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张信哲巴赫《平均律》BWV871分析
这首作品由前奏曲与赋格构成,前奏曲与赋格都为c小调,前奏曲部分旋律明朗欢快,赋格主题优美而略带灰暗调,富有哲理。
前奏曲,四分之四拍,二声部,在写作上广泛地运用了主题多次模进、重复的手法,颇有几分二部创意曲的意味。它的特点是节奏轻快,听起来仿佛一首即兴演奏的曲目。前奏曲部分被分为两段,第一段又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c小调(第1-9小节第2拍),第一部分的开头先是两手的织体互换,轻快的八分音符仿佛舞者的脚步,而互相交换的织体又像两位舞者分别自跳一段,然后又一同演绎接下来的舞步。乐曲之后的部分也多次出现这种双手互换织体而后共同进行的情况。在第3小节出现的中音区二度上行、每次的琶音上行与二度下行的织体,并伴以每两拍为一组的模进,增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仿佛文章中的排比句,最后以第5小节为排比句的完结。至第9小节时由第二拍的终止式进行到平行大调降E调,随即进入第一段的第二部分(第9小节第3拍-第12小节)。值得注意的是,双手织体交换的情况再度出现,仿佛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这一部分较之前的部分稍显短小,左右手刚交替完就进入了终止式,好像一个短小的再现部。
放弃自由喜欢两个人第二段从平行大调开始,这一段也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降E调从弱拍进入(第13-24小节),与开
头一样左右手交替呈示,与之前不同的是,交换后的右手稍微添加了一些装饰、与之前的一板一眼的脚步相比更丰富了些。第
17-18小节旋律的线条有一个起伏的对比,左手的低音也隐藏了一组半音下行。而在之后的两小节里每两拍就有一次起伏对比,左手也隐藏了两组二度下行音阶。随着第22小节的终止式的出现,乐曲进入了第二段的第二部分(第23-27小节)。第二部分第23小节虽然以f小调开头,但调性并没有得到确立,而是通过下行模进很快回到了c小调。在第26小节处突然加入了一个声部,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下一个小节就消失了,直至结尾时声部慢慢增多,最后以四个声部结束了全曲。
这首平均律钢琴曲的赋格部分是四分之四拍,四声部,c小调。这首赋格曲颇有些奏鸣曲的意味,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生动而又富于对比性。
优美如歌的主题(c小调)在Alto(以下简称A)声部缓缓流出,答题(第2小节)在Soprano(以下简称S)声部在属调上明亮地进入,此时的A声部奏出了一条级进下行的对题。紧接着主题又在Tenor(以下简称T)声部以主调深沉地吟唱出来(第4小节),此时对题又在S声部娓娓道来。第5小节的左手与第6小节的右手仿佛两个互为倒影的模拟音型,第5小节的左手在迅速爬升后紧接着第6小节的右手又在高音区做模进盘旋下行,好像两个朋友隔山而望。而第7小节此时Baritone(以下简称B)声部以属调低沉地倾诉,在高音区的萦绕下宣告了呈示部的结束。在连接部的开头(第8小节)主题做了徐嘉雯回应临时加价>泰国明星出家
一个简单的变形在S声部以主调出现,显得更加生动。而A声部似乎在与S声部的主题变形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总是在主题的空当处调皮地出现(第8-9小节和第11-12小节)。而在A声部以属调(第10小节)出现后又与S声部插空进行,仿佛玩耍中间的小憩。在B声部以下属调(第11小节第3拍)在f小调上出现的主题很具有沉思性。乐曲在第13小节进入第一段的终止式,乐曲结束在属调上。从乐曲的段落分化上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赋格曲的曲式类似古二部曲式,但是它不是严格的古二部曲式,因为这首乐曲的结尾处有一个短暂的再现部,而传统意义上的古二部曲式是没有再现部的。
赋格曲的第二段与第一段的中规中矩截然不同,第二段在主题的陈述上产生了诸多的变化,而且其出现、模仿的次数也变得更多。第二段的开头回归到了主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第14小节)主题的原型(区别于第8小节)在S声部以主调出现,仿佛有些新意但又觉得亲切,同时,T声部的扩张后的主调主题伴随着S声部主题一同出现,紧接着B声部的主题倒影表明了沉思者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地发展。紧接着主题连续五次密接合应地出现(第16小节A声部属调-第16小节S声部同主音大调-第17小节T声部下属调-第17小节S声部平行大调-第18小节A声部平行大调),其中不乏属调、下属、同主音大调、平行大调呈示。主题频繁的出现仿佛将乐曲在黄金分割点处推向高潮,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如此频繁地呈示主题,是否会让人误以为作曲家跳过了展开部而直接进入了再现部呢?令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作曲家为了表示主调主题的地位以及总结主题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形式,在B声部上连续将主题重复三次,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扩大(第19-21小节)、倒影(第21-22小节)、原型(第22-23小节),仿
韩庚电视剧
佛此时的沉思者终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通过自身和他人来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主题的扩大就是将自我放大,进行深度的剖析,去寻自身的价值;倒影就是一个人是否影响到了他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人是否改变了自己,或是一个人是否给了他身边的人一种需要感,抑或是身边的人是否有人跟你拥有相同的影子;随后主题出现了,最终沉思者顿悟了,千万次的探寻,几十年如一日的思索,他的每一次出现都向人生的谜底迈进了一步。紧接着再现部出现(第23小节)了,还处在震惊中的S声部滞留在主持续音上,仿佛呆立在那里久久不能回神。直到再现部中该轮到他出场时他才像其他人一样,与各声部倒影密接合应为一体(第26小节),乐曲像百川如大海一般流向了终止。
苏有朋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不愧为钢琴界的“新旧约全书”,每一首都饱含哲理的同时又隐藏着无尽的密码,每一次分析都会有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发现,笔者此次只做了比较浅层次的探索,而更深层的秘密需要今后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或许才会被发掘,而他们却不知隐藏在何处笑看着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