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与真理作文
【篇一:对待“错误”作文 分析】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抄袭。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引文材料是三句名言,因此对引文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也就决定能否顺利完成这次的写作。三则材料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审题基本没有难度,它们都有一个关键词“错误”。所以,立意要围绕“错误”来写。本次作文的立意应为:在追求真理、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害怕犯错误,错误有其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要深挖这种价值和意义;
从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由于人性的弱点、性情的不成熟、知识储备不足而造成的错误这个角度,来立意也可。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立意方向正确,但是把握上不够准确严谨,缺乏适度。材料中的“错误”应该是在我们在探索事物真理或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得不犯下的、无意为之的,这些错误也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而有的学生把“错误”理解成了明明知道是个错误却还是主动要去犯错的。这种对于“错误”的定位就不够准确了,比如有学生写记叙文:小时候偷发卡被抓后,通过老师的教诲认识到错误;妈妈事先告诉我仙人球不能浇太多水,但我不听,最后仙人球因为浇水太多而死,我终于认识到错误了。而有的学生写出来的“错误”本身就不是个错误。比如记叙文,一个学生上课和老师顶撞,学生不上学了,但在画画上做出了一番成就,学生要感谢老师的这次犯错。又如,一次数学考试失败,认为考砸了是个错误,所以向父母认错。议论文中,有同学举例论证时把错误理解为“孙杨的耍大牌、谈恋爱和与教练闹矛盾”“丘吉尔吸烟酗酒打架斗殴”“高晓松的放纵酒驾”,这些显然都是自己有意为之的,在表述的时候一定要严谨准确,如果是由于自己的某些性格弱点,自己本身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错误性时,有些
老师认为还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有意主动为之,则一定是不恰当的。还有一种不恰当,是缺乏适度。表现为无限度的夸大了错误的价值和意义,将“错误万能化、神魔化”,进而得出类似“没有错误就不能成功,我们要勇于犯错误”的不合乎逻辑的结论和观点。这,也是不对的。
2.论证切入角度偏。给出的材料肯定了“犯错误”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所以,本次作文最好从“为什么”的角度立分论点进行论证。这次有些同学从“怎么办”
来写,比如如何面对自己的犯下的错误,但是这样写难度较大,容易偷换感念,偏题,立意也较浅,不易写深刻。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切入论证,实际上就是正面肯定“错误”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错误”客观上来说是在所难免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不能为了逃避“错误”而畏葸不前。其次,“错误”在主观上的确还有其价值,表现有三:①“错误”可能是一次次新的尝试,是一种潜在的创新,使人最终到正确的途径。②“错误”是人生难得的财富,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提升了能力,丰富了阅历。③“错误”也可能是一种意外的美丽,比如说“青霉素的研制”“可口可乐的出现”“基因突变”“汽车轮胎橡胶的诞生”“干洗技术的发明”“还原文物方法的出现”“洗涤剂的问世”等等。
3.“错误”的例证不够典型。由于对“错误”观念的界定不明晰,“错误”意义的思考不深入,很多同学在举例论证时,所举实例不够典型,甚至完全不熨帖。例如:林丹在雅典奥运会上首轮遭淘汰,这是个错误,正是他认识到错误才成就了“超级丹”。怎么林丹被淘汰失败了就是个错误呢?还有的同学举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例子,其实仔细分析从医这并不是鲁迅犯下的一个错误,只是在特殊年代,非常环境中他人生价值的两种不同选择,同样的道理,陶渊明的弃官归隐也不是他之前犯下的一个错误,也是他不同与常人的另一种追求。
4.“错误”不具体,贴标签情况突出。有些同学的论述中,只见错误一词出现,而不知道何为“错误”,那更不知这个“错误”会潜在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了;甚至有些同学直接把“错误”当成“失败”来写,还是不妥当的。比如有学生这样论述:马云为了创建国际商务网络平台,在错误中摸爬滚打,终于鼻青脸肿地创建了阿里巴巴;俞敏洪为了追求理想,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最终创立“新东方”实现了理想。“错误”泛泛而谈,不知所指,类似现象还比较明显。
【篇二:作文答案审题】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了。” ——【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 ——【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德国】普朗克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体裁不限;6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以上三则材料都有一个关键词“错误”,可见,立意要围绕错误来写。但是也不能写刻意的犯错误,要注意辩证地看待错误。可以这样立意:有一种错误叫收获;犯错又何妨;直面错误,寻求真理。
这是一道典型的给材料作文题,从三则材料来看,涉及的中心词是“错误”,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错误”的理解。要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作文,就要正确解读每则材料的内涵,弄清材料传递的信息,然后根据其内涵,选择切入角度,确定写作中心。
第一则材料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阐释了“错误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拒绝错误就是拒绝真理”“没有对错误的修正,就不会有真理的发现”“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
由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朗根尼西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错误,去改正错误,犯错误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要畏惧犯错误。
第三则材料是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的是“在追求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也就是说,在追求中犯了错误,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担心害怕,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
综合来看,第一句话点明了“错误和真理”的关系,第二句话点明了不要害怕犯错误,第三句话点明了犯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用平常心态去看待,根据三句话的内涵,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立论:
角度一:拒绝错误,就是拒绝真理。
角度二:学会在错误中寻真理的身影。
角度三: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角度四:要用平常心态看待错误。
角度五:在人生的历程中,难免犯错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角度六:要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接近真理。
只要围绕如何“对待错误”,紧扣三则材料中一则材料的含义立意,都是切合题意的,关键在于所确立的论点要来自于题目中所出示的材料,不能出现如下的一些伪命题:
犯错误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不犯错误就不会发现真理;成功不可能不犯错误;有追求,就必定犯错误??以这些论点为中心,都偏离了材料的内在含义,所以要注意审清题目,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提出一个正确的论点,作为全文写作的中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横读,指的是根据作文材料中的不同人物的观点进行审读。
纵读,则是按材料涉及的时间顺序进行思考的读法。
先说横读。
1、老师的感慨:“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我们读出什么呢?
表面上是老师为“家书”这种形式难再遇而伤感,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渐渐消隐的忧叹。 2学生甲的观点与理由:“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读出什么呢?强调传统家书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是对教师慨叹的拨正。
与教师的主张一致。
3、学生乙的观点与理由:“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我们读出什么呢?应该与时俱进,放弃旧的书写手段,而采用更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对教师慨叹的认同与论证。
与教师的态度与主张相反。
4、 学生丙的观点与理由:“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我们读出什么呢?家书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形式变了。(表层义)
只要真诚地表达,何必拘泥于形式(深层义)
这位学生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家书”“书信”难再遇的问题,在他看来,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家书”。
5、学生丁观点与理由:“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我们读出什么呢?
不仅“家书”的形式变了,而且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的形式都变了。
以上的横读,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五个人围绕家书随时代而改变所作的不同角度的感受、思考与认识。
我们要知道,“家书”实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扣住这一核心,我们可以得出与师生五人相应该的作文立意:
1、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
2、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之“源”。
3、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
4、传统文化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读完材料我们会发现,其间有一条纵轴,这就是由古到今,包含了一种发展观。
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见,“变”是不可抗拒的。关键是“变”什么,如何“变”。这就需要辩证法。就材料涉及的传统文化而言,我们可以确定如下核心立意:
传统文化形式可变,但美的本质不能变
拓展开来说:生活形式在变但生活的本质不应变
爱曾经是我犯下的错 如“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电子书与纸书”之间的进与退等
从古今发展观角度来说:形式再变,美的本质不应变,科技含量高的形式与美的内容并不矛盾 经过横读与竖读,我们可从中思考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旧手段与新科技、内容与形式、科技与人文等关系,讨论“传统的东西要不要”“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变与不变”“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系列问题,从而超越“谈科技的利与弊”这样的粗浅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