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恋歌 亘古情史
摘要:在古老的诗篇里到爱情生活的画面,品读和解析其深刻的社会生活底蕴。人类生存的哲学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答案就在那遥远的呼声里。用社会人类学的常识和审美观念去揭示《诗经》中爱情诗篇所体现出的人类的基本情感。去探讨古代妇女的命运和所谓女惑男之语的历史原貌。
关键词:恋歌:情史;审美杂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诗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收集了春秋中叶以前的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的作品。在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三百篇,尚未将之奉为经典。《墨子·公孟篇》中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三百按今人的观点看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又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认为孔子曾删定《诗经》,且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诚然,《诗经》作为古代的文化载体,传播着多元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审美积淀。几千年来,
不少文人学者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对《诗经》进行解读,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种文化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社会生活本源,原汁原味的东西经过时间迁移,人们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演绎得绚烂多彩;但很有可能失去其本。我并不是反对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探讨,如果首先设定一种理论,让古代文化在其框架里游弋,势必会造成这种文化的许多缺失或信息元素的丢弃。如何去探讨和检视一种文化现象,我认为我们应该本着最基本的理性即对人文终极关怀的精神,也就是从人类本身的基本情感层次出发,做到返朴归真,探讨原初的心灵火花与情感精神。尤其对爱情诗篇的解读,如果以传统的理念女惑男之语”(朱熹语)去诠释,恐怕会湮没《诗经》所闪凸显的人性光辉。正如尼采所说:如果试图离开人对人的愉悦去思考美,就会立刻失去根据和立足点。‘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身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肯定自我。它的自身本能,自我保存和自我繁衍的本能,在这样的升华中依然发生作用。
一、忠贞不渝 大胆热烈——恋歌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
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开了爱情,人类就无法进行生命的生产,于是人类的生活也就黯然失。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这一段话只揭示了人类爱情的自然属性的一面。如果仅从自然属性去看待和考察人类的爱情生活,那就不可能称之为爱情,只能是一种本能而已,也就失去了其审美价值。又假设,仅仅从社会属性去考察爱情势必又造成忽略人的基本需求与原始本能,也就无法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只有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这两个角度去思辨,我们才懂得人类为什么能够拥有和享受爱情这种高级精神生活的道理。
我们还是从具体的诗中去感受和体验吧。《邶风,静女》诗一首绝妙的爱情诗。
静女其姝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
搔首踟蹰 害我抓首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同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鲜
说怿美女 我爱红草颜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 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 打从美人手里来
婚配是以爱情为前提的,而爱情则以性的需求(或称性爱)为前提。而婚前的爱情往往是如痴如醉的,情感彩浓于功利彩。尼采关于异性之间的爱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异性之间……一如拼命追求‘占有’:情人总是希望绝对而且单独地拥有它所追求的对象。他企求对他的灵魂和身体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要单独地被爱,并且统御及驻留在另外一个灵魂里。在上一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相爱的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燃烧着不可熄灭的激情,都有想获得对方的爱的情感冲动。该诗富有一定的情节,一位俊美姣好的姑娘向她心爱的人儿发出了约会的请求,可心仪已久的小伙子到达相约地点之后没见到美丽的姑娘,使他失望而心急,搔首抓腮,彷徨不安,一番折腾之后,她突然出现了,且向他赠送了象征爱情的礼物(可以算是定情物)彤管。小伙子喜出望外,与姑娘的交往甜美而温馨。该诗给我们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场景,塑造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泼、纯朴可爱、聪慧美丽、珍视爱情生活的美好形象。诗人抓住主人公顷刻间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由倾慕到疑虑再到惊喜,幸福而甜蜜情感展示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而这个世界会给他或她许多相应的约束,并将他或她塑造成具有一定自我期待的并与社会所认同的价值相等的人:否则就难以存续下去。爱情可以算得上是人生的第一课,它的相互体验,相互认可,直至相互倾慕,务必会给男女双方人生鼓舞,奠定生
存的基础。尤其在远古时代,寻人生的伴侣那种急切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表达男女之间求偶心切的作品,在《诗经》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和耀眼。《邶风·静女》可以看着是男女幽会的情歌,情感率真又不失含蓄,他们敢于以自己选定的方式充分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恋,相约——相逗——相赠。
我们可以再看看《召南·摽有梅》,这是一首少女惜春求偶的情歌,诗中唱出了女子待嫁的迫切心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梅子熟透落了地,果实还剩十之七喽
求我廒士,迨其吉兮!
追求我的男士们,可得趁着好时机喽
探有梅。其实三兮。
梅子熟透落了地,果实还剩十之三喽
求我廒士,迨其今兮!
追求我的男士们,可得趁着这几天喽
摽有梅,倾筐墍之。
梅子熟透全落地、该拿筐儿把它收喽
求我庻士,迨其谓之。
追求我的男士们,可得趁早把我求喽
这一首诗的作者充当了求爱女子的代言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可谓大胆而直白,作者肩起了责任。为社会上还没有到意中人的那一批女子呐喊。据《周礼,地官·媒氏》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首歌应当是这个时候所唱。看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自古已然。一个适龄女子还未到自己心目中的对象,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未被人发现。眼看一个美好的时节又要过去,梅子从成熟到摽落不能不引起一个怀春女子的忧愁。姑娘睹物有感,产生青春易逝的哀伤,那种待嫁时的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是可想而知
的。春天是男女双方求偶的最好时令,春天是幸福的象征,是人生美好青春的象征。而怀春时节是最令人烦恼的,爱上一个人难,被一个人爱更难。春天的逝去必定给一个还没有男士追求的姑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恐惧。而姑娘采取一种极端的手段,大胆宣泄自己感情,表白自己的意愿,使之产生一种震撼力。《豳风·七月》中也有相同的描写:春日迟迟,采蘩祁祈,女心伤悲。于是郑《笺》中写道: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者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那些坦率多情的姑娘们只有选择当时社会所认可的中春之月传达自己的情感,呼唤自己的另一半。这种宣泄便产生一种别人难以体验到的愉悦感受,并使自己的心理回归到一种平衡状态,或者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教逐步演绎而成。从某种角度讲,礼教试图革除当时的所谓野蛮之风,宣扬一种更为规范的社会行为。这无疑给自由恋爱的奔者一种沉重的打击。礼教所建立起的藩篱约束了青年男女的情感交流的方式与自由结合的愿望。《齐风,南山》一诗中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但人们对于婚姻礼法的提防的冲决也是十分激烈的。我们可以看一看《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劝他所爱的男子不要跳墙来幽会,并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害怕父母兄长的指责和别人的议论。乍一读诗,好似姑娘劝告小伙子不要攀越里墙,谢绝情人的到来,实际上是自己心有隐痛,苦衷难言。同时姑娘也倾诉了自己对仲子的爱恋之情,心情矛盾,左右为难。仲子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小伙子,他顾不得礼数的束缚和恋人的劝阻,逾里”——“逾墙”——“逾园,步步深入,逼近自己的恋人,虽显得有点莽撞,但又是十分的勇敢和热烈。这首诗,无疑是诗人作为年轻人的代言人,向世俗提出挑战,表达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束缚极其强烈的愿望。作者为什么将仲子这位小伙子的爱情表达方式叙写得如此大胆而热烈,为什么将姑娘的内心表白得如此细腻而缠绵?三章相叠,层层推进,反复咏叹,尽情渲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在这里似乎看到的不是小伙子越过了”“”“,而是越过了当时的礼教的藩篱,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恋观。
如果说《郑风·将仲子》一诗中的姑娘担忧和害怕父母兄长和社会舆论的谴责的话,而《慵风·柏舟》一诗中的女子就是另外一种形象。这首诗的作者站在当时青年女子的角度,从她们的情感出发,表达了她们的爱情与决心。诗的作者采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感情强烈而动人。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塑造了一位礼教叛逆者形象。诗中主人公的苦恼及遭遇带有一定社会普遍性,面对现实她敢于喊出之死矢靡它”(死不别恋把他想)之死矢靡慝”(死不变心把
他恋)。这不仅表现出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礼法的冲决与反叛。
可以说《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即保留远古遗风又是礼教逐步形成的时期。那么,如此多的恋歌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给我们所提供的究竟是怎样一幅生活图景呢?我不由得想起了侍坐篇中曾点与孔子所怀恋与向往的舞雩之游,是古代求雨的祭坛,因人们乞雨时必舞,所以称舞雩。看来舞雩是一种宗教活动,而宗教活动在古代是极其盛大的,形式与内容比较繁多,这与当时的生产力的低下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人们把活动场所选定在河水边、神社里、祭台旁是可想而知的。大家在那儿有组织的举行宗教仪式、有计划定时间举行狂欢活动。这些活动给当时的人们以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时机,尤其是青年男女。正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一样:这些活动又神圣,又猥亵。只有在这种保留着远古遗风的活动中才可能有歌舞的气氛,才可能产生热烈奔放的恋歌。当然,周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是受着当时的生存状态的制约和道德伦理标准约束的,有着它自身的社会属性,我们不可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与裁定,他们的自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自由。他们所受的约束也是我们难以体验到的约束。然而,不管怎样讲我们还是试图用人对人的愉悦去思考美,去与古人对话,去探访他们的心灵世界,或许人类的心灵本身就具有某种同构。
二、缠绵悱恻 浪漫多情——“
造成恋爱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男人和女人根据什么选择自己的爱恋对象?……这一向是一个由诗人和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们描述和回答的问题。在这方面,文学家们的条件的确优越,他们来做这件事再合适不过了:他们有着敏锐的知觉,能对他人的潜在情感生活作出清晰的透视,而且更有勇气来揭示自己的无意识心灵。然而从探求真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作品的价值又往往因下面的原因而大受削弱,这就是:文学家们往往要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他们不仅要影响读者的情绪,还要激起人们理智上的和审美的快感……他们在发言时就不能直言不讳。秋风恋歌在《诗经》恋歌里边还有与普通的恋歌有一定的区别的作品,可能属于非严肃音乐的内容;但作者写的还是比较隐讳。惯常在情感和道德上看恋爱,人们认同的是纯真与专一,但别情移恋红杏出墙的事在古代也不可能避免。虽然礼教的严酷给青年男女的相恋带来极大的不便,那种私情和越轨行为在个别人身上发生应该是不足为奇的。我把再现此种社会现象的诗从恋歌中剥离出来,是为了引起更好的关注、思考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