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阴影下的母爱悲歌
——简析托妮莫里森的《宠儿》
杨晓慧
(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100)
摘要:《宠儿》描写了一个取材真实的美狄亚式的母亲的故事。通过女主人公瑟思在饱受奴隶制的压迫后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和现实的行动:逃跑——消极反抗——积极反抗.表现黑人被践踏的人格和被戕害折磨的内心世界,着重挖掘奴隶制对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关键词:奴隶制内心世界心灵创伤反抗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 oni M or ri son)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宠JL)(又名《娇女》)是最受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小说,被认为是她的最佳小说。
《宠儿》描写了一个取材真实的母亲的故事:女黑奴瑟思(Set he);1q堪忍受奴隶制的压迫.她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主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为了使女儿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亲生女儿。在毫无意义的消极反抗之后,女主人公瑟思为了捍卫自己做母亲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儿女,最后采取了积极反抗的行为。
与传统反奴隶制文学不同之处在于:《宠J h)并未过多描述黑人奴隶与罪恶的奴隶主的正面冲突,也不再满足于叙说黑人逃离苦海追求自由的惊险历程,而是将笔触伸入他们的内心深处,表现黑人被践踏的人格和被戕害折磨的内心世界。着重挖掘奴隶制对黑人造成的无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死去的黑奴阴魂再现的故事探索了黑奴的过去对他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并以表现黑奴的心理意识为切入点。着重表现了奴隶制对黑人心灵造成的创伤”①。
茉奈佳奈
在小说《宠儿》中,瑟思为了捍卫自己做母亲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儿女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逃跑——消极反抗——积极行动。
一、逃跑
“奴隶制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出来的最邪恶反家庭制度”。⑦在这种制度之下,黑奴没有宗族,没有家庭,不能有爱,繁衍生息由白人操办,充当配种的工具。“男男女女都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被挪来挪去。”③瑟思成年后。未健全的主体性意识在咖腊先生的“民主”管理下有所成长,但这一阶段是瑟思主体性意识的萌芽期.她处于一种自发的朦胧的自我意识的精神和行为状态中。在“学校教师”接管“甜蜜之家”后,瑟思自发的主体性意识被一连串事件所激发而逐渐走上了自觉反抗的道路,甚至走向了极端。
“属性”事件是瑟思反抗意识激化的导火线。在接管“甜蜜之家”后。“学校教师”采取了与咖腊先生截然不同的“科学试验”方式:他把奴隶看作是原始的、吃同类的野蛮动物,记录他们的行为,测量他们的身体。
黑尔的一句“孩子们还小”把瑟思唤醒了.她这才恍然大悟,不管是咖腊先生的“民主”管理.还是“学校教师”的科学方法都把黑人奴隶当作能带来利润的劳动工具。残酷的现实使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于是,瑟思决定把她的孩子们都送出去。不让他们在奴隶主手底下活着。
“奶水被抢”事件是瑟思反抗性爆发的突破口。瑟思送走孩子们再次回到“甜蜜之家”黑尔,不料“学校教师”的两个侄子抢走了她“只有我的小宝贝们才有资格喝”的奶水.还鞭打了她一顿.留下了她背上那棵“苦樱桃树”。这里.瑟思不仅以母亲的身份出现。而且涨满的乳房标示出她的哺育者身份。作为哺育者。瑟思只有实现了哺育职能,才能确立起她的母亲身份。然而奴隶制的存在切断了维系母亲与孩子的纽带。迫使母亲不能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而对这两者都造成了无以弥补的心理创伤。因此当她遭受到母牛、母羊般的待遇时,身怀六甲的瑟思逃出了“甜蜜之家”,踏上了荆棘遍布的逃亡之路。
二、消极反抗
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获得自由的瑟思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我满足,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单匹马取得胜利的喜悦,让她变得骄傲自负。“揣摩自己创造的那个奇迹有多大的规格,我只靠自己。靠自己带着一家子走出了那个地方。活到那个时候,第一次靠自己干出一点名堂。我当然得到过帮助,大量的帮助,但是,从来做事的是我自己”.“没有感受过的自我满足,使人感觉良好.而且得意。我是那样博大,那样高深,那样宽广”。‘疆求自己为人为母权利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她十i kf f-来的孤立无援。
“杀婴”事件迫使她的主体性意识走向了极端,它暗示出瑟思的再次毁灭。在强烈的母性意识的驱使下,瑟思视孩子们为自己“所有宝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当瑟思认出“学校教师”的帽子时。她机械地意识到不能让那一切都回到从前。也不能让她或者他们任何一个在“学校教师”的手底下过活,忍受那非人的折磨。瑟思的行为是奴隶母亲在奴隶制社会条件下所能实行的最无助也是最强烈的反抗方式。这样一来。“学校教师”的阴谋没有得逞,瑟思也保住了其他三个孩子。黑人妇女以自毁的身体行为作为语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表现和证实了她们“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和决绝。
三、积极反抗
黑奴制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而告终结。但黑奴们的
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
朱朝霞关建平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母女关系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与最后的融合。除了其他文化价值之外,谭恩美独具风格的叙事艺术也极具魅力。
关键词:((-t d-福会》叙事技巧母女关系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 m y T an)的成名作《喜福会》(T11e J oy L uck C l ub)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曾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该书获得多个奖项,不仅深受一般读者喜爱,还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喜福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描写了四位母亲在旧中国的苦难经历,充满了东方彩,迎合了美国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神秘的古老中国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说具有的跨文化主题。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母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文化情结——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华裔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这一富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主题。除了其他文化价值之外。谭恩美独具风格的叙事艺术也极具魅力。然而。正如谭恩美自己曾在报社的采访中指出的那样:人们往往关注她的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移民历史或中国传统文化。而忽视了作为“文学本身,即故事、语言和回忆”的美学价值。本文试图以分析该书的叙事技巧为切入点。发掘该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以及这种叙事手法
苦难并未随着人身自由的获得而终止。他们最大的苦难来自于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记忆。追溯往事总叫她伤心——伤痛得像铁嚼子在她嘴角软肉上留下的那一块伤疤一样。更具深层意义的是,母爱空间的缺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丧失。黑人子女成为文化上的孤儿。文化的缺失割裂了黑人文化及其丰富体经验的代代传承.瑟思只能以有限的个人经验作为生活的指导,因此当她为个人反抗付出了惨重代价时,她无法理性地分析出导致她人生悲剧的社会、个人因素,只能喟叹命运的神秘莫测、无可抗拒。原本引以自豪的逃跑行动成为徒劳无功的苦苦挣扎.原本坚强自立的瑟思变得绝望、心灰意冷。作为母亲。十八
年前为了摆脱奴隶非人的生活,瑟思选择了逃跑;十八年来为了摆脱疆梦般的记忆,瑟思选择了逃避。宠儿是黑人种族痛苦经验的象征。被禁锢在无时间性的记忆之中的瑟思是黑人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在黑人的集体无意识里游荡着千千万万折磨至死的黑人冤魂。它们时时刻刻刺痛着黑人的心,使黑人难以走出黑奴制的阴影.心灵留下了无法弥合的创伤。
当宠儿回归家中,瑟思的母爱又一次走向极端。为了要弥补自己的过失,瑟思守在家里不务正业,一味地要侍候宠儿,终于害得自己身心憔悴、病魔缠身,生命变为死亡。当瑟思看到爱德华鲍德温牵着马向她家走来,神智不清的瑟思误以为是白人故伎重演要夺取她生命中最宝贵的骨肉,于是,瑟思攥着冰锥像箭一样地冲向爱德华鲍德温。从十八年前自毁式的消极反抗到十八年后主动出击的积极行动,反映了瑟思母爱意识的激化。
最后,以斯坦普为代表的黑人体也反省自己所怀有的“清高者必倒霉”的偏狭心理,全心全意给予瑟思一家帮助。“虽然相互之间有可能长期摩擦,但一旦厄运之神胆敢光着脚板,在她们之中横行,她们就会团结起来.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一举将它掀翻”。③黑人女性的歌声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传达方式,唤醒了瑟思的主体意识。召唤着黑人个体回归体的怀抱。在保罗迪的帮助劝导下。瑟思开始寻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
《宠儿》描写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独特体验,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对人类经验提供了一个大大被忽视
的视角和合唱之音”④.是通向历史和预言的出发点。托妮莫里森认为.对奴隶制人文代价的忽略必将导致“全民性健忘”.即对奴隶制真实内幕的无知与遗忘。于是她别具慧眼.发现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浸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从而解析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内在伤害,撕破历史的虚假性面纱以恢复民族的历史记忆。
注释:
①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25.
②玛阿特伍德.驱散不了的恶梦[J].外国文艺,1994,(2):68.
③托妮毛里森著,王友轩译.娇女[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0:28,209,319.
(D伯纳德-w贝尔著.刘捷,潘明元等译.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勒克莱尔.“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