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  总第291期
163
教育纵横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面贯彻中共四川省委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中,根据“积极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指导文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艺术教育尤为重要。本论文从学校艺术教育概况、艺术教育策略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西昌市第四小学和喜德县喜德瓦尔学校艺术
教育概况
(一)西昌市第四小学艺术教育概况
西昌第四小学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学校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丰富多彩,一直都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并形成了以校长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又组建了由学校行政、教研组长、音美学科组长、大队辅导员及音、美、书
法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研究小组。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长、中期发展规划之中。艺术教育教学课程目前开设了音乐、美术、书法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教参。除此之外,艺术教育活动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每年举办的“迎新年·庆元旦学生才艺大赛”、每年“六·一”儿童节举行的“放飞梦想艺术节”、学校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说故事比赛等,以及定期举行的少儿书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写大赛等。
学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形式主要分两大类:第一,音乐类,学校围绕民族地区音乐学科特组建了“索玛花
合唱团”、“索玛花舞蹈队”、“学校管乐团”;第二,美术类,主要有“硬笔书法”和“毛笔”等。该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参加省、州、市文艺汇演,及各级艺术节活动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在本州、市都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四川省喜德县喜德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艺术教育概况
喜德县喜德瓦尔学校建于2009年,是一所喜德县直属的乡村学校,也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一贯制学校。全校共有教师116人,其中美术和音乐专业教师四人,负责学校的高中部及初中部, 兼小学部的美术和音乐的教学工作。学校全面地开展了与音乐和美术相关的艺术课程,也配备了专业的教学设备及专业的教师队伍。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在艺术能力上的培养,是一所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学校。学校目前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主要有四类:第一,母语合唱团,学校利用喜德县的地域特点和99%
彝族学生这一特,组建了彝族母语合唱团,孩子们用彝族语言和独特的语音发音,演唱具有彝族特的传统民族民间歌曲。学校母语合唱团曾经参加过2014年四川省中小学艺术节,获得了凉山州二等奖的好成绩;第二,月琴艺术团,学校采取与西南民族大学的项目合作方式,并成立了月琴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主要构成是初选来自小学三年级的女学生,目前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月琴演奏很高的技艺。教授月琴的教师主要通过聘请校外专业的月琴教师进行教学。目前学校的月琴艺术团在凉山州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于2017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凉山分
【摘 要】本文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维度展开,将其具有彝族地方特的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研究:挖掘开发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探索具有彝族地方特的艺术课程、建立地域特的艺术学校,实现“凉山彝族自治州艺术教育特——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并通过“教育”的纽带将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凉山彝族;艺术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63-03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6年度规划项目《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SC16C039。
作者简介:皮 欢(1982-),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大学文学新闻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博士,四川音乐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
民族艺术与教育的融合: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艺术教育策略研究
皮 欢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164皮 欢:民族艺术与教育的融合: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艺术教育策略研究
会场的演出活动;第三,彝族漆器美工,瓦尔学校的美术课外活动,其中最具特的就是彝族漆器美工。学校本着传承彝族民族文化的理念,以及本身的地域文化优势——喜德县漆器之乡,组建了彝族漆器美工兴趣班。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彝族的红、黄、黑三,进行各种造型的漆器绘画和模仿制作,通过彝族漆器美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彝族漆器的图案、彩和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学主要采用示范和学生即兴创造的方式进行;第四,达体舞课间操,学校挖掘开发凉山彝族舞蹈文化资源,将达体舞的主要舞蹈元素运用于学校课间操,并形成了具有彝族舞蹈韵律特的课间操。
(三)两所学校艺术教育特
西昌市第四小学和喜德县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艺术教育发展情况较好的学校。但两所学校的艺术教育各具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两所学校的学生构成不同,西昌市第四小学汉族学生占大多数,而喜德县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他们的学生99%由彝族学生组成,由于学生构成的差异导致了艺术教育形式的不同;第二,两所学校在音乐和美术都配有专业教师。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但各自学校的艺术发展理念有所不同。西昌市第四小学艺术教育活动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开设有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它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以“索玛花合唱团”、“索玛花舞蹈队”最具特;而喜德县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艺术教育注重挖掘和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建立具有凉山彝族文化特的学校。学校的艺术活动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和“彝族学生构成”而展开。例如学校组建了“母语合唱团”,“月琴艺术团”,“彝族漆器美工”、“达体舞课间操”等;第三,艺术教育资金投入有所差异,相对于喜德县瓦尔学校,西昌市第四小学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地理、文化、经济环境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它也是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可利用的艺术资源较为丰富,学校的师资配备和硬件设施都比较齐全,从而艺术教育的发展较好。
通过上述两所学校的对比,我们看到两所学校艺术教育各具特,我们应汲取各自优点,取长补短,推进构建具有凉山彝族特的艺术教育策略研究。
二、构建具有凉山彝族特的艺术教育策略
(一)挖掘开发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资源
“挖掘开发丰富的民族音乐课程资源,是建设民族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资源保障,它使课程资源更中国化、本土化、特化,从而推动民族音乐课程的发展以及促进中国民族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四川凉山彝族地区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三大类:凉山彝族民歌、凉山传统乐器、凉山彝族舞蹈。[2]
1.凉山彝族民歌
凉山彝族民歌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叙事歌、山歌、婚嫁歌等。其中山歌是彝族民歌最为丰富的歌种之一,彝语为“丫”,意为在山野户外高声歌唱的歌曲,以布拖高腔为主要特。它的旋律跌宕起伏,声音高亢尖利,节奏自由悠长,感情粗犷奔放。除此之外还有流传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叙事歌,“阿莫里惹”,以及情歌“阿惹牛”等多个歌种。
2.凉山彝族传统乐器
凉山彝族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布、口弦、月琴、竖笛等。马布的音明亮,通常用于彝族重大仪式,例如火把节。口弦曲调丰富,音优美,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各方面,抒发心里的悲与乐。
3.凉山彝族舞蹈
凉山彝族的歌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早已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凉山彝族歌
舞形式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歌舞、婚礼歌舞、丧事歌舞、节日歌舞和自娱歌舞。无论是哪种歌舞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出其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存在于各艺术领域,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其中“达体舞”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非常盛行,它不受时间、空间、环境、人数的影响和限制,凡丰收喜庆、节日嫁娶,男女老少便起而舞之。
将凉山彝族的民歌、舞蹈、器乐等音乐文化资源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开发具有本土特的彝族音乐课教材和音响资料,并将其运用于学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重视和热爱本土音乐文化意识,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种子,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探索具有民族特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
四川凉山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将搜集、整理的四川凉山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具有民族特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开发凉山彝族特的地方艺术课程:彝族传统音乐课程、彝族传统乐器演奏及制作课程、彝族传统舞蹈课程、毕摩艺术绘画课程、漆器艺术手工课程、克智辩论课程等。本部分选取以毕摩文化课程、朵乐荷艺术课程、漆器艺术课程为例进行论述。
1.毕摩文化课程
毕摩文化属于人类早期形态的原始宗教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以音乐为桥梁,强化“毕”的崇高性、神圣性和神秘性,保留着“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古风。“毕摩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它涵盖了音乐、绘画、艺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3]我们可以利用毕摩文化艺术形
《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  总第291期
165
教育纵横
式的“多元化”,开发具有凉山彝族特的艺术课程。例如,毕摩在“祈福仪式”过程中,毕摩念诵经文的不同唱腔、祈福所用的法器、毕摩在仪式中“作毕”行为所产生的音乐文化,毕摩神秘的绘画艺术等都可以作为艺术资源的形式开发运用于艺术教育中。
2.朵乐荷艺术课程
火把节是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节日,节日中,彝族妇女们盛装打扮,手拿金黄油伞,在火把广场上围成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圆圈,手牵彩巾,一人领唱众人重复和应,顺时针随圆圈转动。这种歌舞表演形式称为“朵乐荷”。[4]朵乐荷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人唱众人和”的传统多声民歌、“围绕圆圈转动”的舞蹈、“五彩斑斓”的服饰文化等。我们可以将这些艺术形式开发为不同种类的艺术课程。例如,开设“朵
乐荷”合唱团,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朵乐荷歌曲,以多声部的形式进行演唱;学校还可以开设彝族服饰文化课程,以讲解彝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史、类别、意义为主要内容,并围绕彝族服饰文化开展一些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感受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朵乐荷”艺术表演团,以舞蹈为主要内容,开发挖掘“朵乐荷”舞蹈元素,并将其运用于课间操和其他艺术活动。
3.漆器艺术课程
彝族的漆器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并以彝族特有的“红、黄、黑”独具特。彝族漆器这门手艺一般运用于木质品的装饰。在彝族地区,我们可以看到餐具、家具上的图案大都采用彝族漆器工艺。我们可以将这门课程运用于美术课中,教师以讲授传统彝族纹饰为主,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即兴创作新的艺术作品。
(三)建立具有民族“地域特”艺术教育学校
四川凉山彝族各个地区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按照音乐内容来分主要有民歌、器乐音乐、歌舞音乐;按照彝族文化来分主要有宗教文化、克智文化、服饰文化、彝族母语文化等;按照民族美工来分主要有漆器艺术、彝族刺绣等。如此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民族艺术文化,为彝族地区建立具有艺术教育特学校提供了重要依据。
学校应利用各地区的人文地理文化特征,打造具有地域特的艺术教育基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
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有1市16县,每个县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应该抓住区域文化差异这一特点,各地区学校根据当地民族风俗、民族特的文化建立具有浓郁民族特的艺术教育学校。
例如,美姑县被称为毕摩文化之乡,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选取部分学校围绕“毕摩文化”这一主题,打造具有地方特的艺术学校,将毕摩绘画艺术、毕摩文化经典传承、毕摩艺术表演、毕摩经文朗读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布拖县被誉为“火把节之乡”,学校也可以将“火把节”这一艺术文化特,贯穿于学校课堂教学或课外艺术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火把节服饰手工制作艺术、火把节歌舞、火把节文化,加深他们对彝族歌舞文化的印象,引导学生了解彝族歌舞文化;昭觉县被誉为“彝族服饰文化之乡”,学校应该抓住“彝族服饰文化之乡”的地域特点,以彝族服装表演队、彝族服饰传承班、彝绣手工制作等为主题建立具有民族特的学校。
(四)合理资源配置,加强艺术教育合作
首先,民族地区艺术资源得天独厚,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艺术教育资源。学校通过教育部门的牵线与当地的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部门合作,定期邀请当地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艺术指导和民族文化讲解。学校还可以和当地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以凉山彝族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各个高校的合作关系,丰富艺术教育师资。例如,民族地区学校可以通过和高校科研项目的合作方式,在民族地区设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定期选派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或学生到民族地区开设讲座、教学指导、教研活动和教学工作等,提高民族地区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民族地区艺术师资层次;除此之外,民族地区学校应吸纳更多的艺术教师资源,可以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选派西昌市学校较为专业的艺术教师、西昌学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到民族地区各学校进行短期任教,并在当地西昌学院采取定向培养方式,资助有志于从事艺术教育的艺术类彝族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后,提供艺术教育就业机会,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最后,还应完善教师履职考核体系,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晋升考核范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三、结语
四川音乐学院
本文通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艺术教育策略研究,将民族音乐、舞蹈、器乐、绘画、民族传统文化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为促进更多具有浓郁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特的艺术教育特学校的形成,并探索具有民族地域特的地方艺术课程,丰富拓展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立足西部,提高民族地区学生、教师的民族艺术文化的艺术审美素质提供一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芳,肖文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5).
[2]皮欢,何均,寇忠泉.歌声飞出大凉山[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3]皮欢.四川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研究[J].四川戏剧,2017(8).
[4]皮欢.论凉山传统民间歌舞融入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J].音乐探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