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
羊固晋成帝咸和间(326—334)任临海太守。《世说新语·雅量篇》:“过江初拜官,舆饰供馔,羊曼拜丹阳尹,客来早者,并得佳设,日晏渐罄,不复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羊固拜临海,竞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馔。时论以固之丰华,不如曼之真率。”《台州府志·职官表》(以下简称《府志》),以晋室南渡始于元帝,此作“过江初”云云,遂据而定羊固守临海为晋元帝时(317—323)。按《晋书·羊曼传》亦述及是事,是知曼之拜丹阳与固之拜临海为同时事,传谓羊曼“代阮孚为丹阳尹”。而同书《阮籍传》载阮孚拜丹阳尹在“成和初”,则曼拜丹阳尹当在咸和五年(330)前后,羊固拜临海太守亦必在成帝咸和年间(326—334)。《世说新语》称“过江初”意即东晋初,未必即指元帝时。
阮裕字思旷,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其任临海太守时间,《府志》称在成帝间(326—342)。今据《晋书》本传,阮裕于“咸和初除尚书郎,时事故之后,公私弛废,裕遂去职还家,居会稽剡县”。又云“即家拜临海太守,少时去职。司空郗鉴请为长史,召征秘书监,皆以疾辞”。郗鉴于成帝咸和四年(329)三月拜司空(见《晋书·成帝纪》),则裕任临海太守亦必咸和间事,且不得至咸和四年(329)以后。
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平晋)人。少袭父爵,甚有美名,颇为谢安赏识。《府志》谓其穆帝时任临海太守。据《晋书》本传载:“述出补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莅政清肃,终日无事。”又《宋书·符瑞志下》:“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二月癸丑,临海太守蓝田侯述言郡界木连理。”则王述永和五年(349)在临海太守任上。
郗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府志》作晋穆帝时任临海太守,无具体时间。按《晋书》本传云:“……时吴郡守缺,欲以愔为太守。愔自以资望小,不宜超莅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会弟昙卒,益无处世意,……。”愔弟昙
卒于穆帝升平五年(361)正月(见《晋书·穆帝记》),则是时愔在临海太守任上。
臧熹字义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其任临海太守时间,《府志》作安帝时。今据《宋书·臧质传》云:“高祖将征广固,……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按“征广固”一事,据《宋书·武帝纪》载是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孙季高海道袭广州”一事,则在义熙六年(410)。故臧熹任职临海当在义熙五至六年间。
王琇《府志》称其任临海太守“年份未详”。今据《宋书·谢灵运传》云:“(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据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所附《谢灵运生平事迹及作品系年》载,灵运伐木开径至临海一事在元嘉六年(429)九月。是则王琇元嘉六年(429)在临海郡太守任上。
陆子真《府志》称其任临海太守“年份未详”。《宋书·张茂度传》载:子真元嘉十年(433)为海陵太守,中书舍人海陵人秋当父丧还葬,求陆修治道路,子真不许,司徒义康闻而善之,“召为国子博士,司徒左司
掾,州治中,临海、东阳太守。”按元嘉历三十年,是则约当元嘉末年任。
王锡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宋书·王僧达传》载:“(僧达)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据此,知王锡罢临海郡与弟僧达以“母忧去职”同时,且亦以丧母守制之故。又据同传下文,僧达服阕起为宣城太守在元嘉二十八年(451)或稍前,如以宋之丧制一般为二十七月计,僧达之以“母忧去职”与王锡之“罢临海郡”,当在元嘉二十五年(448)左右。《府志》以为年份未详。
蔡兴宗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宋书》本传云:“世祖践阼,还先职,迁临海太守。”《府志》据此以为世祖孝建元年(454)任。然宋世祖于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四月即已即位,兴宗“还先职”为太子中庶子又未知历时多久,故以孝建元年(454)左右为宜。
朱夔明帝时任。《府志》谓“见《宋书》及《四明图经》”,然《宋书》未见其名。
沈文季字仲达,吴兴郡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齐书》本传云:“明帝立,起文季为宁朔将军。……休若被杀,虽用薨礼,僚佐多不敢至,文季独往省墓展哀,出为临海太守。”《府志》据此以为明帝时任。按“休若被杀”事,据《宋书·晋平刺王休若传》载,是在明帝泰始七年(471)。据此,则文季出为临海太守当在泰始七年(471)之后。又《南齐书》本传在“出为临海太守”后紧接云:“元徽(473—477)初,迁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知其在郡约两年。沈昭略沈文季侄。《南齐书·沈文季传》载:“永明(483—493)初,历太尉大司马从事中郎,骠骑司马,黄门郎。南郡王友、学华选,以昭略为友,寻兼左丞。元年,出为
临海太守,御史中丞。”《府志》据以为武帝永明元年(483)任,误甚。
第五编政治
119
按通常文法,昭略于永明初开始历任大司马从事中郎诸职,则其“元年”必永明后之“元年”。据《南齐书·王思远传》云:“思远出为……广州刺史,高宗(即齐明帝萧鸾)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备事如故。”同书《海陵王纪》,“高宗辅政”在延兴元年(494)十月。同月,高宗萧鸾即帝位,是为建武元年(494)十月。案此,昭略非武帝时任临海太守甚明,然延兴元年(494)已在临海太守任上。
蔡樽字景节,考城(今河南兰考)人,蔡兴宗子。《梁书》本传谓“梁台建,为侍中,迁临海太守”。同书《伏曼容传》又云:“梁台建,以曼容旧儒,召拜司马,出为临海太守。”“梁台建”在中兴元年(501)三月,《府志》据此将二人皆置于齐“和帝中兴元年(501)”。据《梁书·伏曼容传》,伏的最后职衔为临海太守,天监元年(502)即卒于任,则伏于中兴元年来任基本上不会有多大问题,故蔡不可能中兴元年(501)任,应是梁天监元年(502)伏卒后替其任。
张略吴郡人。《陈书·张种传》云:“(张种)父略,梁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传又云:“(张种)仕梁王为
王府法曹,迁外兵参军,以父忧去职,服阕,为中军宣城王府主簿。”《府志》编纂者大概见张种在齐末梁初已任梁王府法曹及外兵参军,即置其父张略任临海太守时间为“武帝天监年”。按《张种传》所称宣城王即哀太子大器,中大通四年(532)始封宣城郡王,大同四年(538)授中军大将军,是则张种父忧服阕不得早于大同四年(538),张略之卒也应在大同二年(536)左右。梁武帝年号计有天监(502—519),普通(520—527),大通(527—529),中大通(529—534),大同(535—546),而后还有中大同(546—547),太清(547—548),共计51年。因此,张略之任临海郡太守在梁武帝时可以确定,但未必即在天监年间。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有文名。《梁书》本传载:“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寻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在郡被讼,不调累年,大同初起为云麾豫章王长史,迁秘书监”。按昭明太子卒于中大通三年(531)四月,则筠之任临海太守亦即在此年或稍后,而离任当在大同元年(535)左右。《府志》仅作“中大通年任”。
张元秀唐道宣《高僧传二集》卷二十三《智璪传》载:“释智璨,俗姓张氏,清河人。晋室播迁,寓居临海。祖元秀,梁仓部侍郎,任临海内史。父文怀,陈中兵将军。”按临海郡唯陈时尝称内史,梁称太守。从《高僧传二集》行文看,元秀应在梁时任临海太守。《府志》失载。
钱道戢字子韬,吴兴人。《陈书》本传载:(道戢)天嘉元年(560),又领剡(今浙江嵊县)令,镇于县之南岩,寻为临海太守,镇岩如故。侯安都之讨留异也,道戢帅军出松阳以断其后。异平,以功拜……衡州
刺史,领始兴内史。”《府志》谓“文帝天嘉年”任。据同书《世祖纪》,讨平留异在天嘉三年(562)三月,是知道戢于天嘉元年(-560)由剡令升临海太守,天嘉三年(562)以平留异功复升为衡州刺史。
程文季新安海宁人。《陈书·程灵洗附程文季传》云:“陈宝应平,文季战功居多。还,转府
谘议参军,领中直兵,出为临海太守。寻乘金翅助父镇郢城。”《府志》但谓“文帝天嘉年”任。案,同书《世祖纪》,擒陈宝应在天嘉五年(564)十一月,则其任临海太守应在次年初。传中谓其“寻”助父镇郢城,是知其任期甚短。又据《世祖纪》载,其父程灵洗出镇郢城在天嘉六年(565)十二月,则文季亦当是时随父助镇郢城。
闾邱胤《府志》列贞观十六年(642)任台州刺史。疑不确。按《府志》系据《寒山子集序》著录,此序已证明为伪作,则此人似亦属误列。
李允王约太宗、高宗时任台州刺史。周绍良等编《唐代墓志汇编》中录《李谦墓志铭》载:李,赵郡赞皇人。“祖允王,皇台州剌史;父崇德,给事中。”据墓志,李谦生于高宗永徽四年(653),卒于睿宗景云二年(712),推比允王之任当在太宗、高宗时。又,允王之名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但仅载其为:“武安尉”,可据补。《府志》失载。
韦口口约高宗、武后时任台州刺史。《唐代墓志汇编·韦必复墓志》:“韦必复,字安和。高祖彭城公,曾祖台州刺史,祖巴陵县令,父不仕。开元廿七年五月廿一日终。”据志例,志主当为未冠而卒。卒年为开元二十七年(739),上推三代,约当高宗、则天时。韦氏之名不详。考两《唐书》,韦氏封彭城公者有二;一韦澄,生活在隋唐之交;一韦凑,生于显庆三年(658),卒于开元十年(722)。二人皆有世系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韦澄事迹还附见《旧唐书·韦云起传》,韦凑亦有传,世系皆不合。韦凑年代相距尤近,自可排除。又,唐代韦氏官台州刺史者甚多,开元之前即有韦庆、韦玄锡、韦思义、韦锐四人。(尚有韦嘉贞,前人疑为张嘉贞之误)。其世系皆不合。故此韦氏应为另一人。《府志》失载。
沈成福前志均误为沈福。唐垂拱四年(688)任台州刺史。《姓纂》云即沈成福。《唐代墓志汇编·沈知敏墓志铭》云:“父成福,通议大夫、台州刺史。”又《全唐文》卷200有沈成福撰《议移睦州治所疏略》,皆作“成福”,则以成福名为正,作“福”者似因缺文致误。据《沈知敏墓志》,知沈为吴兴箱康人。据《全唐文》,知其刺台前尚刺睦州。
康希铣《府志》作开元十一年(723)任台州刺史。颜真卿《文忠集》卷七有《康使君神道碑铭》,内云:“……迁台州。……开元初,入计至京,抗表请致仕,玄宗不许,仍留。三年请归乡(按:会稽),敕书褒美,……仍给传驿至本州。冬十月二十有二日,……薨于会稽觉胤里第,春秋七十一。”可见康开元三年(715)已死,不当十一年尚在任。又,从“开元初入计至京”,入计是任满考核,知其前已经过一任,若以三年计,则其初任在睿宗景云元年(710),前后在任六个年头。然其间《府志》又列有卓荫、张诜、
韦嘉贞、李英等四人,尚待详考。王正容开元十六年(728)在台州刺史任。见《佛祖统纪》卷七《左溪尊者玄朗传》。传云:左溪居台山,“开元十六年(728),州刺史王正容屡屈入城,冀亲法喜,师不欲往教,辞之以疾。”《府志》失载。
张愿约天宝二载(743)任临海太守,次年离任。《严州图经》卷一“题名”:“张愿,天宝三载(744)九月自台州刺史拜”。《府志》失载。又按《府志》,天宝元年(742)太守为贾长源,则愿当二年任,次年九月调严州。
韦南金天宝三载(744)任临海太守,天宝五载(746)离任。《严州图经》卷一“题名”:“韦南金,天宝五载(746)九月自台州刺史拜。”按:张愿天宝三载(744)离任,韦当继之。《府志》失载。张成绮天宝十三载(754)在临海郡太守任。《佛祖统纪》卷七《玄朗传·赞》称玄朗于天宝十三载(754)九月十九日圆寂,“州刺史张成绮状其行。”玄朗死于天台山,此“州刺史”亦当指台州刺史。然考天宝改元时,州级建制及官号皆恢复古称,台州称临海郡,刺史称太守。张氏任职正在天宝年间(742—755),不当称台州刺史,此盖作传者追记之词,亦将后作前之例也。《府志》失载。
袁仲宣天宝十四载(755)任。《延祜四明志》卷十八“释道下”载:“栖霞观,……隋大业元年(605)废,唐天宝十三载(754)台州刺史袁仲宣复置。”按《府志》天宝十四载(755)太守为袁光孚,
《两浙金石志》卷三谓仲宣即光孚字,郁贤皓《唐刺史考》“疑非是”,待考。
李仲宜至德二年(757)任临海太守。按,此见宋嘉定《赤城志》,《府志》误作仲宣。
史叙宝应元年(762)在台州刺史任上。《册府元龟》卷一二二载:“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贼帅李黾攻陷台州,刺史史叙脱身而逃,……”《府志》失载。“贼帅李黾”为“袁晁”之误。
李暄约代宗时任台州刺史。《唐代墓志汇编》大中095及残志017《孙公妻李氏墓志》(按,系复出)载:李氏,唐宗室大郑王之后。“烈祖暄,皇朝台州刺史,父叔康,前任杭州临安县令。”任年不明。按新旧《唐书》有四李暄,其行迹皆不合;《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大郑王房世系,则缺载李暄一系。考李氏之夫名孙范,其兄简,为宪宗元和初进士;祖宿,代宗时人(参《旧唐书》册15页5045及《新唐书》册10页2950、册18页5762),李暄时代当与相近,故定为代宗时任。又,《墓志》载李氏卒年仅作“大唐乙亥”,不记年号,故《汇编》一则存疑,将其列入“残志”,一则又以为系大中乙亥(855),将其编入“大中”。现据排比,实为贞元乙亥(795)。《府志》失载。
崔昭贞元间(785—804)任台州刺史。《旧唐书》卷一百十一《房琯传》载房琯之子孺复“又娶台州刺史崔昭女,……贞元十三年(797)九月卒,时年四十二”。按崔昭两《唐书》无传,从《房琯传》叙述情况来看,孺复休妻再娶崔氏约在三十岁(德宗贞元元年——785)前后,故崔之任台州刺史应约略相当。《府志》失载。
陈皆贞元十四年至十八年(798—802)任台州刺史。《唐代墓志汇编》贞元130《陈皆墓志铭》:“公姓陈
氏,颍川人也。讳皆,字士素。……贞元十四年(798)迁台州刺史。十八年(802)十二月十五日,薨于郡之适寝,享年七十三。”按,嘉定《赤城志》及民国《府志》皆作陈偕,“贞元九年(793)任”;作“偕”别无可据,任年亦误,均应正。
陆质贞元二十年、二十一年(804、805)在台州刺史任上。《唐文续拾》卷四引《日本邻交征记·印记》:“大唐贞元廿一年(805)二月廿日朝议大夫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陆淳给。”又卷五吴?《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诗序》:“以贞元二十年(804)九月二十六日臻于临海郡,谒太守陆公。”按据《旧唐书》本传,陆质“本名淳,避宪宗名改之”。《府志》误为元和十五年(802)任。
李逢元和十二年(817)在台州刺史任。《册府元龟》卷七○○:“李逢为台州刺史,元和十二年(817)坐贬廉州司户参军。”《府志》作元和二年(807),误。
崔韶元和十一年(816)任台州刺史。《唐会要·谥法》:“肃,……台州刺史崔韶。”《全唐文》卷五四六崔韶小传云“宪宗朝官户部员外郎。与韦贯之善,贯之罢相,坐贬台州刺史”。按韦贯之罢相在元和十一年(816),则崔亦是年任。《府志》失载。
姚鸽咸通十三年(872)任台州刺史。((全唐文》卷九三三杜光庭《历代崇道记》:“咸通十三年(872)三月,台州刺史姚鸽奏。”又《全唐诗》卷八七五《谶记·天台观石简记》注:“咸通十三年(872),台州刺史姚鸽于天台山天台观讲堂后创老君殿。”《府志》置咸通十一年(870),误。又,咸通十二年(871)为谭洙,
则姚当以十三年(872)任。
李庭芝约宋仁宗时知台州。《佛祖统纪》卷十三《处咸传》云:处咸初住赤城崇善寺,“姑苏李庭芝将守台,梦神人日:…公典天台,五祖台下有龙头九九和上,宜就见之。‟到郡谘询,……即往谒见。”按处咸生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卒于元祐元年(1086),七岁入国清,其主崇善寺尚属“初住”,当在仁宗时,李庭芝亦应其时任。《府志》失载。
吕和卿元祜初权知台州军。见《宋史翼》卷40《吕和卿传》。按传云:和卿,晋江人,神宗时官金部员外郎,曾建言吕惠卿行手实法,神宗死,废新法,为苏辙所劾,出知台州,次年再责降袁州通判,卒。则其出知台州应在元祜元年(1086)。《府志》据苏轼《吕和卿知台州敕》列其名于宣和后年分末详者中,应正。
李希辅神宗熙宁前曾知台州。薛氏《通鉴》卷三十二载:熙宁三年(1070)三月癸未,知金州张仲宣坐枉法赃法官,援知台州李希辅例,杖脊黥配海岛。李希辅知台州并犯赃黥配事,《府志》失载。
洪羽哲宗元符(1098~1100)前后知台州。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据《豫章集》等撰洪羽小传,云羽字鸿父,南昌人,黄庭坚甥,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知台州军。《府志》失载。
唐翊宣和(1119一1125)初知台州。宝庆《会稽续志》卷七载:唐翊,字浙师,山阴人。元祐六年(1091)以经术中第,宣和初知台州。《府志》失载。
沈与求建炎四年(1130)命知台州而未任。《宋史》卷三七二《沈与求传》:沈字必先,德清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以直龙图阁知台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六载:建炎四年(1130)八月辛巳(十一日),侍御史沈与求以言宰相范宗尹年少不更世事,除直龙图阁知台州。同书卷四六:绍兴元年(1131)七月癸丑(十九日),“直显谟阁知台州晁公为罢,直龙图阁新知台州沈与求令疾速至任。”过一日,范宗尹罢,二十一日,“遂诏直龙图阁新知台州沈与求赴行在”。据此,沈受命知台州虽在建炎四年(1130)八月,但一直未至任,至绍兴元年(1131)七月十九日始命疾速赴任接替晁公为,但廿一日即召还,首尾仅三天,尚来不及启程,故知其始终未任。《府志》列沈于建炎之后的“未详年份”者中,误。
三年又三月
虞沆绍兴二年(1132)闰四月知台州,“沆”或为“?”之误。?字季行,会稽人,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曾为临海南乡佛窟寺《台州佛窟山转轮藏记》碑篆额(未出职名),黄瑞《台州金石录》卷五此记跋语疑即其人,并云其原因当属旧志刻误。《府志·考异》亦然其说,《表》则为示慎重不改。但仍应说明。
许亢宗绍兴五年(1135)七月十一日知台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绍兴五年(1135)七月下云:“壬午,左朝请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许亢宗直宝文阁、知台州。亢宗靖康(1126)中为右史,坐斥去,及是召对而命之。”按是月朔在壬申,壬午为十一日。《府志》失载。
柯裴绍兴五年(1135)知台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绍兴五年(1135)八月丙辰下云:“左承议郎新知台州郭东罢。东守徽州,盗未至而遁,及是拭而用之。中书舍人胡寅奏:…东苟贱无耻,台虽小郡,然陈橐以循吏受赏,以柯裴继之,已是不称,重以郭东,所谓一暴而十寒也,诏书铨量澄汰,如东者其当之。‟命遂寝。”据此可知郭东未任而“命寝”,陈橐、柯裴则已前知台州。按《府志》但载陈橐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四日以左承事郎知,五年(1135)四月二十日丁母忧”离去。柯失载。
李光绍兴六年(1136)六月十二日命知台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绍兴六年(1136)六月戊申下云:“礼部尚书李光引疾求去,罢为端明殿学士,知台州。”按是月朔在丁酉,则戊申为十二日。《府志》谓“年份未详”。
吕本中绍兴七年(1137)命知台州而未任。宋李幼武《四朝名臣言行录》别集卷七:吕本中,初名大中,字居仁,寿州人。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次年四月以直龙图阁知台州,寻改崇道观,冬除常州。按:绍兴间党派之风甚烈,官员方任即改、方免即任常见不断,吕氏既命知台州,“寻”改崇道观,亦即党争之表现,并说明改命时间甚短,不可能至任。《赤城志》及《府志》均明载绍兴六年(1136)四月十六日至八年(1138)五月十二日皆为孙逸任,亦可证。
邹柄绍兴八年(1138)三月十六日命知台州,五月卒,未任。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八。按《府志》列邹于宣和后之“年份不详”者中,盖仅据《明一统志》及《浙江通志》,未见《要录》。《要录》
亦未言其未任,然任命至卒未及二月,则此任命不过为邹氏将死之安慰。《赤城志》记孙逸任至绍兴八年(1138)五月十二日,接任者黄子游亦于同日任事,亦可见邹之未任也。
吴锡绍兴九年(1139)知台州,可疑。《府志》卷八七《金石略》,著录《绍兴九年刺史吴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