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
一、考情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
教师用笛子演奏《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明亮、优美的旋律
2.新课教学
(1)欣赏《沂蒙山好风光》的录像片。板书:沂蒙山好风光。请学生回答,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一人在扭秧歌,看到农民伯伯在割稻子,还有红红的高粱)
(2)欣赏民歌手演唱,学生听听她的演唱有什么特点?(演唱时有些字加了儿化音。如“草地儿”。)演唱者独待的音和儿化音、滑音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彩,同时也体现了歌者赞美自己家乡的自豪感。
(3)学唱歌曲
①学生用“Lu”哼唱旋律,哼唱时请思考歌曲的旋律可以分为几个乐句?出示旋律谱。(四句)
②学唱乐谱,认识鱼咬尾。
③练唱歌词,学习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字多音的拖腔和衬词。
④情感处理:体会歌曲中山东人民对家乡景物的描写,引申到对自己的家乡的赞美。
⑤老师演唱两种不同结束句,让学生比较。这样的环绕进行使歌曲更加委婉动听。
⑥老师与学生用“接龙”的形式练唱,感受其特征。
3.创编
(1)根据鱼咬尾的写作手法创编4句旋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创作。
(3)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创作的过程。
(4)挑选1至2首学生创作的旋律进行展示并评价。
4.小结与作业
结束语: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老百姓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艺术家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它、了解它,使之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回家请同学们寻你们家乡的民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二)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小调?【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或俗曲等,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是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曲小曲,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的特点。
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
2.简单介绍一下《沂蒙山小调》?【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歌曲为四四拍,速度中等,节奏舒展,与颂歌深情雄伟的赞颂情绪相贴切。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题:初中音乐《丢丢铜仔》
一、考情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音乐《丢丢铜仔》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请同学们观赏两组有关图片,第一组图片为“铜钱落地和山洞里的水滴落地的场景”,第二组图片“将木材捆绑成木排顺流而下和火车运送木材经过隧道”,并思考两个问题:
①思考两种物体落地的声音有何不同?丢丢铜歌词
②看完这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两组图片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课——《丢丢铜仔》。
2.新课教授
(1)初次聆听乐曲《丢丢铜仔》,通过曲式、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判断乐曲的结构特征。
(2)再次聆听《丢丢铜仔》,出示歌谱,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跟随音响哼唱旋律,熟悉歌谱。
(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八度以内的发声练习,向学生们介绍发声技巧,注意发声位置,如何运用“假声”来演唱高音。
(4)教师请同学们演唱乐曲高声部旋律,教师加入歌词演唱高声部旋律,注意与学生之间的配合。
(5)学生通过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学乐曲的低声部旋律。
(6)教师弹奏钢琴,与学生一起合作演唱,在双声部合唱中,学生们一起演唱高声部旋律,教师演唱低声部旋律。
(7)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高声部,另一组演唱低声部;同学们跟随音频伴奏,观察教师的指挥动作进行合唱。
3.拓展延伸
《丢丢铜仔》这首乐曲,描写了火车开过发出的声音,下面仍然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创编节奏练习,为歌曲编配合适的伴奏。
4.总结作业
《丢丢铜仔》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但是它的旋律却是那么活泼、优美,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民歌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
(二)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