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韩国电影《双面君王》所折射的东学思想
作者:***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
        摘 要:2012年韩国票房亚军《双面君王》是一部具有韩国文化底蕴,能够较好的反映朝鲜民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优秀电影作品。影片通过对特定历史截面的选取,融入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韩国传统哲学思想“东学”进行了艺术化的阐释,以探寻朝鲜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道路。
        关键词:双面君王;东学思想;民族生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35-02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无意或有意识的流露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民族心理。无论是从其自身的创作规律来看,抑或是从它的外部需求来看,电影应该具有彰显具有灵魂价值的思想,传递出更多的文化传统的精髓。影片《双面君王》通过对特定历史截面的选取,融入现
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韩国传统哲学思想“东学”进行了艺术化的阐释,以探寻朝鲜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道路。
        一、东学思想的产生
        东学是19世纪60年代,由崔济愚创立的朝鲜固有宗教哲学思想。崔济愚目睹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抱着“救世救民”的愿望,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综合韩国固有的思想如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外来思想创立了东学。他的弟子崔时亨和孙秉熙作为信仰接受下来,传承于世。此后,李敦化又将东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加以深化和发展。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东学思想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思想,在播种民族之魂,提倡民族的主体意识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在这个意义上讲,东学成为了朝鲜民族的精神支柱,主导了韩国的近代民族历史。
        二、“人乃天”的思想
        东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人乃天”的思想。崔济愚认为,“天神”(上帝)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神存在于人的心中;人同宇宙万物一样具有“至气”,支配世界万物的是“至气”,而不是
“神”(上帝)。至气:“虚灵苍苍、无事不涉,无事不命,然而如形而难状,如闻而难见,是亦浑元之一气也”{2}。从哲学意义上讲“人乃天”提高人的地位,对人和生命给予了尊重与肯定。影片用艺术化的表述方式给观众传递出河善尊重人性的价值观念。影片在刻画宫女思月的形象以及表现她与河善的关系上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当河善得知年仅15岁的思月因为家境贫寒而被迫卖到宫里做宫女时,他对思月在精神和日常生活方面都给予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关怀。思月因为不忍下毒杀害河善而吞下剧毒而死,河善发誓一定出凶手为其报仇。影片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试图消除各个阶级之间对立的观念,传达出尊重生命、人人平等和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想诉求。
        东学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主张是“侍天主”的观念。侍天主的观念来源于崔济愚教授修炼悟道的二十一字口诀,侍天主三个字代表了这种思想的精髓。古代朝鲜人民把天主看作是与人间社会不同的、至高无上的神,他们认为宇宙中的各种法则与生存现状都是神赐予的。与这种把神与人的关系绝对割裂开来的观念不同,崔济愚的“侍天主”的思想把神与人联系起来。他认为人和神是一种同呼吸、同命运而不是一种支配的关系。崔济愚认为人是非常高贵的存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神灵的存在,我们侍奉天主于自身,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乃天”{3}。影片中,都侍卫认出河善是假的王上而被训斥后,河善并没有以弑君之罪处决都侍
卫而是对都侍卫讲:“你的命很贵重,只能为我而把剑”。都侍卫这个人角在影片中指涉的是普通的人世间的大众即侍天主思想中的人。而河善的假王上的身份在此语境下是“神”的象征。侍卫的的职责是保护王而不惜牺牲性命,就像人侍奉神一样虔诚。创作者让给神的象征“王”主动地寻求与人的镜像“都侍卫”之间的关系确认,即神与人是共存共生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有趣的是,从电影的人物与情节设置来看,河善并不是现实中真正的王,而是他的替身。都承旨说“把人民服侍得像天上的王,那么你就是真正的王”。所以影片中“王”的概念不仅是指朝鲜的王,而是每一位心中有神灵的普通大众。真假王的身份互换已经巧妙地暗示观众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共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也是“神”。
        三、“天人合一”对民族主体性的建构
        根据中国社科院学者的研究,崔济愚“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核心,是提倡人的主体性、朝鲜民族的主体性{4}。朝鲜李家王朝末期,内忧外患,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强势入侵朝鲜半岛。日本军国主义力量不顾历史的发展,肆意侵略蹂躏朝鲜民族。在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东学担负起领导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的历史使命。东学借助“天人合一”的思想,确
立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体性。所以研究东学的韩国学者认为,与其说东学是一种哲学思想,还不如说它是那个时代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所谓民族主体性就是面对外来强大民族的压迫与侵略保持民族自立、维护民尊自尊以及倡导民族共生观念。这种民族共生观念就是一种对民族魂、民族信仰的追求和崇拜,就是一种对民族主体性的提升和颂扬。在影片中当假的王上在处理与明朝的关系时,试图保持民族自立与自尊而坚决反对向明朝进贡,对主张同明朝进攻的官员大声训斥。影片中河善处理外交事务的方式是上述韩民族心里的一种表征。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国民心态是息息相关的。自20世纪80年代韩国实行民主化之后,随着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韩国民族民众更渴望在民族历史的修复中得到心里安慰、抚平日本殖民统治给韩国所带来的民族心理创伤。
        影片选择光海君这一朝鲜历史上唯一不向外民族进贡的王的历史截面,是影片创作者深谙朝鲜历史进程,特别是对当下韩国民众的民族心理的巧妙利用。讨好与迎合观众的心理,这也是电影能获得广大韩国观众认同的关键因素。
        四、微观的历史叙事方法
        虽然影片的创作意图是借助东学思想,来建构人的主体性与民族主体性,从中思考民族的生存发展途径。但是影片显然没有采用传统历史影片中的国家主义话语的宏达叙述,而是采用了符合当代电影观众审美需求的微观历史叙事。与那些具有国家主义性质的宏大话语叙事不同,韩国影片善于以一种微观的角度来观照大历史的进程审视历史。本片开头的字幕就已经交代了影片创作的角度与立场:“光海君8年,因谋反之言不断,王下密旨一个相像之人,日落后将其留宿偏殿。此事隐秘,勿载于朝报。”开始的字幕在这里不仅交代了影片故事发展的起因,而且创作者明确告诉观众,影片的题材在公开历史史料里是没有记载的。这种从野史入手来结构历史影片的手段,为创作者发挥主观创造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题材的选择为导演接下来的艺术想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观众可以看到整部影片的故事抛却了宏大的国家话语,而是把叙事重心放在李秉宪饰演的假的王上对于宫廷生活的适应和解决上。从历史的侧面来来诠释历史,看待权威与权力。
        这种微观的历史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影片表现的传统历史人物的权威性、庄严、严肃以及宏大话语权威。与中国历史影片惯用的宏大历史叙述不同,韩国历史影片历来善于讲述普通人的、私人化的历史。《王的男人》、《春香传》、《朝鲜名侦探》大多是从小人物视角入手结构整部影片。《王的男人》导演李俊益就曾表示“比起把英雄拍得更高大,不如以
东于哲小人物的视角去讲故事,因为英雄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英雄和百姓一样都是普通人。”这种历史叙述以具体史实的鲜活体验取代了枯燥冰冷的宏大历史,缩进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微观历史叙事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本片的风格基调。与大历史叙事范式的严肃、冰冷相比,本片呈现出喜剧风格。从平民河善的眼中看到的关于宫廷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甚至是有些可笑与匪夷所思。比如影片中,河善如厕的那场戏。这些新奇的体验对于一般观众和普通人来说也有很大的疏离感与陌生感。观众跟随主人公进入到了权利的最高层即王的日常起居当中,这就给了观众一种新鲜的新奇的体验。这也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此种叙事范式的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人物的严肃性,但对于影片试图表现的关于人的主体性与民族主体性的关切并没有得到消解与颠覆,反而更好的让观众与影片人物认同,自觉接受影片力图建构的宏大命题。观众与主人公对于好奇心与新鲜感消退之后,渐渐进入到了权利的实质层面。这时候,当初的戏谑,因生疏引起的一些喜剧因素,逐渐退出。此时的主人公河善,这个普通人承担起了巨大的历史责任。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逐渐地才了解到了权利的运作流程以及作为统治者的责任。如此,观众跟随河善一起慢慢的由权利的表层渗透到了权利的中心层面。当观众自己体验到权力的实施以及巨大的历史责任时,观众就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了以前被他们厌倦的宏大历史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于结局的设置也耐人寻味。我们上面提到微观历史的叙事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人物和主题的认同,但是影片的悲剧结尾又让观众对于影片内容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德国著名电影导演法斯宾德认为观众与影片故事之间是一对辩证关系。影片必须要同时给予观众认同人物的可能性与拉开人物距离的可能性{5}。第一部分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想使观众对电影感兴趣就必须要给他一定的故事作为诱饵,离开故事观众可能会直接拒绝电影。但是他同时认为,第二部分更为重要,观众在影片结束后必然会脱离故事来进行思考,探寻故事的真实性。影片的悲剧结尾把整部影片由一种过于乐观的寓言引向现实。这种距离感给观众留足了自由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观众把影片故事与现实作比较,在更大的主动性思考故事所承载的主题意义。
        五、结语
        影片《双面君王》通过微观的历史叙事方法,用艺术化的手段重新诠释了韩国传统哲学观念“东学”的精髓,让观众自觉地追寻与认同影片建构的宏大历史命题,较好地实现了电影的娱乐与文化承载的双重本质。
        注释:
        ①李甦平.东学精神-民族主体性-以《东经大全》为主.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一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P268.
        ②戚鹏.论崔济愚的东学思想[D].延边大学,2010.
        ③同②.
        ④同①.
        ⑤[法]雅克·奥蒙.电影导演论电影[M].车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