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音乐
1.名词解释:郑卫之音
•郑、卫两国(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因而使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对其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孔子的言论“郑声淫”、“放郑声”。
2.名词解释:《诗经》(“诗三百”)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初期-春秋末期
•《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
•《颂》:40篇,,祭祀宗庙祖先。
3.论先秦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音乐思想总体特征。
•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老庄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墨子的音乐思想。
(1)论述题:孔子的音乐贡献以及音乐思想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善于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等。
•贡献: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
“礼、乐、射、御、书、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
•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大动乱背景下,孔子整理了《诗经》,这应是孔子一生对《诗经》进行讲解、传授和研究的总结。《诗三百》最终编订成册,作学生的教材来用。这样体现出孔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的把《诗》《书》《礼》《乐》等典籍从掌握在吏官乐师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广泛流传的教科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提倡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身体力行。
•首创的私学能够重视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构成了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灵魂,又提出“安上治民,善莫于礼;移风易俗,善莫于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地位的,孔子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孔子大量整理和保存了周代文化典籍的结果。
“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
•要达到礼乐治国的目的,必须要立“仁”;
•主张把礼、乐两者结合,作为达到“仁”的手段。
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安上治民,莫善于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孝经·广要道》
确立音乐美学标准——“尽善尽美”:
•强调音乐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音乐内容要“善”,形式要“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简述孟子的音乐思想
•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提倡“王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3)简述荀子的音乐思想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
•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对墨子曲“非乐”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维护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步发展。
(4)简述题:《乐记》的历史价值
•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相传是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礼”“乐”思想;音乐本质;与政治、生活的关系;审美作用;教育作用;社会功能等。
(5)名词解释:墨子
•名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非乐”音乐观植根于他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主张中,主要见于《非乐》及《三辩》篇。
•主张是维护劳动小生产者利益的。
•他完全否定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要求音乐具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效应,主张停止一切音乐。
(6)简述老子的音乐思想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
•(1)他肯定音乐具有审美特征,可以给人耳目上的享受和娱乐,即“乐与饵,过客止”。
•(2)他认为“五音令人耳聋”,音乐于人有害,不能去聆听。
•(3)他提出“大音希声”的观点。“大音”是自然无为、朴素虚静的,它摒除了一切人为的因素,是一切人为有声音乐的本源。
(7)名词解释:庄子
•名周,战国时期人,有《庄子》一书。
•庄子也主张自然无为,并提出了“法天贵真”的思想,也就是要适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人籁”、“地籁”、“天籁”
(8)简述法家的音乐思想
•商鞅的音乐思想:要求音乐完全为统治者服务,对其他一切音乐都采取排斥的态度。
•韩非的音乐思想:反对儒家的礼乐论,宣扬音乐亡国论。
(9)宫廷音乐家(客观题,对号入座)
•师旷(晋)
•师涓(卫)
•师襄(鲁)西方音乐史
•师襄(卫)——孔子曾跟随其学琴
•师文(郑)“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4.论曾侯乙编钟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
(1)曾侯乙编钟
•出土于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
•全套:65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镈钟1件)
•分八组,列三层
•编钟两面、编磬一面:诸侯三面乐县(轩县)
(2)编钟的特点
•编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28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每个甬钟能击出两个乐音:一钟双音三度
•编钟是复合律制。
5.名词解释: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
•它以楚国的历史、风俗、音乐、方言等为其背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
•现存于《楚辞》中的很多篇章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
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6.名词解释:《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