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1期Vol . 34. NO . 1
攀枝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17年1月Jan . 2017
•文学与艺术研究•
历史的镜像,心灵的洗礼
试析李光地民间故事传说
叶茂樟
(泉州经贸学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在民间想象中,清人李光地是位一心为民的廉洁清官、足智多谋的智慧化身、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和
亲民宽厚的谦谦君子。李光地民间故事是闽南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闽 南一隅独特的风情画卷,并通过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自己的价值观和 审美倾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对李光地民间故事的深人发掘和阐释,不仅是为古镇新城“铸魂”,还能陶 冶情操,净化心灵,构建和谐。
我们的故事 光良
[关键词]李光地;民间想象;内涵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 -0563(2017)01 -0042 -06
李光地(1642 - 1718),字晋卿,号厚庵,又号 榕村,谥文贞,福建安溪人,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政 治家和思想家,康乾盛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官至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著有《榕村全集》、《榕 村语录》和《周易通论》等。同时代学者尊称其为 “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史称“理学名臣”。 在他去世后,康熙帝曾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 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 地者”,并亲自为其写御祭文,令“皇子执祭以异其 礼,遣大臣以经纪”;继位的雍正帝也在谕祭文中, 赞誉他为“卓然一代之完人”;乾隆帝则特地为贤 良祠手书表彰文。$这是三代帝王对李光地政绩、 学术思想的高度肯定。
李光地的故乡——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地处
安溪西北隅,自明朝正统年间湖李六世祖李森率 众开通湖头到泉州水上航道后,湖头成为永春、德 化、漳平等内陆山区县通往泉州海口水路的必经
之地,是闽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古称 “湖头小泉州”。湖头古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 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 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了 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境 内遗留着以李光地故居(新衙、旧衙)、景新堂、问
房大盾、五房小宗、贤良祠和李氏家庙等为主的60 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其中,新衙、旧衙和贤 良祠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泰山岩、碧翠岩和关帝庙等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近60处。1999年,湖头镇被评为福建省首 批“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湖头镇又被评为第 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今,作为湖头古镇 “形象代言人”的李光地文化已成为安溪县着力打 造的三大文化之一(另两大文化为铁观音文化和 清水祖师文化)。而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李光地逸 闻趣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湖头文化古镇
收稿日期=2016-10-11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A 类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李光地文化与湖头新城建设(JA 12452S )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茂樟(1970—),男,福建省龙岩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及闽文化。①何少川•序[M ]//李光地.李光地手稿.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01.
42
第34卷叶茂樟:历史的镜像,心灵的洗礼第1期
的窗口,更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李光地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李光地民间故事》为例,试图通过对约五十则李光地民间故事的分 析和研究,透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民间故事中的李光地形象
与魔宝、难题、镜子、禁忌和变形等民间叙事 文学中恒常的主题不同,李光地民间故事中的主 要人物形象李光地是实实在在的、有名有姓的历 史人物,故事发生多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 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 发展的结果也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习俗 相附会,往往给人以真实历史的错觉。当然,民间 故事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它既不 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 人民众的艺术创作。历史上的李光地其人格和 学术成就饱受争议,迄无定论,“誉之者推为‘儒林 巨擘’、‘学博而精’,毁之者则讥作‘纸尾之学’、‘不学无术’”,而“凡訾议其学问者,每多从讥斥 其为人出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故事 中的李光地形象比正史中的李光地形象高大许 多,其性格也来得更鲜明,感情更丰富,展现了李 光地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可以说,是对正史的一 种有益补充。通过对约五十则李光地民间故事的 梳理和分析,民间故事中的李光地大致有以下几 种形象:
(一)一心为民的廉洁清官
李光地自康熙十一年(1672年)被授予翰林 院编修开始,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文渊阁 大学士任上去世,先后担任过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直隶巡 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 书等职,在朝为官达48年之久。常言道:“当官不 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李光地民间故事 中,绝大多数内容与他在朝为官有关。其中有不 少故事把李光地塑造成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亲 民政治家形象。如《助建长汀会馆》讲的是福建长 汀去江西做生意的人想在南昌买地建会馆,却不 料遭到当地绅士的刁难,说“福建人要在这里建筑 会馆,木材、砖瓦、沙石和一切材料都得从福建运来”,李光地为此禀报康熙,结果康熙下诏让南昌 绅士建一座会馆送给长汀人。同样,由于李光地 的努力,《解脱苦役》中,在京城修建皇宫的福建苦 力的徭役得以解除;《改运官粮》中,本来由各地征 集运往京城的官粮改为地方入库;《宗城土楼的传 说》中,年老体弱的将军得以告老还乡。在《李光 地与红稻》中,李光地还在故乡试种和推广贡米——红稻,让百姓感受皇恩浩荡的同时,又得到 实实在在的实惠。此外,在李光地民间故事中,还 有不少篇章表现了李光地的清正廉洁。如《旧衙 与新衙的传说》讲的是李光地虽然为官达半个世 纪,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住宅。留存下来的两 座故居,旧衙为李光地协助拉哈达大军解泉州之 围后,满州人宁海将军拉哈达所赠;新衙则是李光 地夫人背着李光地所建,李光地为此生气,数度回 乡都没有住过。《“彡贪”的传说》讲的是李光地 身居高位后,在其故居后特意树一尊颈部已断的 “四不像”石雕——贪”。以此警戒为官者要 廉洁奉公,并警戒世人做人要诚实,否则,就会像 此石雕断头。
(二)足智多谋的智慧化身
在传统民间叙事中,有一类智慧老人的形象,他们往往具有某种超自然的才智,具有神灵般的 先知先觉能力。这是在生产力不发达和残酷的社 会现实中,生存艰难的广大民众表达愿望和获得 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同样,在不少李光地民间 故事中,李光地也成了足智多谋的智慧化身。他 不仅少年老成,智慧明达,而且为官后一心为民,鄙薄自以为是之人,敢于与各种丑恶势力斗智斗 勇。如《李光地验缸》中,还是学童的李光地用燃 烧湿柴所冒出的浓烟验缸,解决了成年人不能解 决的问题,凸现了少年李光地的智慧。《智取帽顶 寨》中,山大王林日胜想要杀死李光地,却不慎把 自己的儿子杀死,原来李光地有先见之明,与林日 胜的儿子换了床睡觉。《古城移辖》中,清初朝廷 主考官故意习难福建考生,要他们自带本地江水 到京城磨墨应试。李光地向江西瑞金官员提出古 城(即今长汀县古城镇)移辖的要求,从此,福建也 算有水相通京城,考生再也不用自带江水到朝廷
①陈祖武.点校说明[M]//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
43
第34卷攀枝花学院学报第1期
应试。《李光地与云门禅寺》中,一位武举人想霸 占云门寺这块宝地,方丈和当地乡绅求助路过的 李
光地。李光地在举人面前只字未提迁寺的事,却在出寺门时脱下朝靴,拿在手中敲了敲,说:“三 宝土不可图,我这做宰相的连三宝地的土都不敢 粘走呀!”以此打消了举人迁寺建府第的念头。《李光地作诗戏秀才》则讲的是李光地用闽南话作 诗,把几个目空一切的秀才气得目瞪口呆。
(三)忠君爱国的股肱之臣
著名学者许苏民曾经在《李光地传论》中把康 熙帝对李光地的态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且信且疑、既用又整;信过于疑、多所倚重;“义虽君臣、情同 朋友”。应该说,李光地能够取得康熙帝的信任,最终位极人臣,并与康熙帝“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相处,这跟李光地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是分不开 的。表现这一主题的民间故事往往以史实为纲,以丰富的想象为枝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 一位忠 君爱国的股肱之臣形象。如《献〈蜡丸疏〉》中,身 处荒野的李光地冒着生命危险以蜡丸上疏的形式 献计平息耿精忠之乱。虽然《蜡丸疏》一年之后才 到达京城,却使康熙帝十分感动,嘉叹不已,谓 臣曰:“此真忠臣也。”《保荐施琅》中,李光地舌战 儒,力主收复台湾,并以家族性命作担保,向康 熙帝举荐施琅,终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琴瑟”两字计立储》中,康熙帝向李光地征询秘密建储计 划,李光地以“琴瑟”二字对之。让康熙帝感慨万 端:“大臣中为我家计者,独此一老臣耳。”此外,《李光地智救方苞》、《提携梅文鼎》等也都表现了 李光地为发展清初文化和科学事业而做出的努 力。这种全然出于公心,乃至于奋不顾身地从专 制帝王的屠刀下抢救人才的精神,自然得到民众 的传颂。
(四)亲民宽厚的谦谦君子
李光地身居高位,在朝为官达48年之久。但 是,在民众的心目中,李光地也是凡人,也有自己 的七情六欲,有时候还有点小自私,当然,更多的 是胸怀坦荡、亲民宽厚的谦谦君子形象。在民间 故事中,李光地珍惜同榜举人之间的感情,给陈天 达送盘缠和安家费,与他一同赴京会考,飞黄腾达后又多次邀请陈天达进京仕官(《陈天达与李光 地》)。李光地又到吾都探访另一位同榜举人,并 收获一担芥菜。当他看到脚夫累得气喘吁吁时,就让轿夫抬芥菜回家,自己步行,演绎了“宰相步 行,芥菜做轿”的趣话(《吾都芥菜坐轿子》)。李 光地还穿梭于田野阡陌,体察民情,民众也并不因 为他是京官,而拒之千里之外,反而热情有加,书 写了“官民一家”的神话。如《“官岭土楼”的传 说》中,李光地回家探亲,微服私访,在官岭土楼遇 到少年时的救命恩人—
—相命先生,两人挑灯长 谈。《李光地与代天府》中,李光地听说“安溪铁观 音发源地西坪镇松岩村的‘代天府’庙很灵验”,就 前往烧香,并提笔写下“山高月明”四个字。民间 故事中,李光地还知恩图报,胸怀坦荡。《李相国 让轿》中,李光地回乡省亲,见到自己少年遇劫时 的救命恩人德辉禅师,让轿步行,盛赞德辉禅师是 “上等能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中,李光地受命 提督顺天学政,有个县令求他办事而达不到目的,曾对他无礼。后来,李光地升为巡抚,县令向李光 地请罪,他既往不咎。
二、李光地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 构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它“把比较广泛的社会 生活内容通
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 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 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因此,民间 故事不仅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也是一种重要的 文化载体,“不论在原始或发达的文化中,往往都 是艺术与知识的混合物。”®同样,李光地民间故事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以特定的时代和地域 为背景,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闽南一隅 独特的风情画卷,并通过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 丰富的心理活动,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自己的价值 观和审美倾向。可以说,李光地民间故事是闽南 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揭示了清初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君臣际 合”,即明君圣主与忠臣贤相的结合,但在实际的
①李红军.洛阳水席与民间传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34 -38. 44
第34卷叶茂樟:历史的镜像,心灵的洗礼第1期
政治生活中,这种所谓“香草”与“美人”的际合是 很难存在的。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李光地与康 熙帝的关系虽然后来达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的地步,但是,封建帝王毕竟处于主导地位,“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制度是谁也无法逾越 的。历史上,以帝王好尚飞来横祸的事例并不少 见。
此外,清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权力之争也与 李光地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李光地民间故事 中,不少内
容以史实为基础,凸显了错综复杂的宫 廷政治和尔虞我诈的官场黑暗。如《“琴瑟”两字 计立储》中,康熙帝与李光地计谋“立储”问题,反 映了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御厨夜送炖羊肉》中,康熙帝与李光地在南书房无意之中所说的一 句话“要是有碗炖羊肉就好了”竟泄漏出去,“从 此,李光地和康熙谈论政事就只用笔写不用说话,直到李光地病死都是这样”,折射了官场政治的不 择手段。《李光地智救方苞》、《保荐施琅》固然是 李光地荐举人才的表现,但从方苞深陷可 以看出清初思想控制的威严,而围绕攻打台湾、保 荐统帅的论争则展现了一幅朝廷官员百态图。《失官印》中,内阁学士徐乾学因政见不同偷走李 光地巡抚官印;《午时三刻到泉州》中,孝庄文皇后 去世,朝中奸臣设法拖延乞假回乡的李光地回京 行程;《牛耳大,龙耳小》中,一些宵小之徒向康熙 帝打小报告,说“李光地两个耳朵那么大,有帝王 之相”,等等,虽然这些阴谋最终未得逞,但清初党 派之争、权力之争可见一斑。看透官场政治、欲告 老还乡而不能的李光地,曾借南宋诗人裘万顷的 一首诗《归兴》表达自己的复杂心情:“新筑书轩壁 未干,马蹄催我上长安。少年只道为官好,老到方 知出路难。千里关山千里恨,一番风雨一番寒。何如静坐茅斋里,细把苍松翠竹看”。
(二)描绘了富有地域特的风情画卷
“若非缺一角,便是帝王家”,传说中地理先生 的由衷感慨增加了几分李光地故乡—
—安溪县湖 头镇的神秘彩。湖头古镇位于安溪县西北隅,四面崇山环抱,一水拖蓝中分阆苑,因地形
颇似大 湖,由南宋大儒朱熹路经此地雅称“湖头”至今。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山青多呈秀,境内 有“碧翠闻钟”、“阆山雪意”、“泰山浮云”、“东甲晓霞”、“三台夕照”和“月峰樵径”六大美景,加之 “白漱溪声”、“成云观瀑”、“西湖夜月”和“霞浦渔 登”四大水上奇观,合称“湖头十景”。它与分布在 镇区保存完整的60多座明清传统风格和闽南特 的古民居交相辉映。别具特的自然景观、深 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勤劳、善良的湖头人们共同 描绘了富有地域特的风情画卷。有关李光地的 民间故事则是这幅画卷中独特的风景,别有一番 韵味。如《铁观音与站旗传说》中,李光地及其皇 亲贵族与铁观音深厚的历史渊源,道出了安溪铁 观音不平凡的来历。《“湖头米粉”的传说》、《“咸 算包”的传说》和《宫廷名菜“鸡卷”》将古镇特 小吃“湖头米粉”、“鸡卷”和“咸笋包”打上了宫廷 文化的烙印,丰富了小吃文化的内涵,给人丰富的 想象。《“官岭土楼”的传说》、《吾都芥菜坐轿子》中,故乡人们的热情好客显露无遗。《李光地与南 音》中,李光地为康熙帝举荐南音,湖头古老的民 间艺术清晰可闻。《“喝醒”石的传说》则通过人 虎有缘、和谐相处的动人传说,展示了清代安溪原 生态的自然环境。
(三)表现了古镇崇儒尚文的精神追求
安溪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即公元955 年),位于闽南金三角腹地。随着中原移民的南 迁、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封建社会主导思想的儒 家思想也伴着中原移民来到了这块曾经为蛮荒之 地的地区。南宋时期,朱熹长期在闽南地区讲学,福建成了“闽学”的发源地,安溪县和湖头古镇都 留下了朱熹不少的足迹和佳话。可以说,在博大 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安溪也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乾隆丁丑版《
安溪县志》“序”曰:“海内 于今数夹辅者,必曰安溪”,“吾安溪之山若增而 高,水若增而深,而卓拔奇伟之士,无有亲疏遐迩,闻风而蔚起,咸以为天下之文章,莫大于是也。”闻名遐迩的“小泉州”—湖头古镇,数百年来孕育 了无数名士贤人。据非正式统计,仅从明永乐(公 元一四零三年)起,至清光绪(一九零八年)五百年 中,湖头籍(感化里和来苏里)入科第者就有九十 九人。各级科第名为诸生一人,监生二人,荐辟三 人,武生四人,贡生十一人,武举人三人,榜眼一 人,举人五十二人,进士二十二人。其中最为显赫 者就是清初闽学领袖、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他
45
第34卷攀枝花学院学报第1期
们的各类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很大一部分 故事将这些知识分子想象成‘神的化身’。而这些 名儒在拥有神力之后,都能很好地帮助百姓解决 困难,甚至承担起斩妖除魔的重任,他们不计个人 得失,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由此可以看出,闽南人通过神化名儒传达了对儒学推崇和敬重的深 层心理。”®在民间想象中,李光地从小也被赋予神 话彩,他最终位极人臣,似乎命中早有定数。你 看,《“光地”名字的由来》讲的是他出生时,电闪 雷鸣,满天光华照耀华地。《李光地验缸》、《智取 帽顶寨》活脱脱刻画了智慧少年的形象。《十字街 头一盏灯》中,俗神章相公为夜晚外出读书回来的 李光地点灯照明。《李光地祈梦》中,李光地梦见 一根木头刺破眼睛,原来是仙翁将“相”字预告他: “‘木’撞‘目’,不就
是‘相’字吗?”《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中,仙翁预言李光地可以当到相国,功名富贵戊戌年开始。“若非西方(五阆山)缺一 角,便成帝王家”,更是把李光地的神化推向了极 致。这些民间传说,显然是后人赋加在李光地身 上的光环,具有迷信彩,但是,它却表现了古镇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崇儒尚文的审美文化心理和 精神追求。
(四)表达了民众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
民间故事“反映了广大人民纯朴的劳动生活 和思想感情,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出了反 抗剥削压迫要求自由的呼喊……是人民生活的教 科书,也是人民的娱乐工具和斗争武器”。®确实,普通民众不一定有高深的学问,但是,他们也有自 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生产和生活之余创作的 故事也都源于他们朴素的善恶观念和道德准则,他们总是在故事中以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把握 和审美想象去传达民众的普遍的情感诉求和生活 理想。”®特别是当他们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和社会 的不平等,凭借自身的力量无法克服时,就只好把 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某个神化的形象身上,以此表 达自己的情感诉求或得到心灵的安慰。同样,在 *102李光地民间故事中,人们借助李光地这个形象,鞭 挞了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邪恶之徒,表达了对追 求公平正义、崇儒尚文、知恩图报等的理想诉求。如《古城移辖》中朝廷主考官的刁难,《解脱苦 役》、《改运官粮》中民众繁重的瑶役,这些难题虽 然通过李光地的努力一一化解,但民众对没来由 的刁难和瑶役的愤恨可想而知。《留扇示教》中,李光地微服私访,以扇示教;《人无教示会变坏》中,李光地通过制定《诫子孙书》整顿家风,矫正子 侄的不良行为,这些故事既表现了民
众崇儒尚文 的理想诉求,又启示人们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李相国让轿》蕴含了知恩图报的道德思想。《千 金换墓地》则通过李光地因相信“风水”,为了换取 一块已葬的墓地,不惜将女儿嫁给拾狗屎为生的 穷汉为妻,后来终于认识到自身错误,将坏事转化 成好事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迷信,更不要为 此损人利己。
三、李光地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
恩格斯曾经说过:“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在 一个农人晚间从辛苦的劳动中疲乏地回来时,使 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恢复他的精神,忘掉繁重 的劳动,使他的石砾的田地变成琼郁的花园。”“和 《圣经》一样地阐明的精神品质,使他认识自己的 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 起他对祖国的热爱。”®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政治 家和思想家。李光地文化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华 人社区中有广泛的影响,在李光地的故乡安溪县 湖头古镇,李光地的各种逸闻趣事更是在街头巷 尾广为传播,普通民众耳熟能详。这些民间故事 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形象生动 地演绎了闽南人繁衍发展的生命轨迹,而且使其 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精神更加脍炙人口和深入人 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一)为闽南古镇新城“铸魂”
历史上,曾经有人这样盛赞湖头:“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湖头镇是福建省
① 戴冠青等.民间想象中的文化盛宴—
—论闽南民间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98 -102.
②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3.
③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3.
④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401.
⑤ 戴冠青.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06.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