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和鸣》(楚调)的音乐解读与教学设计
[摘要]《八音和鸣》(楚调)是湖南文艺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中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的第一章节华夏音乐之光中的第一首鉴赏曲目。通过对这首作品进行音乐解读与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器乐文化,让学生初步掌握辨析不同材质的乐器的方法,能听出不同乐器的音特点,能简单的知晓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提升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怀。
【关键词】《八音和鸣》编钟八音
一、引言
华夏音乐历史悠久,最早有文物可以佑证的是在河南舞阳县发现的贾湖骨笛,它迄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能吹奏出《小白菜》的曲调。
在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庞大、音制最全的,要算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考古挖掘出来的距今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战国时期曾候乙编钟,因其规模大、数量多、保存好、音性佳、铸造美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编罄、鼓、琴、瑟、笙、箎、排萧,可谓八音齐备。
编钟的音域可以跨越五个半的八度,中心音域的12半音齐全,可以演奏现代的音乐作品,1970年东方红卫星就带着由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向太空。
二、缘起
读书的时候就在历史书上读到过曾候乙编钟的介绍,就惊讶当时的工匠是怎样做出那么大一个乐器的,而且又是如此的精美,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还经久弥新。成了音乐教师之后,更是了解到编钟不仅是外观上豪华,在音律的分配上也是非常科学的,更绝的是还能够做到一钟双音,即敲击正面与侧面,可以呈献互为三度音程或者是不同的乐音,以达到用更少的钟演奏更多的音的效果。
由于一直没有高品质的音像资料,《八音和鸣》(楚调)往往只
做浏览性的欣赏,为此常深感遗憾。今年寒假,无意间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第二期“火与铜的共舞”里讲到了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国宝——曾候乙编钟,节目里面详细的介绍编钟的诞生的前世故事,还介绍了让国宝活起来的今生乐者——武汉音乐学院的青年编钟乐团,这些年轻人现场演奏了代表中国的音乐作品《茉莉花》,编钟这种古老乐器在年轻的乐者手下焕发出青春的迷人光彩。
由此激发了笔者要将《八音和鸣》(楚调)做为主要鉴赏曲目的想法,要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知道编钟音乐是华夏音乐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
三、音乐解读
《八音和鸣》(楚调)中的“八音”是古代根据乐器制造材料的不同所为的分类,简称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是指用金属制作的打击乐器,如编钟。石,是指用玉或石片制作的打击乐器,如编磬。丝,是指用蚕丝线做的弦的弹拔乐器,如古琴,古筝,瑟等。竹,是指用竹做成的吹管乐器,如箎、排萧等。匏,是指用葫芦做成的吹管乐器,如竽、笙等。土,是指用泥土烧制的吹奏或打击乐器,如埙、缶等。革,是指用动物的皮制作的打击乐器,如鼓。木,是指用木材制作的乐器,如柷、木鱼等。这些乐器中,钟的地位最高,有“钟,音之君”的美誉。
在曾候乙编钟出土五年之后,湖北省歌舞团以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为依据,在有关的专家、学者指导下,创作排演的《编钟乐舞》,《八音和鸣》(楚调)是其中的一首,由驻团首席作曲家田世昌所作,以民间的变奏为主要体裁与形式,乐曲古朴典雅,节奏平稳流畅,以中等速度行进,以较弱的力度体现一种庄严、飘渺的帝皇宫庭尊贵的风范。
四、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埙、葫芦丝、古琴、筝、排萧、鼓、木鱼、铜铃、笛子、玉佩
曾候乙墓出土的“八音”乐器的多媒体影像资料
古筝和古琴哪一个的弦更多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人文知识,在历史课与美术课学到过关于编钟的相关知识,又通过诵读古代诗词中关于音乐的描绘,知道了玉磬的美妙,琵琶的清脆,平时的音乐课上也听过不少的民乐作品,由此学习普遍拥有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常识。
在本地,家长为学生选择音乐特长学习的时候,往往偏向于钢琴、吉他、黑管等西洋乐器,因此,学生在音乐上有一点“崇洋媚外”的心态,认为传统民族音乐比较土气,对传统民族音乐敬而远之。
3.教学目标:
○1.尊重古代先民创造、留下的珍贵的音乐艺术宝藏,能听懂《八音和鸣》(楚调)所表达的情感,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2.了解古代“八音”乐器的区分,对《八音和鸣》(楚调)的音乐要素有概括总结的能力,能简单的使用“八音”乐器。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奏实践,能随音乐情境参与表演。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八音和鸣》(楚调)的音乐要素解析;
难点:有韵律的使用“八音”乐器
5.教学过程:
在课间播放编钟音乐《东方红》,并在音乐教室最显眼的地方,排列展示埙、葫芦丝、古琴、筝、排萧、鼓、木鱼、铜铃、笛子、玉佩,创设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情境。
在这样的情境下,告诉同学们这首《东方红》,1979年时就在太空回响了,请同学回答课间所听音乐,在音质在有什么特,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由此可以判断出作品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音质特点:清脆、明亮、悠扬。情感体验:撼动人心,给人以时空回转、盛世绽放的感觉。乐器:编钟)。在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同时,出示编钟的画面,让学生对编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简短的介绍编钟的历史、乐制与一钟双音的特点,由于古代技术的限制,当时美妙的音乐演奏没有保存下来,现代人无法享受当时的音乐盛宴,由此导入1983年创作的《八音和鸣》(楚调),初步聆听,之后出示谱列,习唱谱列,了解该曲的相关的音乐要素知识点,
为学生从初级的聆听升级为能为音乐进行高级的鉴赏打下基础,请同学发表对该曲的听后感想。再次倾听时要求同学辨识一下其中的乐器。这后播放古代“八音”乐器图片,对现在很少见到的箎(音同迟,形
似笛,竹制横吹乐器)、柷(音同朱,形似木升,木制打击乐器)做重点的讲解。
继而展示排列在教室的各种乐器,请同学分组对选定的乐器进行研究,讨论乐器的材质,演奏方法,进而对乐器进行“八音”的分类,请有相关器乐演奏技能的同学上台来进行演奏展示,并对相关乐器感兴趣的同学做相关乐器演奏的指导,让同学们能近距离的接触民族乐器,挑选学的好的同学敲击木鱼、铜铃、鼓、玉佩,与有乐器特长的同学进行简单的小合奏,让同学们获得“八音”乐器的多维度的认识。
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让传统的民族在现代社会继续大放异彩?最后播放由武汉音乐学院的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音乐《茉莉花》,感受编钟这种古老乐器的年青的魅力!
结束语:“和”在我国有多种解释与发音,《八音和鸣》(楚调)中的“和”是有深义的,在这里是指和谐之“和”,和谐在我们国家非常推崇的理念,我们讲究天地人“和”,声音“和”,器乐“和”,在“和鸣”之声中展现乐之大美。希望同学们在这古老乐器各鸣声中感受华夏文化的美妙,让我们一起让这美妙之声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