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铁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实行 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一生共创作了 《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 清唱剧,其中绝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长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巴洛克音乐大多是多声部的宗教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节奏特别强烈、活跃,
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持续,富于表现力,装饰性很强,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
【复调音乐】“主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实行为基础。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复调音乐分为: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如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快乐的铁匠》,原名《咏叹调与变奏》,是亨德尔为古钢琴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首《终曲》。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称
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其后的五个变奏都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第一变奏采用连续持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情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实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使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清唱剧》,也叫神剧。是巴罗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是将宗教为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以曲调,由很多乐章组成的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包含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曲体。其题材内容包括:抒情的、戏剧的、历史的或宗教的。无布景动作与服装多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
《弥赛亚》,这是亨德尔神剧中的最高杰作, 也是宗教作品中显著受到重视的神剧, 就连作词者C. Jonnens也说: 这出神剧除了具有深度向上外,也兼具娱乐音乐.1741年8至9月,亨德尔在二十四天的时间里,在一种不可遏止的热情冲动下,写了这部注定要成为经典之作的清唱
剧《弥赛亚》。1750年伦敦首演时乔治二世在听 "哈利路亚"合唱时不禁感动起立。以表示敬意。这个举动竟形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合唱《哈里路亚》时,都必须全体起立以示敬意。亨德尔创作时把自己关在房里, 当他写完《哈里路亚》合唱时,他的仆人看到亨德尔热泪盈眶,并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整个天国,还有伟大的上帝”。“弥赛亚”一词源于希伯莱语,意为“受膏者”(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时,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后被基督教用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57首分曲《弥赛亚》。第一部分的《田园交响曲》,采用了意大利阿勃鲁齐山区风笛吹奏者的音乐,据说是1709年亨德尔在罗马听到的。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音乐协会,为亨德尔安排了一场慈善音乐会。亨德尔非常感谢他们的盛意,答应为他们“写一些比较好的乐曲”,结果就创作出《弥赛亚》。曲子规模由首演时32名合唱和小型编制弦乐合奏, 一直变化发展到亨德尔去世后的庞大编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代表亨德尔的音乐,扩展音乐视野,提升音乐素养;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简单了解音乐大师亨德尔,能哼唱出《快乐的铁匠》,了解巴洛克时期、清唱剧等音乐名词
3、过程与方法: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聆听、学唱、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实行相关的学习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快乐的铁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歌曲特点;
[教学难点]:
  歌曲《快乐的铁匠》、合唱曲《《哈里路亚》音乐风格的把握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
1、课前播放:亨德尔的《水上音乐》
2、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好,让我们来听听音乐家创作的《快乐的铁匠》
讲故事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验
1、聆听歌曲《快乐的铁匠》
  要求:注重歌曲的音、节奏、速度、旋律、演唱形式等
2、跟随录音学唱歌曲,注意乐谱中的力度记号,出难点:
  ① 变化音﹟4  教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奏:
3 6 7 5 6﹟4 5和3 6 7 5 6 4 5让学生辨听4与﹟4的音
大合唱视频  ②十六分音符 3517 7665 5435
3、简介歌曲作曲家——亨德尔
巴洛克时期
4、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有表情演唱歌曲,朴素、明朗的旋律中,感受18世纪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
艺术实践;
聆听、体验、讨论;
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学唱作品并出歌曲难点,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体验;
拓展
1 欣赏合唱曲《哈利路亚》
  要求:聆听时注意这首合唱曲由几声部演唱;记记歌曲的第一乐句,讨论其音乐特点
  讲解:混声合唱的声部构造
2、音乐知识介绍:《清唱剧》、《弥赛亚》
3、欣赏合唱《哈利路亚》视频,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体验四声部的和声效果,感受音乐风格
认知概念;
观看、体验、思考;
让学生能更深感受到亨德尔作品的艺术魅力;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肯定同学们的表现并要求同学们继续注重巴洛克时期音乐,感受其魅力。
总结
延伸
小故事:伦敦附近的埃治威尔有一家铁匠店。传说有一天音乐家走过店门前,看见一个愉快的铁匠,一面打铁,一面唱歌,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和谐而匀称地伴随着歌声的节拍。音乐家顿时被这动人的歌声所打动,以致久久不能忘怀;回家后,他根据铁匠的歌唱的曲调,写了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取名《快乐的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