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学反思】大班歌唱教案《山谷回声真好听》附反思
    设计思路:
    《山谷回声真好听》是小学二年级下的音乐教材。因为是回声,所以歌词中反复的部分较多,部分旋律对
    大班
    孩子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在活动中以“回声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在一遍遍倾听、感受、游戏中轻松学唱歌曲。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体验与同伴合作对唱的快乐。
    2.会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整体表现歌曲中的“原声”和“声源”。
    活动准备:
    1.孩子尚无声源的经验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必须和你们玩玩“声源”的游戏。你们晓得哪些有关声源的事情?
苦笑歌词    ●师幼回声游戏。
    二、认知歌词和旋律
    师:有一小朋友在玩回声游戏呢!听一听,他们在哪里玩呢?
    1、合唱第一遍
    ●提问:小朋友们在哪里玩回声游戏?(出示图谱)
    2、钢琴伴奏第二遍
    ●提问:小朋友在向谁问好?(出示图谱)
    ●师幼声源的游戏。
    3、音乐伴奏第三遍
    ●回答:山谷里除了其他声源,你们听到出了吗?(根据孩子提问出具图谱)
    ●这个回声出现了几次?这两个回声一样吗?会有什么变化?
    ●师幼声源的游戏。
    4、音乐伴奏第四遍
    ●回答:最后一句“暗自我们哈哈哈哈苦笑”和前面的原声一样吗?存有什么不一样?
    ●师幼练习。
    三、学唱歌曲
    ●师:山谷里有这么多回声呀!我们一起来玩回声的游戏。(完整出现图谱)
    ●角扮演
    活动反思:
    这么多年,自己也分担了不少的公开课,从未像是本次家访活动中那样“苦恼”。苦恼是对教材的处置,苦恼是发展部分游戏化后的设计。在林副组长手把手的指导下光试教就试教了好几遍。原本以为目标的定位较妥当,环节精心安排较简洁,然而效力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老师上的“汗流缠腰”,孩子却“无动于衷”。问题出来哪里了?在倾听名师、各位研究员评测时,其实大脑里还是“一团糟”。直至自己静下心来比对叶老师的教学活动,转过头再回去思考自己的活动,才恍然大悟,终于寻至了音乐活动中自学障碍。
    一、教材的分析须“到位”
    姚老师评测活动中说道至了歌唱活动的“核心问题”,这也就是我在效力中最小的问题。在分析教材时,我把重点放到“能够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整体表现歌曲中的原声和声源”。也想起了原声和声源对照用音频的效果可以比老师的范唱不好。但是因为在处置平调过程中碰到了技术上的问题,最终还是退出了音频的采用。而老师在示范点歌唱时无形中特别强调了“原声
”的“弱”,从而疏离“声源”,不仅仅毁坏了原先音乐的“迷人”,更遏制孩子们的大胆整体表现,效果可想而知。我不禁想到了谈亦文老师在音乐活动常用自学障碍一文提及的“教师的自身情绪、歌曲示范点都和音乐本身所建议的情绪不协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
    幼儿
    的情绪体验达至同一频率时,师幼间才可以产生重新认识、思维、情感上的新鲜感。”
    二、发展的练习需“激趣”
    我们都晓得,活动中老师必须不断唤起孩子的学唱兴趣,每个环节加点味精,层层环环相扣的设计就可以使孩子自学热情一直维持,这也就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自己可以不自觉的“胡里花哨”,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在“山谷声源”活动设计时,之前也想要设计一个场景,但是马上就驳回了。想当然地真的,孩子不停的移位,跑来跑去只可以使孩子“发神经”。但看看了叶老师最后“山谷情景”的设计后,没想到效果可以这么不好,真是“想要万次不如尝试一次”。想当然---错误的动力定型。
    三、细节的处理需“合理”
    在活动设计中,自己就是搞了很多预设。比如说回答山谷里除了其他声源,当孩子提问“暗自我们哈哈哈哈苦笑”时,随机化解最后一句,使孩子在苏罗维中回去辨认出前后两句节奏的相同,在看看图谱练中学演唱最后一句,从而化解难点。在效力中,孩子的确也辨认出此声源的部分,但我没按照预设前进。因为自指出孩子可能将对“山谷声源真动听”声源分组练更感兴趣。其实当回到回去再化解最后一句歌词时,把其错位上开了,从而影响了此环节的流畅性,同时制约了孩子的思维。
    本次活动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从最初的文本设计到最终的活动呈现,自己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图谱的使用)。特别是执教后的反思,使我对一个普通的歌唱活动如何去设计积累更多的经验,相信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会不断成长。这里再次衷心感谢林静老师在百忙之中毫无保留对我的多次指导,谢谢林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