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水乡》
教 学 目 标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 学 内 容

  聆听《采茶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1)谁到过杭州游玩?
  (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
  2.欣赏:《采茶舞曲》
  设问:
  (1)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
  (2)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
  3第一次爱的人歌谱.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的另一景。

聆听《洪湖水,浪打浪》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的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赤卫队。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韩英在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土匪彭霸天。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聆听《渔光曲》(筝独奏)教学基本要求
  1.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
  2.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3.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4.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5.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聆听《渔光曲》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表演《采菱》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2.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这句的教学,不要讲解切分节奏

(该知识在五年级教材中),而是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能很自然的唱好。同样.的反复记号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掌握。
  6.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表演《柳树姑娘》教学基本要求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
  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
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 ”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学唱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3)学习顿音记号“”。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9.二声部合唱。
  10.小结: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
  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1)图解:
  (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5)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6)附点的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编创与活动

命题创作——《远航》
  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合成。
  5.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水乡一景。
竖笛吹奏姿势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
  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的俯角为宜。
  3.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至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采菱》、《采茶舞曲》。
  第二课时:唱《柳树姑娘》,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听辨活动。听《洪湖水,浪打浪》
  第三课时: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听女声独唱《渔光曲》,竖笛姿势讲解。
  第四课时:听筝独奏《渔光曲》,编创《远航》,总复习。
教 材 分 析

  1.歌舞曲《采茶舞曲》
  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彩和生活气息。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移到商调式上。前8小节的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最后的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2.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赤卫队》是我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歌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
描写了人民众在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天门等地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既有30年代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这部歌剧上演至今,经久不衰。其中不少唱段在众中广为流传。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便是一首最受人欢迎的歌曲。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前奏的曲调悠扬轻快,描绘了洪湖的水波荡漾,也象征了韩英的心潮起伏。
  歌曲的第一段是两人齐唱,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优美精致,流畅动听。第四句“晚上回来鱼满舱”以其美妙的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这个拖腔也出现在歌曲各段的末尾。歌曲的中段是二重唱,共四句。旋律由低音区开始,婉转起伏。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相互陪衬,最后又变为齐唱。这是韩英和秋菊发自内心的赞叹。 
  歌曲的第三段也是一段二重唱,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主旋律由高音部唱出,低音部延后两拍在下四度上模仿进入。然后两个声部时而交错,时而补充,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兴旺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歌曲的三个段落结尾都使用了同样的拖
腔,三个段落之间又用了相同的间奏,使歌曲既有对比,又显得完整统一。歌中衬词的使用,也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3.歌曲《渔光曲》
  这是1934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于影片参加莫斯科展出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驰名海外。
  歌曲和影片内容一样,描绘了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在质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凄楚的音乐中渗透了渔民的辛酸血泪。
  歌曲采用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即音乐的三个部分都不相同),但全曲都贯串了
这样的节奏型,加之引子和各段间的间奏又都取材于歌曲句首,因而前后非常统一。徐缓的速度,似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有摇晃感的节奏型,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形象。歌曲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彩,而是流露出浓重的压抑和忧愁。这正是歌曲魅力之所在。
  由筝演奏的《渔光曲》系采用歌曲的第一部分曲调,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低声部运用密
集的分解和弦来衬托主旋律;第二次则使用宽松的分解和弦为主旋律伴奏,分别表现了海上波涛翻滚和风平浪静的情景。

    作者介绍
  任 光(1900~1941) 作曲家。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后回国参加进步的音乐活动。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及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

  4.歌曲《采菱》
  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
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 ,给人以轻盈
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
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5.歌曲《柳树姑娘》
  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简易二部合唱歌曲。歌词简炼,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 乡万物一新,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歌曲为3/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