。医和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音乐专家,春秋时代,秦医和为晋平公诊病,就对音乐与健康的关系作过深刻论述,医和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固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繁手淫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己,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徴为五声,淫生六疾。对于音乐中如何选用音乐的问题医和已说得较为清楚。孔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作为一代思想家,也都对音乐养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孔子提倡音乐应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精辟论述其实已涉猎了音乐欣赏心理,荀子提倡礼乐治人、治国[2]。
自唐宋以来,音乐空前繁荣,音乐的养生和作用,被人所知晓,利用音乐疾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深谙音乐之理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诗篇中有很多关于音乐养生的诗句,曾有诗《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他曾因忧伤政事,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孙道滋以宫声数引治愈了幽优之疾,欧阳修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这可以算
是我国历史上以音乐治病的典范事例之一。
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善用音乐治病,如在《儒门事亲》中载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等。他还提出好药者,与之,提倡学习乐器,以提高音乐素养来冲淡疾病的痛苦。
至明清时期,音乐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音乐治病的机理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代的张景岳对音乐疗法推崇备至,并对其治病机制研究颇深,他在《类经附翼》中对音乐疗法有专篇《律原》进行论述,提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明代龚居中提出歌咏可以养性情。清代名家吴师机,尤其重视音乐疗法的作用。他在《理论骈文》中赞曰: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医家徐迪、万全、张潮均有关于音乐疗疾病例的记载。 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综观以上,音乐养生,在中医历史上可谓成就灿烂[3]。
二、阴阳五行,尽悉音乐——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养生
1.阴阳与音乐养生阴阳学说是中古的哲学思想,它用来说明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以
及一切事物变化现象的属性,正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以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格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贯穿整个中医体系的一个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东汉《太平经》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和养生意义,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对音乐的阴阳之理,我们可诠释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养生,恰是针对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属性,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从而协调阴阳平衡。如对阳虚寒证患者,可温阳散寒,选用活跃、欢快、兴奋、激情的音乐进行欣赏。由于阴阳的相对性,也必须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等诸多因素因人因地制宜。
2.五行与音乐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音与天、地、身、心相联系,将角、徵、宫、商、羽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1]。在《左传》《国语》《管子》等史籍中也可看到五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羽属水,角属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
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徵、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在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应所决定,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内经》中所指出,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这也就是说,属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本脏病,当然我们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用于他脏之病。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彩上较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据不同的症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养生效果。
3.七情与音乐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喜怒忧思悲恐惊,即被称为七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这字,不外乎七情,它是人的心灵动态的
一个概括。而曲调的变化摹仿心灵的动态,音乐恰与人的心灵感受相融合。对于在七情所致疾病中,音乐所起的独特作用,医家张子和颇有见地: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七情和悦乃健康长寿之基,音乐正是通过意识情感的作用,对五脏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用音乐雪其躁心,释其竞心,追求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达到养生的目的[4]。
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音乐养生的作用
1.古人看音乐养生的作用
1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作为一种手段,其平心释躁功能已得公认,用和谐、适中的音乐去感化人的情志,使人达到心理上的平和状态,这种作用我们可谓之和乐平心。
从欧阳修宫声数引以治幽忧之疾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选用合适的曲目和形式,能起到很
好的保健作用,正如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中亦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北宋司马光提出不爽于和”“不失其中的养生之道,认为乐极和”“礼极顺”“夫乐之用不过于和,礼之用不过于顺”“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周敦颐对音乐养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综观以上,诸多古人均认为,音乐疗法和乐平心,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的养生作用只有在优美动听的和乐中才能达到。体育仅运动肢节尚得却病之效,弹琴则并精神而陶冶之,此其所以寿欤?这或许也是个中道理之一。
和乐相对,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前述医和的那段话中,所提中声以降繁手淫声正是指和缓的适中之声与技巧杂乱的繁复音乐,那时便已指出繁手淫声让人乃忘平和,劝戒君子弗听。荀子明确反对姚冶以险邪音,《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见邪音确能致病。伶周鸩,也认为许多疾病是由于听了不和的音乐造成的,
指出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现代看来,选用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获得养生效果,一般说来,曲调平滑流畅、柔和温婉、节奏舒缓适中、和声简单和谐、音典雅古朴、音量轻柔尽现的乐曲,满足了人的内心泰然的需要而达到养生目的。而类似古代淫声的迪士高之类非但对养生无益,对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是极为不宜的。故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并非有益无害,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在音乐养生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