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
一、唐代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特别灿烂、特别华丽,可我们大体没有方法认识一朵花开放的辛
酸,它那么期望生命达成的过程,它怎么去达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
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达成的残忍,实际上是不行能的。残忍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自然感觉不到残忍性,但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
一个小宠物, 经常会有一种悲伤, 由于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此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
残忍。一个生命,只需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
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集体的互相依靠感之间经常不
到均衡。为何会出现一个唐代很可能是由于集体的依靠感觉了必定程度,    个人的潜能已经无
法获得开释,因此唐代出现了。
4.唐代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忧个性的开释会给社会造成大杂乱, 接下来的宋代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用去骂唐代的人,宋代此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没法无天,由于宋代重
新出现了土地依靠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类角度去对待唐代。
5.唐代为何会带给我们感人由于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丽,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不过在美
学上做了一个均衡跟提示, 不用担忧在现实中间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代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代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是一次露营,
人不会永久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本分地去依据农业伦理。
6.为何我们特别喜爱唐代由于会感觉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日是去露营和度假的
日子,唐代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经常跟朋友们说, 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代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哪处春江无月明。”此中第一句的“平”和第二句的“生”、而后再是第四句的“明”,都是
押韵。每四句是一个韵,一共有九次转韵,全诗九段,有三十六句,三十六句组成了一个特别
完好的构造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思索,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满关系, 终于实现了。

2.张若虚是一个诗作特别少的人,因此好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但是清代人编《全唐诗》,
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这个人作品不多,只有一两篇作品,因此叫孤篇;“以孤
篇压倒全唐之作” ,是说比所有的唐诗还要好。 做诗人做到这样真是很过瘾, 平常不轻易出手,
一出手就是最好。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张若虚个人化的才华表现,而是重申初唐
期间,人的精神有一种亘古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有一种扩大。
3.我第一个想跟大家互换的建议是对于题目。    可能你们会听到好多地方用到 《春江花月夜》,
有一首国乐的曲子就叫做《春江花月夜》,其实它起初的名字叫《渔舟唱晚》,好多中国的画
家画画,也爱给画作起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仿佛变为了美好光阴、黄金光阴
的代名词。张若虚写了这首诗此后,这个名称就持续下来。
4.“春江花月夜”究竟是什么意思最风趣的是,这五个字所有是名词:春季、江水、花朵、
月亮、夜晚。我将这五个名词形容为一首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整首曲子有五个主题,春季是一
个主题,江水是一个主题,花是一个主题,月亮是一个主题,夜晚是一个主题。五个主题在交
错,它们中间发生了三棱镜般的折射关系,假定春季是一面镜子,花是一面镜子,江水是一面
镜子,镜子中间产生了多重投射与折射的关系。    这首诗之因此迷离错综和意愿丰富,    是由于它
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
三、生命的独立性
1.诗中间,生命的独立性是遇到颂扬的。在历史上,假如我喜爱武则天这个角,跟她取
不获得政权没有必定关系,而是由于我看到她对自己独立个性的达成。    《春江花月夜》之因此
美,是由于它在充足的自我的独立性中间,    才会去赏识此外一个完好独立的,    跟它不一样的生命
也无风雨也无月状态。
2.美学意识特别现代。二十世纪初,巴黎开始尊敬每一个不一样的生命。一个女画家罗兰桑
妩媚得要死,永久都是楚楚可爱,很娇弱的感觉。有人喜爱她,有人不喜爱她,但大家都尊敬
她;此外有一个俄罗斯来的移民叫苏蒂纳,穷得要死,每日去做苦役,在码头上搬完东西,然
后回家画画,他喜爱画被宰杀后的牛。罗兰桑与苏蒂纳这样不一样,可他们同时在巴黎,并
且他
们能够做朋友,认为相互代表的是巴黎画派两种不一样的美学。
3.也有这样的特质,武则天在获得政权的过程中间,最大的阻碍是作为一个姓武的,要去
强抢李姓政权,李家自然会有反攻。 初唐时骆宾王写的 《讨武曌檄》是很出名的一篇文章。“檄”
就是贴在墙上的看板、大字报,昭告天下说武则天有多坏,因此要起兵征伐她,    “檄”主要就

是供给舆论支持的。 武则天作为一个有雄才大概的执政者,    她上朝的时候, 让他人把这个檄文
撕下来念给她听。
4.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切,武则天出身低贱,“曾以换衣入侍”,就是在卫生间里替皇帝换衣
服。在传统的农业伦理中,你的父亲、祖父是怎么样的,你大体也就差不多是怎么样的。武则
天根本就不在意这些,这里面就有了现代伦理的因素。武则天感觉文章讲得很对,可“我就是
这样子,关你什么事”文章一步一步地形容,到皇帝逝世不久,武则天获得政权,    “一抔之土
未干”——皇帝墓地上的土都还没干,    “六尺之孤何托”——一个已经长大,应当继承皇位的
李家后辈,居然被废掉了。其实“六尺”已经是大男人了,可“六尺之孤何托”意思是谁来照
顾他。这里面的语言跟思想所有是农业伦理,由于依据农业伦理,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应当
是他的长子,而这个长子居然被废掉,由武则天来。
5.但是武则天的个性中有孤单意识,有流浪、冒险精神,有来自游牧民族的个人生命“物竞天择”的部分,这与农业伦理依据的是两种不一样的逻辑。因此武则天听着听着,就开始赞叹这篇文章,还问宰相是什么人写的宰相说是骆宾王。当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时候,武则天判断这篇文章会对老百姓有特别大的影响力, 由于这两句诉诸于农业伦理中的忠孝,她感觉这篇文章真是击中要害。她就遗憾地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材,宰相居然没有招他入阁,这是宰相之罪啊。
6.武则天不感觉这篇文章在骂她,她从执政者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骂武则天的部
分是能够抽离掉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 骆宾王有骆宾王自我达成的方式, 武则天有武则天自我达成的方式。武则天在自己的孤单中间,会赏识骆宾王的孤单,而不是处于对峙的状态。在现实中间,事关政治的抢夺;但是在美学的层次上,每一个生命都会赏识此外一个生命,这才
是花季出现的原由。 所谓的花季, 就是所有的生命, 没有高低之分。 春季、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几个主题, 有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的关系, 可它们又各自离开。它们是知音,它们也是陌路。 “下 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喜悦,归卧南山陲。” (王维《送别》)他们老是在路上遇到人,就喝一杯酒,变为好朋友,而后擦肩而过,又回到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