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落实“真”“善”“美”情感目标的探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以下简称“情感目标”),但在现实的应试压力下,教师容易把情感目标理解为其他两个课程目标的附属物,在教学中很少能自觉、系统地加以落实。物理作为文化背景丰富、实验特明显、与社会生活联系广泛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物理学家对自然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必然与“真”不可分割,实践的本身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善”和“美”又不可分离,物理学家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使物理学与“真”“善”“美”结下了不解之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物理课程的情感目标明确细化为“真”“善”“美”三个子维度,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为学生提供“真”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物理学科所蕴含的本真内容、本真思想和本真态度,这样可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的独特魅力,获得真切的学科体验,培养务实的生活态度,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1.创设“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
表面完美的爱
为了便于研究物理问题,往往需要对实际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作简化处理,然而过度模型化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脱离生活的感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直观的、可感知的问题情景或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真实与鲜活的一面,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地处于物理环境之中。例如,在自感教学中,笔者就把小型变压器(实验室用)与导线连好,然后让学生两手拿裸导线部分与9伏干电池接触,再迅速与电池断开,在断开瞬间学生会有明显的触电感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不再觉得“自感”只是教师讲的一个物理概念,而是真实的客观事实。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自由思考的环境,开拓多种思维渠道,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科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关于游标卡尺的使用,学生很容易陷入生搬硬套公式的境地,为了避免这一点,笔者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分析其结构特点,研究其读数原理,学生不但理解了“读数x=主尺上的毫米数+精度×nn为和主尺对应的游标尺的格子数)”,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竟总结出了第二种读数方法:“读数x=主尺读数-游标尺读数”。
2.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
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总结出来的,而客观事物总是处于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之中,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遇到问题时能从实质入手,分析问题的相关因素、本着求真的态度正确地运用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很多学生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其二,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可见,牛顿第二定律并没有反映物体惯性的特征;第一定律是说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第二定律说明物体受力时的运动,反映了运动的不同侧面。这样细致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求学、做事和处世的严谨态度。
3.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公式和规律就是许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质疑思考的结果。众所周知,正是伽利略的质疑和科学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肤浅的经验事实,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敏锐地审查了从未被人怀疑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从而使得物理学理论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勇于修正自己的
错误观点。例如,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理解物体随圆盘匀速转动时有沿径向运动的趋势,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记住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而有的学生就会为此大胆提出疑问,甚至会对比分析为什么随雨伞一起转动的雨滴飞出方向是沿切线方向而不是沿径向。问题意识的不同决定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学贵有疑,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试着解决问题,在思考与质疑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学科问题与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使学生接受“善”的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特点,抓住细节和时机进行“向善”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物理学独有的社会价值,心理上获得强大的自豪感,也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链接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教师要善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会,
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适时引入有关物理学的科技发展情况,也可以在教学中开设一些小型研究性活动。如笔者就曾带领学生一起围绕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便捷用电,开设物理选修课程,与学生交流讨论社会上用电安全事故的案例,剖析总结其中的教训,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另外,还经常开展便捷用电技能培训活动。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学生操作体验如何装灯泡,保险丝烧了如何换,把所学物理知识转化成家庭生活的实际本领。这些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2.关心物理时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物理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它还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关。只要教师用心,并具有强烈的物理资源生成意识,了解学生求新、求趣的学习心理,理解现在的中学生的“中国梦”“强国梦”,那么就可以从与“物理学与国家民族发展”相关的新闻时事入手,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例如,军工科技中往往蕴含着很多物理学原理,我国第一艘航母“
辽宁舰”入役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航母热,尤其是航母舰载机的横空出世,更是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讲授相关力学内容时,笔者就播放了“歼15”成功触舰起飞和安全着舰的视频,既巩固了匀变速运动(经甲板斜坡起飞)、阻力(航母拦阻索)等知识点,还提及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罗阳的感人事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对英雄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另外,“神舟九号”、“蛟龙号”潜水器等,都是很好的集知识学习与情感渗透于一体的课程资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整理年度国内外物理大事、评选十大物理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