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中的魔鬼天使:历史语境下狄更斯的思想局限性
作者: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
        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文本的写作与解读不能脱离其历史语境。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代表作《雾都孤儿》也并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来反应的。同处青春妙龄的犹太女性南希和基督徒女性罗斯在外貌、性格和命运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狄更新在塑造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同时,也传递了他早期的女性观带有一定的种族主义偏见。
        关键词:犹太女性:基督徒女性;历史语境;思想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1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21-02
       
        ,引言
       
        文学作品的写作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指出文学和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背景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Bressler2004:181)。正如欧洲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民族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成为欧洲世界徘徊不去的文化幽灵。反犹主义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过一百年,但是对犹太人的鄙夷、厌恶、憎恨、仇视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从而使犹太人形象也常因受到概念化影响而遭到扭曲(乔国强2004:63),成为人们嘲讽、揶揄和抨击的对象。杰弗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则故事指责犹太人是谋杀基督徒孩童的凶手。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主人公巴拉巴斯为独占财富毒死女儿、害死妻子;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个贪婪狠毒的犹太者。在浪漫主义时期,沃尔特·司各特的《艾凡赫》中的以撒胆小贪财,形象扭曲,命运悲惨。这些作家呈现的观念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普遍歧视犹太人的观念是一致的,认为犹太人种生来就带有恶魔般的品行。
        维多利亚时期的查尔斯·狄更斯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但是,他也没有逾越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在刻画南希和罗斯这两个主要女性形象时也受到了反犹主义氛围的影响,魔鬼中的天使 mp3使其早期的女性观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偏见(宋蕾、莫玉梅2
009=95)。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犹太女性南希和基督徒女性罗斯的外貌、性格和命运,从而阐释反犹主义的根源,揭示狄更斯的思想局限性。
       
        二、魔鬼与天使的碰擅
       
        在英国经典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犹太人形象。不管他们善恶与否,永远摆脱不了被丑化和妖魔化的文化定势形象。在现实中,犹太人作为基督教世界里的异教徒缺乏政治地位,通常成为权力的牺牲品。在文学作品中,犹太人经常被描绘成被迫害、嘲弄和的对象,往往被形容成魔鬼或魔鬼的追随者。犹太人已经成了邪恶、奸诈的代名词。狄更斯处在一个反犹主义盛行的时代,法律、议会辩论、报纸、杂志、歌谣、戏剧和小说里都弥漫着反犹主义的气息,这己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一大传统(宋蕾、奠玉梅2009:95)。在这种氛围里创作的《雾都孤儿》必然也会打上反犹主义的烙印,而这一传统也深深体现在了两个女性形象身上。
        在作品中,那个正处妙龄的犹太姑娘南希从小沦落街头、堕入贼窟,她的头发浓密,乱蓬蓬
地挽在脑后,鞋袜也颇不整洁”(狄更斯2008:68)。她的外貌缺乏应有的清洁感,脸总是苍白,没有一点血。南希,作为唯一一个在贼窟却良心没有完全泯灭的女子,从面貌看来确实是一个不怎么令人喜欢的人物。而另一女主人公罗斯,狄更斯却不惜笔墨来描绘她的面容,仿佛是天使下凡投胎,“身材娇小精致,神态文雅娴静,模样纯洁妩媚……智慧在她那双深邃的蓝眼睛里闪烁……那仪态万千的温柔和蔼,那展现在脸庞上不带任何阴影的千万种神采,特别是她的微笑,那种喜悦幸福的微笑”(224)。狄更斯用尽一切华丽词藻来描写这位家庭的天使”,即使病了,容颜依旧还是那么美丽。
        南希魔鬼般的面庞和罗斯天使般的美丽也映射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南希天良未泯,常常在善与恶之间挣扎,最后帮助布朗劳先生和罗斯小救出了不幸落入贼窟的奥利弗。但是在小说中,狄更斯还是反复强调她所属的那一特殊人种(犹太人)的脾性和习惯(宋蕾、莫玉梅2009=93)。她屋子里充满酒气、烟雾,她可以一口气把酒喝光。南希的脾气异常暴躁,歇斯底里的嚎叫连贼首费金都给吓了一跳。成天和骗子生活在一起的她骗术精湛地让第二号贼首赛克斯都大加赞赏。在听到监狱里绞死人的钟声时她的手在颤抖,脸煞白,仿佛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命运。她眼前时常出现绞刑架的阴影,终于最后被自己的情人残忍地杀害。相反,尽管罗斯小时候饱尝艰辛和折磨。但十分幸运的是她被善良的梅里太太收养,过上了安静舒适的生
,并且获得了哈里·梅里的爱情。罗斯如同童话里的公主一样,声音甜美、外表动人,结局幸福。
        本不该相遇的魔鬼和天使却因为要救助奥利弗见面了,两位女性的会面使差异更加明显。南希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小偷,流氓的妻子,失足成为黑社会一员,囚徒的同党”(320)。而罗斯有着温和的语调,甜美的声音,高压的举止,使南希感动地哭泣。善良的罗斯几次三番要帮助南希但被她拒绝,南希不愿出卖背弃赛克斯,她的用心却被赛克斯误解而造成了自己的死亡。犹太人在文学作品中的悲惨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欧洲历史上的反犹传统造成的这种文化定势。
       
        三、两个女性形象差异的原因
       
        在狄更斯笔下,犹太女性南希和基督徒女性罗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这里既有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又与狄更斯所处的时代及他本人对犹太人的观念相关。
        在历史上,从古犹太国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帝国灭亡到现代以列国建立的二千多年中,犹太人一直是个丧失主权的民族,浪迹天涯的民族。客居在外地的犹太人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政治地位的缺乏使他们无端成为权力的牺牲品,例如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犹太人也成了替罪羔羊。在宗教上,基督教自兴起以来,就与犹太教纷争不断。随着基督教势力日益强盛,并且基督教徒指责犹太人是杀害耶稣的凶手,使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增多。犹太人对本教信仰的执着也使他们成为基督教世界里的异教徒
        反犹传统自古至今都存在着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一些作家对犹太人的看法。1863,一位名叫艾利萨·戴维斯夫人写信给狄更斯,指责他的创作是鼓励一种卑鄙的偏见反对受歧视的西伯来人。而狄更斯回复说,费金之所以被称之为犹太人不是因了他的宗教,而是因了他的种族”(乔国强2004:64)。并且,维多利亚时期也是一个反犹主义盛行的时期,作为异教徒的犹太人时刻都是人们嘲讽的对象,《雾都孤儿》自然无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四、结语
       
        反犹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以犹太民族整体为憎恨对象的反犹主义,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分布面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危害性最为暴虐的人间仇恨行为。狄更斯所持有的对犹太人的偏见并非偶然,与当时流行于欧洲普遍歧视犹太入的观念完全一致,他没有走出反犹传统的窠臼。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狄更斯没有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来反映现实,而是从种族主义立场出发,用一种基督徒的视角来刻画南希和罗斯这两位女性形象。《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因此,具备历史的视角与文化批判的意识对我们深入理解文本时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Bressler,Charles,Literary Criticism[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
        [2]乔国强,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第2,2004
        [3]宋营、莫玉梅, 魔鬼的仆从天使的化身——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早期的妇女观[J]
。《外国文学》第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