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17现了码头工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真实再现了场景。因此,在较为激烈、蓬勃的乐曲中运用扫摇,可以有效地加强乐曲的音响效果,使音乐达到激烈的高潮效果,表现出完美的动态场面。扫摇的演奏是将“大指摇”和“扫弦”结合起来,在右手大指摇的基础之上同时加入中指八度音的勾弦或扫弦,同时要保持大指摇的手型和方法。扫摇的弹奏容易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扫和摇的结合不协调、摇指不流畅。在练习时,首先要进行分解练习。完成一次扫摇的整体动作是:中指扫,大指劈,托,劈,托(中指的扫弦要和第一个大指劈是同步的)。第一步中指张开做扫摇准备;手腕向上,食指捏住大指做摇指准备。第二步,大指劈和中指扫同时进行。第三步,回到大指摇手型,弹奏托、劈、托。在弹奏劈托时,力度和时值要均匀,劈托的数量是一定的。这样慢速的完成一次扫弦的动作后,调整手型,再进行第二次扫摇的练习。其次,进行协调性练习。在扫摇的弹奏中,很多人出现扫弦和摇指不能同时进行,或者是在第一拍弹奏完扫弦和摇指后,手掌紧张手指僵硬,不能自然流畅的演奏第二拍的摇指。这时,要注意扫弦的发力方向和发力位置。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进行扫弦,发力方向是向掌心走,而不是直接向下。大指劈托的节奏要均匀,颗粒清晰。扫摇技法是以摇为主,扫为辅。扫弦是为了突出摇指的节奏感,不能使扫弦的声音大过摇指的声音,影响旋律线条的流畅度。摇指是扫摇的基础,因此,刚开始练
习把重要放在摇指上,注意扫弦和摇指的协调性,若扫弦扫不响也没有关系,避免出现摇指中断、扫弦错位等现象就可以。最后,进行连贯性练习。《战台风》110-141小节是一大段扫摇,通过大篇幅的扫摇使音乐走向高潮。由于这一段扫摇时值较长,流畅连贯的演奏极为重要。在摇指移弦时手臂要放松,节奏要准确,衔接要自然。避免弹响临近的琴弦而发出杂音,造成旋律模糊不清的现象。乐曲中出现扫摇与左手的刮奏、小撮、大撮相结合的乐段,需要我们加大扫摇的力度从而丰富扫摇的表现力,描绘出紧张激烈、气魄宏大的抢险画面。四、扣摇扣摇与扫摇一样,是在古筝演奏技法不断改进与创新后出现的新型摇指技法,属于现代古筝摇指技法。扣摇不属于旋律性摇指,与其他摇指技法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了表达激烈或婉转的旋律,而是用于一些特殊发声。在乐曲中可以表现出一定的音响效果,具有很好的模仿功能,通过模拟自然音效,给听众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扣摇与大指摇、食指摇等摇指技法的演奏方法也不相同。在演奏时扣摇需要通过左右手默契的配合来完成。右手摇指与大指摇的演奏技法相同。左手的大指和食指扣住琴弦,根据乐曲的节奏在右手摇
指和琴码之间的位置做左右的来回移动。因为它是用特殊的发生来使乐曲更加形象,因此首先我们要理解乐曲中出现这一技法的意义。《战台风》中扣摇是最具有特的演奏技法,作者想通过这一技法来模拟台风到来的音响效果。我们在弹奏时右手摇指仍要有力度、速度的变化,渐强渐弱、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通过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来展现台风慢慢登陆时的画面。左手的扣弦从琴码慢慢擦到右手摇指的位置再快速擦回琴码位置,紧接反复,最后擦弦速度加快,进行短距离反复左右擦弦。给人以台风呼啸而
来,由远及近的听觉想象。结  语古筝乐曲《战台风》的创作与出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语言巧妙结合的体现,为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增添了别样的彩。随着人们对古筝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古筝演奏技法得到重视,许多人也开始重新解读摇指演奏技法。器乐演奏的基本保障之一是演奏技法,古筝演奏对技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古筝摇指技法不能盲目的进行的练习,要根据每个人生理条件,制定合适的练习方法,进而实现古筝摇指练习的良好效果。摇指的技法有很多种,在古筝演奏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乐曲,都可以运用“摇指”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战台风》中所运用到的多种摇指技法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和情感意义。长摇、短摇给乐曲的音效增加彩,扫摇、扣摇烘托乐曲气氛,增添了热闹激烈的气氛。演奏者需要了解这些摇指所表达的意义和使用的范围,掌握摇指技法的演奏和练习方法,才能将音乐与技巧完美融合,淋漓尽致的展现古筝乐曲的含义和魅力。■参考文献[1] 郭雪君.王之和浙派古筝[J].中国音乐,1993.
[2] 欧海,罗霞.古筝摇指技法的解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112-115.[3] 张慧.古筝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意义分析[J].艺术科技, 2016,(04):177.[4] 杜嘉莹.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运用及训练——以筝曲《战台风》为例[J].黄河之声,2015,(15).(上接第111页)八度上进行,音乐不断加快,随后变为分解式的八分音符,而每一个分解式的八分音符全部在sf上进行。高低声部同时进行,使音乐渲染力增强。结束部Ⅲ(362-376小节)低声部仍在柱式和弦上,高声部在一个四分音符的持续下,次中声部一直采用二度的重复。并在一些列的反复之后,高低声部同时采用,音阶式级进的写作手法接头。四
、尾声(377-405小节)主题动机再次出现,使用转调模进等手法将尾声结束。其中运用了导和弦多次打断属和弦,低音始终使用八分音符进行,力度总体是弱的,但是被一个强奏的动机打断。从高音区,逐渐下降到低音区,之后越来越弱直至消失,最后只用两个强和弦结束全曲。落于♭B大调主音的根音旋律位置,是一个完满终止。■
参考文献[1] 张楠.哲理意涵的音乐表现——从音乐修辞的角度析贝多芬《b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D].星海音乐学院,2018.
[2] 杨帆.从贝多芬第二十九首奏鸣曲论其晚期奏鸣曲艺术创作特征[D].吉林艺术学院,2016.[3] 高健.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的演奏[J].辽宁师
一直 王筝
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0-42+84.[4] 周炜娟.论《贝多芬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中的三度运用[J].钢琴艺术,2007,(11):39-41.[5] 汪丽萍.贝多芬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演奏中若干问题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0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