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
当代兵团36(上半月刊)
山边
山里红下载有一道美丽的虹
■周常乐
1994年,杨彩虹21岁。在亲友的陪伴下,这个远嫁他乡的女子坐上了西去的列车,把童年、青春的岁月永远留在了甘肃省张掖市那个名叫化寨的小村庄。
初来兵团,在阿拉套山山脚下驻扎的五师八十四团六连和杨彩虹想象的不一样,既没有整齐划一的营房,也没有英姿飒爽的军官。目光所及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和茫茫无边的大农田。
看着她疑惑的眼神,丈夫谢风尚告诉她:“兵团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可是,靠我们的双手,这里终究会成为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下地,中午吃在地头,晚上天黑了才回家做饭。”杨彩虹笑着回忆说,“干一天活浑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一样,周而复始,手掌上的血泡都变成了老茧。”
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这一年,杨彩虹和丈夫谢风尚种植的5亩西瓜收入6000元,10亩打瓜收入8000元。
这以后几年里,杨彩虹和丈夫谢风尚一心扑在大田里,种棉花、种玉米、种小麦,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增加产量,家庭收入逐年递增。
2000年,连队部分职工到外地打工,许多土地闲置无人承包。杨彩虹在和丈夫商量后,她们主动连队领导要求承包职工撂荒的土地。
这一年,杨彩虹倾其所有积蓄,并贷款20万元,承包了连队800亩土地。
在当时,一家承包800亩地,无疑是连队里的一条爆炸性新闻。有人对杨彩虹的“大胆举动”惊叹不已,也有人为她的
“贸然决定”冷嘲热讽。
“别人说别人的,我们干我们的。”对于这些议论,杨彩虹充耳不闻,只一心勾画自己的未来。根据团场
结构调整,种植订单作物的实际需要,她采取多元结构,种植了打瓜、小麦、油葵。年底兑现,杨彩虹家还清贷款,获得纯利7万多元,她再次成为了全连队,甚至全团职工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
地越种越大,钱越挣越多。到2005年,杨彩虹的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这之后,他们家的年收入始终保持在30万元左右,最高一年收入达到45万余元。
2012年,杨彩虹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她说,以前感觉种好自己的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现在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2008年11月,六连职工杨华胜的妻子乔云芝被检查出得了脑瘤,做手术需要10万元的手术费。10万元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借了钱,可是还差3万多元。”杨华胜说,“当时着急得没办法,可是又不好意思再人借了,愁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让杨华胜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弟弟杨再东打来了电话,说杨彩虹知道了他们家的情况后,留下了杨华胜的卡号。当天,杨彩虹就把3万元打到了杨华胜的账户上,并在电话中安慰他,好好照顾妻子,如果钱不够,再跟她说。
经过4个月的,乔云芝康复后就和杨华胜回来了。那天,团场下着大雪,知道乔云芝回来了,杨彩
虹专门在团部叫了出租车,亲自把她送到了连队。
“1998年到2003年,每年都垫付7000多元;2007年到2009年,每年都垫付1.6万元。”泪水在杨华胜眼眶里打转,他说:“其实,除了帮我家人看病这件事,这些年种地,每年都是她给垫付的生产资料款。”
采访中,笔者听到了杨彩虹的很多故
事。
2012年,维吾尔族职工于斯布江想发展养殖业,到杨彩虹,借了7万元。
2013年,回族务工人员单忠明因购买割草机缺钱,到杨彩虹,借走了5万元。
……
杨彩虹说,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为更多的职工做更多的事。
(作者单位:五师八十四团新闻中心)
在田野里收获希望,杨彩虹成为连队的致富带头人。
周常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