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和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________的人已从________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的举行。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军乐声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________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36名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________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________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行注目礼。
    庄严、肃穆、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________,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选择合适的词填到文中横线上。 
英姿勃发    冉冉上升    心潮澎湃  万头攒动    四面八方    成千上万
2)从文中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    迫切——________
注视——________     威严——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人头攒动:________
心潮澎湃:________
4)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________、升旗盛况、________、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5)写出最能表现人们激动心情的句子________   
【答案】 静静听 冉冉1)成千上万|四面八方|英姿勃发|万头攒动|冉冉上升|心潮澎湃
2)瞬间;急切;凝视;威武
3)许多人拥挤着移动。;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
4)人们等待;众人行礼
5)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到答案。
故答案为:(1)成千上万、四面八方、英姿勃发、万头攒动、冉冉上升、心潮澎湃
2)瞬间、急切、凝视、威武
3)许多人拥挤着移动;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
4)人们等待、众人行礼
5)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________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________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到答案。
4)考查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阅读训练。 
    我真爱这一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好的故事是指________   
2)你对选文第一段是怎样理解的?   
3)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怎样理解?   
【答案】 1)人的一生是美好的。
2)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
3)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就总
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人的一生是美好的。
2)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
3)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课内阅读。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③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按原文填空。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答案】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A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
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