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十四行诗》(选一)《自己的歌》(选二)《应和》《海风》《慰藉》北京

高一语文《十四行诗》(选一)《自己的歌》(选二)《应和》《海风》《慰藉》北京
一. 教学内容:
《十四行诗》〔选一〕《自己的歌》〔选二〕《应和》《海风》《慰藉》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十四行诗》〔选一〕《自己的歌》〔选二〕《应和》《海风》《慰藉》
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 体味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诗歌中友爱的人文精神.
2. 感受十九世纪美国平民诗人惠特曼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 理解十九世纪象征派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现代社会人类的苦恼与孤独。
三. 知识归纳总结爱人与海
1. 莎士比亚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声大振,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坟墓,妄动者将遭到诅咒,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2. 惠特曼 〔18191892〕
惠特曼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两个主要,少年时代,他多次聆听了他家常客托马斯·潘恩的谈话,后者激进的民主倾向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给他留下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潘恩式的民主斗士.成年以后,适逢超验主义运动兴起,他为爱默生的学说所迷醉,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普通的劳动人民,强化了自己的民主立场.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做木匠和建筑师,一方面展开了他的旺盛的诗歌创作活动,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由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民主生活的赞颂,南北战争爆发后,积极支持林肯解放黑奴的主张,并亲身参加战斗。抒发了自己追求民主进步的理想。内战期间,诗人主动到纽约百汇医院作看护,后来又在华盛顿的军医院里服务。1873
年,惠特曼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于1892年病重去世。
惠特曼的第一部诗集是《草叶集》,自己出资出版的。1855年在纽约出版时只有94项,包括12首诗作,到1882年版时,已增加到372首诗作;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他写下了真实记录这场革命战争的《鼓专用集》;林肯总统被刺后,他写下了沉痛表达美国人民对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长!我的船长》等诗篇,表示了对林肯的沉痛哀悼;在有名的《神秘的号手》一诗中,他乐观地描绘了未来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晚年的惠特曼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严重的弊端,理想化社会远未到来,曾著文予以抨击并提出改良的方案,他为民主理想的实现奋斗了一生。
3。 波德莱尔  〔1821~1867〕
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
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与逆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世人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得罪自己的亲人,走向荣誉或耻辱。〞以及“灵魂越有野心,越是敏感,梦就越把它与可能性远隔,每个人身上都有天然的成分……。〞
1866年 出版散诗集《漂流物》。参观比利时圣·卢教堂时突然跌倒。失语,半身不遂,送疗养院,1867年去世。
4。 马拉美 〔1842~1898〕
  马拉美生于巴黎一个官员之家,自幼丧母,不幸福的家庭养成了他孤傲的个性。他热爱读书,大量阅读了波德莱尔和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对他日后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中学毕业后,他开始诗歌创作.
  和他同时代的那些诗人相比,马拉美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决定做一个诗人,“我长期写了一百个小本子的诗,作为成为诗人的准备〞。成年后为了更好地读他心爱的诗人爱伦·坡,马拉美学习了英语,而且顺便把这个特长作为他日后主要的谋生手段,“为了说英语和在一个角落里清闲地教书而不受糊口之困〞,马拉美一生主要的职业就是中学的英语教师。与魏尔兰、兰波这些在生活中冒险的诗人不同,马拉美的冒险是在语言内部静默地展开的,也许没有前者的热辣和张扬,但自有一种紧绷的张力.法国作家蒂波代曾经说马拉美的诗如烈酒的火焰,在一种没有显眼的物质的空朦之境燃烧着.——这的确是一个准确而恰当的比喻。除了写作,马拉美惟一的爱好就是沿河荡舟,在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森林,马拉美有一幢小别墅,每当写作太累的时候,他会去到那里,驾着桃花心木小快艇在河上浮流。
马拉美在诗人中也是以友善著称的,他曾在自己罗马街的寓所里举办星期二沙龙,参加过沙龙的都是当时法国和欧洲的第一流的诗人、作家和画家.像瓦雷里、纪德、克洛代尔等更是直接受惠于他。在马拉美逝世后他们都写过极其感人的悼念文章,足见马拉美和他们的情谊之深.
    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提出“纯诗〞理论,认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诗是一种魔术,运用咒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理念世界.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暗示性的重要.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
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彩。最著名的作品是写于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
5. 勒内•夏尔  〔1907~1988〕
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生于法国南方,早年一直住在家乡乡间,后从事文学创作。夏尔从第
二次世界大战起,他就抱着爱国热忱,拿起来与敌人周旋,是下阿尔卑斯地区游击队首领。夏尔以极大的勇气,亲身投入抵抗运动的战斗,从超现实主义的狂热梦幻到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从梦幻中痛苦地走进事物及存在的深处.他内在地领悟了应该怎样生存在光照和黑暗的岩缝里,以狂暴的激情的铁锤,撞击内心的爱和外部的残酷现实,最终在迸溅的碎片中窥见一己的真实和透彻。由于夏尔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以及在诗歌中流露的不屈精神,他又被热爱他的后人称之为“居住在闪电里的诗人〞.夏尔的作品特点:冲突,进而超越,统一;凝聚,终于炸裂,透彻。夏尔的诗是陡坡。但另有一些阳光明媚的山坡,以其爱情的、几乎是田园诗的意趣令我们陶醉.普罗旺斯的阳光和大自然,对夏尔来说意味着童年和土地。为表现一块乡土,这块乡土上的动物及植物,夏尔写下了松缓、轻松、淡淡不安的怀乡歌。夏尔成年后的激烈冲突,也许正是对童年时代与世界永远失去了的统一性的强烈向往。哪怕在幻想的狂热的意象丛中,哪怕所处的精神状态如此迷醉昏乱,夏尔始终渴望一种清醒,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穿透,对整个事物的昭然。他的诗作总是根植于故乡的土地上,呈现出法国南方的山野、烈风、激流的印象,同时表达了人们的痛苦、希望和友爱。语言极其简练,凝结,跳跃,虽无激昂的高歌,但饱沉的热情,其诗作形式多样,有时写成紧凑的散文诗,有时采用传统格律;他还创造出用警句来表达的格言诗.在五十年代,这种诗体给年轻诗人提供了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