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
作者:常丹丹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6
        作者简介:常丹丹(1985—),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取材自中国古代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作者在原作基础上对原文的故事情节,尤其是主旨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作者煞费苦心对原作进行改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同时也受作者个人家庭背景的影响。
        关键词:杜子春;改写;原因;多维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11—02
       
        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以中
国为背景,或者取材中国古典小说的作品也为数不少。其代表作之一《杜子春》取材自中国古代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但作者却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写。本文以两部作品的对比为切入点,从作者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时代背景着手,结合作者的生母追求思想以及当时当世儿童作家的特殊使命等综合因素,对作者改编原著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探析和概括。
        一、两部作品最大的差异
        芥川的《杜子春》与原作《杜子春传》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其主题的不同。《杜子春传》属于唐代神仙小说,作者李复言,由于当时道教非常盛行,宣扬道教炼丹成仙之说的作品为数众多,《杜子春传》所倡导的主题就是得道成仙,为了成仙可以舍弃一切。但是,芥川的《杜子春》倡导的主题却是比起成仙长生不老,更应该珍视这一无价之宝。
        这一主题的区别,具体体现在迫使沉默的杜子春发出声音的主体的差异上。在原作《杜子春传》中,杜子春转世成为女人,嫁为人妻育有一子,至此她都能一直遵循仙人的告诫沉默不言,直到最后深爱她的丈夫终于忍受不了她的沉默,出于报复将他们的亲生孩子残忍摔死,目睹这一切的杜子春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呼喊着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在原作中,迫
使杜子春发出声音的主体是杜子春的孩子。与此不同的是,在芥川的小说《杜子春》中,杜子春最后被替自己受罪的母亲所感动。母亲一边忍受着酷刑,一边安慰他说:你不用担心,不管我们会变得怎样,只要你能幸福,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是久违的母亲的声音,杜子春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妈妈。也就是说,在这里迫使杜子春发出声音的主体是杜子春的母亲
        总之,原作中杜子春也许仅仅是出于母亲的本能而失声痛哭,所以才会在清醒后追悔莫及,并且一直对自己未能成仙之事耿耿于怀。而芥川版的杜子春是因为被来自母亲的伟大无私的爱感动而发出声音,因此,清醒后也从未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反而使他更加理解了的意义,学会了更加踏实而认真地生活。
        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那么芥川为何要对原作主题进行这般颠覆性的改编呢?接下来笔者将从芥川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两大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1.家庭背景
        首先我们能够直接联想到的就是芥川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在芥川只是个7个月大婴儿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疯了,在他11岁时,母亲去世,于是他便被寄养在母亲娘家。他的养父母对他疼爱有加,这个新家属于传统的士族家庭,一方面他们爱好艺术,重视教育,这使得芥川也受到了极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在旧家庭的传统观念下,他被要求严于律己,更不能违背长辈之意。芥川的初恋情人吉田弥生虽然多才多艺,但由于其低贱的出身而不被接受,最终他们被棒打鸳鸯,被迫分道扬镳。这段失败的爱情给芥川终生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他开始怀疑人性,怀疑所谓的无私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名门芥川家族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而极力反对他们的婚姻,这是芥川家族的自私自利;而未能坚守自己的爱情,做出了妥协,这是出于他本人的自私自利。陷入这种想法的芥川十分痛苦,他觉得在养父母的家里,甚至在整个世界上,他都感受不到任何川子 今生缘无私的爱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他开始怀念逝去的母亲,也许只有从自己的亲生母亲那里,他才能得到真正无私的爱吧。但,事实是母亲早已不在,无论他多么思念母亲,母亲都再也回不来了,于是,他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作品中。
        然而事实上,他描写母亲的作品少之又少,既然他极其思念母亲,为何又极少提及母亲呢?实际上从他母亲发疯到去世的大约10年的时间里,芥川寄养在母亲娘家,而他母亲一直
被关在楼上,从他懂事起,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是个疯子,而自己竟然是疯子的儿子。他一方面为生母近在眼前却不得相见而难过,又为自己是疯子的儿子而感到自卑。处在这种忧虑中的芥川痛苦至极,他每每想念母亲,想在作品中尽情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时,母亲是个疯子这一残酷的事实总是跳出来折磨他,使得他羞愧难当,对任何人都难以启齿。长期处在这种折磨中的芥川终于在临终前得以解脱,在他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他在作品《点鬼簿》中发出了悲哀而凄凉的声音,我的母亲是个疯子,我从来没有感受过真正的母爱
        2.社会时代背景
        除了家庭这一特殊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芥川的小说往往是对日本社会种种现象的反映,因此,他在创作《杜子春》的时候,势必也会受到当时当世社会环境的影响。《杜子春》发表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杂志《赤鸟》上,芥川是受《赤鸟》创始人铃木三重吉之邀,特意写了这样一篇童话故事,他的作品必然首先要贯彻《赤鸟》杂志的主张和思想。那么,《赤鸟》又是怎样一种儿童杂志呢?它所倡导的主张和思想又是什么呢?
        《赤鸟》创办于大正7年,创办伊始,铃木三重吉就明确了《赤鸟》杂志创办的初衷和
主张,他提出《赤鸟》并不是单纯的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杂志,而是以其清新自然的叙事风格,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纯洁健康的作品,保护孩子们纯善质朴的个性,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因此,他不辞辛苦地集结了一大批当时最富影响力的作家,如北原白秋、岛崎藤村、芥川龙之介等人,号召他们加入赤鸟运动全面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创造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至真至纯的童话,倡导他们为孩子们创作更多清新脱俗积极健康的作品。芥川龙之介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在其专为《赤鸟》杂志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杜子春》中积极呼唤纯爱的回归。
        明治维新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村正直的《西国立志编》的盛行标志着日本政府开始注重实学,教育更是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明治天皇甚至颁布了《教育敕语》,大力推崇儒学的道德规范,宣扬其忠君爱国学说和忠孝心的培养,尤其是将孝敬父母列为第一条道德规范。1890年《教育敕语》颁布,下发到各所学校,每次学校举行典礼之前都要先庄严宣读。芥川成长在《教育敕语》被全面灌输的时代,必然被其所主张的道德标准所影响,对孝道更有其深刻理解。如此一来,在这篇以教育孩子为目的的童话故事中,芥川煞费苦心地将孝道理念悄悄灌输给了孩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芥川对其小说《杜子春》进行改写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其独特的家庭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是出于他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芥川从小就深受《教育敕语》的影响,并深谙其中的内涵,同时他也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影响之大,于是他顺应社会要求,响应《赤鸟》杂志的号召,积极执笔。一方面使他对于母爱的难以名状的渴望之情得以抒发,同时更将这种深情转化为孝敬父母的理念传达给后代,起到了教育下一代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作者之用心良苦,他对原著做出杜子春为救母亲而发出声音、放弃成仙的改编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参考文献]
        1]海老井英次.芥川龍之介[M.東京:勉誠出版,2003.
        2]高松次郎.蜘蛛の糸·杜子春[M.新潮文庫,1968.
        3]芥川龙之介著.鲁迅等译.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4]芥川龙之介著.高慧勤,魏大海译.芥川龙之介全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
005.
        5]叶渭渠.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6日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