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摘要] 《刘三》山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歌传统的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 ,为世人开创了一个有声、有、有形、可听、可视、可吟的诗性审美境界。
  [关键词] 《刘三》 山歌 诗性 审美
 
龙鳞歌词
  1960年,歌舞剧《刘三》大演于广西,震撼1200多万观众,接着四进中南海演出,全国巡演500多场,红遍中国,拍成电影之后又疾速风靡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等地,掀起海外持续20多年的“刘三热”,成为今古奇观的国际文艺品牌。《刘三》魅力巨大而恒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独具的山歌艺术审美。
  一、“赋”直无弯,刚劲深刻
  “赋”是我国传统的民歌表现手法之一,对于刻画形象、揭示本质、表现主旨具有特殊的艺术功
效。“赋”就是白描,直说无弯,且铺开来说。《刘三》山歌用赋极其频繁,如当面驳斥财主的“众人地,众人天,众人河川众人山,众人茶山众人管,与你莫家不相干”,就非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赋的用法往往是先白描后铺开,如揭露秀才的“不懂唱歌你莫来,看你也是一蠢才;山歌从来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运来”,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将“不懂唱歌”、“是蠢才”的主旨进行展开铺叙,深化论证,说得既直白又刚劲;赋的力量不仅在于直说,更在于铺开,如“州官出门打大锣,和尚出门念弥陀;皇帝早朝要唱礼,种田辛苦要唱歌”,“州官”、“和尚”、“皇帝”的连串重磅铺陈,直说了“要唱歌”的理所当然,表述得十分强劲而深刻,无可辩驳,显现“白描见心,直言见情,铺开来说见灵魂”之功效。其实赋不仅仅直,直中亦有曲,如“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谁不幸先死了,也要在奈何桥上等待另一个,然后一同走进阎王殿,把相伴百年的忠贞之情表述得异常隐寓而深切,潜在着十足的表现力。
  二、“比”、“兴”联姻,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比”即比喻,是利用人们日常所见惯了的具体事物作比喻,把想说的复杂事物、艰深情理明白、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想妹一天又一天,想妹一年又一年;铜打肝肠都想断,铁打眼睛也
望穿”,用具体、通俗的比喻把深切思恋的情态表现得鲜明又生动。“兴”即起兴,是先借用人们熟悉的草木地理人事等等现象来激发联想,隐寓或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起到以景触情、烘托氛围、铺垫引路的作用。《刘三》山歌通常比、兴联用,传统称“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山歌的形象性思想性倍增,如“刀砍杉树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刀砍人头落下地,滚上几滚唱几声”,此首前两句既作兴起又作比起,以“杉树”、“芭蕉”双兴双比,渲染一种宁死不屈的氛围,为后面的主旨句出场作逻辑铺垫,把一个杀了头也要唱歌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推现出来,形神兼备,情感强烈;又如绣绣球时的心理独白:“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鸟儿倒知鱼在水,鱼儿不知鸟在林”,第一句是起兴,第三、四句是比喻,把三知道阿牛爱自己,而阿牛却不知三也爱他的缠绵情思形象地道明了出来,表述奇妙,耐人寻味。还有的歌,全用比兴来表达难言之隐,如对歌场上,秀才示威:“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我若不是画眉鸟,怎敢飞到这里来”,三回敬:“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箭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双方针锋相对,互示杀机,却全用比兴替代,隐山藏水,显声而不露;又如阿牛向三探情示爱:“新买水缸栽莲藕,莲藕开花朵朵鲜;金丝蚂蚁缸边转,隔水难得拢花边”,三向阿牛暗示鼓励:“对河有只鹭鸶鸟,眼睛明亮翅膀尖;有心飞过连天水,莫怕山高水连天”,一对一答,委婉含蓄,没有提及半个“爱”字,而爱意自明。
  《刘三》山歌更多的是赋、比、兴三法并用,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如“上山有棍打得蛇,下水有网捉得鳖;有理敢把皇帝骂,管你老爷不老爷”;“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狮子管麒麟;皇帝管得大官动,哪个敢管唱歌人”。此类山歌,占尽中国民歌传统艺术之鳌头,兴用于引题,比用于揭题,赋用于点题,极尽“兴隐、比显、赋直”之功力,形象越加生动,寓意越加深远,思想越加深刻,对揭示事物本质、表现歌词主旨尤显功效奇特。
  三、夸张浪漫,情感强烈,揭示深刻
  诗歌重在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强烈情感,而这些有时非用夸张修饰手法不足以表达,《刘三》山歌的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极为出,如“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这里把“多”的抽象概念描绘得既具体又形象,抒发了一种凛然豪气;又如“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这里就把“毒”的程度阐释得既确切又深刻,表现出一种沉沉的愤气;再如“入山莫怕虎狼多,下海莫怕蛟龙恶,剥下龙鳞当瓦盖,砍下虎头垫柱脚”,大无畏的气概惊天动地。这些山歌,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抓住实质进行夸张,将细微扩展,把无形变有形,将事物的情状更鲜明地突现出来,构成明晰深刻的艺术境界,抒发强烈感情,揭示深刻本质。
  四、重叠、对仗联用,形象层出,情感叠增
  “重叠”指同一首诗歌中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词或句,通过这种反复,塑造生动形象,表达深刻情感。《刘三》山歌的重叠手法运用频繁且不失传统艺术功力,如“画眉困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八角笼门重重锁,眼望青山难出笼”,此首每句重复一次“八角笼”,每重词一次就更新一种形象,加深一层愤慨之情,二、三句是复句,将“锁重重”换为“重重锁”,不仅是音韵的调整,更是情感的强调,强调了“眼望青山”却“难出笼”之浓浓归情。重叠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内容的推进、形象的更新、情感的升华,如“多谢了,多谢你这好心人;谢你拦路刀一把,谢你捆人绳一条”,“谢”字的四次重复,“你”字的三次出现,“一”字的两次复用,层层剥开“好心人”的虚伪面目,层层加强愤怒控诉之情;再如“不欠租米不欠债,无亲无故无往来,我家不是财神庙,财主哪会进香来”,否定词六次重现,每一次“不”、“无”的重复,都是形象的转换,都把讽刺和愤慨的情感进行叠加,堆成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重峦叠峰,形成一连串心灵的怒吼,形象深刻,情感强烈,震撼人心,在深化主旨的同时,还使韵律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显现重叠手法的特殊艺术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