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为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作品形式丰富多彩。一般而言,她的作品中受到关注最多的是长篇小说,如倍受争议的《金笔记本》。其实,莱辛也非常重视短篇小说创作,自称为“短篇小说创
作的瘾君子”[1](P37)
;而且,她的短篇小说也以其独
特的风格而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许。
《十九号房》(ToRoomNineteen)发表于1963年,是莱辛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这篇小说仍然以莱辛一直都关注的女性问题为主题,着重于女性心理世界的开掘,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陷入的困境。笔者试图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关无意识的理论来探析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自我的迷失、自我的寻及最终崩溃的实质。
人类对意识的探索和研究由来已久,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心理的反映。但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有关意识的本质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都认为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决
定力量,而很少考虑到无意识对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作用。在弗洛伊德之前的众多哲学家对无意识的问题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无意识问题在赫尔巴特、卢梭、歌德、黑格尔、谢林等人的思想体系里均占有一席之地。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在意识和前意识的压抑下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更深层、更隐秘的心理能量,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不见容于社会理性的东西往往被压抑在意识阙下,但又无时不在暗中活动,并且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动,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因此无意识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心灵的核心。意识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只占很小一部分,无意识却像冰山的水下部分,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是意识的源泉。
寻自我的悲歌
———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
庞书向,徐建纲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三峡
徐佳莹失落沙洲
443002)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讲述一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
生活中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有关意识的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发现无意识是其自我迷失及最终崩溃的内在心理动机,从而揭示女主人公心理建构的内在实质。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十九号房间;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荣格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7)01-0035-04
收稿日期:2006-11-30
作者简介:庞书向(1973—),女,江苏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
学。
徐建纲(1961—),男,内蒙古包头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南昌高专学报
2007年第1期(总第68期)2007年2月出版
JournalofNanchangJuniorCollegeNo.1(Sun68)Feb.200735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在人类对其自身意识研究的历史中,正是弗洛伊德首次把无意识提高到了首要地位,强调了无意识对意识、对个体精神生活或心理活动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因此认为文学因而惟有深入到无意识的领域,才被认为是达到心理上的真实。[2](P19)《十九号房》中女主人公苏珊婚前是广告画画家,怀孕之后为了家庭辞去工作,成为专职的妻子和母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丧失了自我,孩子们都上学之后她感到空虚,渴望自由,希望回真正的“自我”。她的内心在两种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她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她怀着对孩子和丈夫的愧疚之情尽力去做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在种种尝试
之后,她终于在一间冷僻的旅馆房间里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回了迷失的自我。她自己的躯壳在家里扮演着母亲和妻子的角,真正的自我却留在了旅馆的十九号房间。然而她的丈夫马修无法容忍和接受这样的状况,疑心重重地雇佣了侦探,出了她的“藏身之处”。最后,她只有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最终的解脱和自由,回真正的“自我”。在小说中,莱辛用不断切换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向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苏珊内部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及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如果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看,它展示的是一部现代女性在异化的社会中精神世界自我的迷失及其最终崩溃的悲剧。从表面上看,苏珊自杀最直接的原因是她无法向丈夫解释她看似荒谬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挖掘苏珊内心世界的经历和变化就会发现其悲剧的真正原因则是她内部精神世界和外部环境之间矛盾的激化,而这种矛盾的根源又在于苏珊精神世界的内部矛盾和冲突。当我们一步步深入到苏珊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就会慢慢地发现她的内心世界其实一直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困扰着,这种潜在的困扰一直在暗暗地推动着她的生命历程,这股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正是精神分析学说所强调和探索的无意识的动力。因此如果要深入地探析苏珊的心理世界,我们就必须追踪她精神世界里这股无意识的暗流的根源,探寻其在苏珊精神世界逐渐崩溃的过程里所扮演的角,从而得以真正透析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心理动机和奥妙。
正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所说: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它暗中支配着意识活动,意识虽然是清醒的理性的,却对无意识无能为力;无意识虽然是混乱的盲目的,却有着巨大的支配力,它能导致人的行为的怪诞和失常。《十九号房》女主人公苏珊的精神世界不仅存在着意识的活动,同时也被无意识的潜流主
宰着,她的精神世界始终充斥着意识和无意识的对峙,而这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苏珊内部精神世界的失衡,使她陷入了自我迷失的世界。弗洛伊德在早期的著作中指出,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人早期生活中那些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是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3](P17)。无意识的这一特点也正在苏珊身上得到了体现。在故事一开始,叙事者即断言:“这个故事,我想,是个理智发挥不了作用的故事,因为罗林斯夫妇的婚姻,是以理智为基础的”[4](P218)。在小说中,叙述者一再强调“理智”二字,苏珊和马修的结合是非常理智的,处理婚姻和生活的态度也是理智的,为了家庭,放弃工作在她心目中是正常的、理智的,但家庭生活越来越让她迷茫的时候,她就会理智地劝服自己,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要尽好母亲和妻子的职责。但同时,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不时地和理智发生着冲撞。另外,苏珊最理智的行为莫过于她对马修婚外情的态度。得知马修在一次聚会后送一个女孩回家并和其上床一事,她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选择了理解和原谅。尽管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但还是试图说服自己,马修和别的女人上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件事不会影响他们的婚姻,她决定把这件事抛到一边,继续过他们以往正常的生活,有意识有计划地进入未来。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苏珊理智过人,其实对苏珊来说,那些被她抛在一边的对自由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婚姻的质疑已经成为了她内部精神世界中无意识的主要构成,只不过暂时被她的自我意识压抑在精神世界最遥远阴暗的角落里。这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对苏珊的命运起着巨大的影响,也在无形中一直控制着她的心理历程。
在小说后半部,被苏珊用理智压抑在精神世界深处的无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愈演愈烈,她极度渴望到一份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安静,不用去考虑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职责,想到真正的自我,这股无意识的潜流一直被她的意识压抑着无法浮出水面,可是从根本上说这股内在的动力始
36
第1期
终在推动着她的意识和行动,她通过努力试图让马修认为她是理智并正常的,可是事实上她根本无法真正做到。在她思想深处的无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她的个人无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已无法调和,最终使得她的内心世界彻底失衡,这种矛盾和冲突成为她最终走向死亡的缘起。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在弗洛伊德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他虽然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他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
谓“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5](P287)。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情结”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式,是一种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6]。如果我们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来阐释苏珊内心矛盾和心理动机的根源,那么对于她在小说后半部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最后走向死亡的过程,则需要使用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分析。
在小说接近尾声时,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在苏珊的精神世界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在追寻自我价值和自由的过程中,她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理智地面对家庭与社会。“理智”是苏珊夫妇本人以及他们婚姻生活的信条。“理智”要求苏珊放弃她的工作,成为尽职尽责的妻子和母亲;“理智”要求她容忍丈夫的婚外性行为,不能哭泣,争吵;“理智”的要求使她不能也不敢如实地表达她内心的感受,因为它是不理智的。由此,“理智”实际上就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对女性的漠视。苏珊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渴望自由的女性,按照男权社会的要求,履行着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她要求自由的权利却得不到尊重;她没有权力在家里给自己安排一间自己的房间,要由孩子和丈夫商量决定;去威尔士山区度假,虽然远离家庭,但还是被无形的线牢牢地缚在家里。而且,她提出的对自由的正当地要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当她提出她要更加“清静”,她说出她感到不自由的时候,她的丈夫马修的反应是怀疑,不相信和恐惧。更让人觉得可
悲的是,在这样的“理智”的控制下,她自己也认为她的自由是不可取的,对丈夫和孩子充满了内疚,她自己也认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这样我们可以看出,长久以来,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女性的存在既没有自我的价值意义,也没有独立的个性,更没有话语权。女性的需要、自身的价值和个性自由,都处于男性视域之外,都被这个社会湮没了;女性所看到的、所说的,都是对男性话语的重复。由此看出,她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理智”的世界,社会也以一种正常普遍的标准来衡量她的行为。在马修发现了苏珊的“行踪”之后,她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说真话,说一年来的多数白天,自己一直独自呆在污秽肮脏的旅馆房间里无所事事,马修一定会以为她疯了。她知道马修更希望她有个情人,和情人呆在一起。为了迎合丈夫的期望,她只能为自己编造一个情人。以理智为标准在她的思想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在无意识里她已经把理智标准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这种集体无意识和她个人无意识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成为了苏珊最终走向精神崩溃和肉体灭亡的主宰力量。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的心理经历和状态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无意识的控制,在内部精神世界意识和无意识的斗争中,无意识最终占了上风。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可以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在创作中的这一倾向。在最后,作者莱辛重新回归到全知视角来展示女主人公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的心理历程,也让读者进一步深入到苏珊的内心世界深处。我们看到,在她向丈夫编造自己有一个情人后,意识到她曾经当作生活中心和生命源泉的爱已不复存在,独处的自由又被剥夺,自我的价值也已彻底迷失,继续活下去已没有意义。我们从苏珊追寻自我的旅程中看到“理智”最终被一种无法理解的力量打败了,在苏珊的精神世界里,
庞书向,徐建纲:寻自我的悲歌37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管理的宗旨。为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应从加强现代化手段上下功夫,通过借助日益成熟的电子芯片技术、扫描技术与微缩影技术,使原来单一的纸质档案管理逐步过渡到无纸化管理模式。并积极开发和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对人事档案信息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逐步探索建立电子人事档案的新途径,探索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业绩跟踪系统,不断提升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使用开放权限和加密功能,通过网络联机方式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远程利
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把人事档案工作纳入科学管理轨道,才能使人事档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提供可靠的信息。
总而言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常抓不懈,只有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为高校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服务的,同时也为国家发现各类人才,输送各种类型干部服务。
ANewApproachtotheManagementofPersonnelPil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NYuan-chun
(NanhuaIndustrial-CommercialCollege,Guangzhou510507,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olleges'educationteachingandcontinuouslydeepgoingreformationofpersonnelmanagerialsystem,andwiththeextensiveapplication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andmanagerialmeans,anew-typeefficientpersonnelmanagerialsystemisneededtobeadaptedtothis,thusprovidingmuchbetterserviceforcollegestomakethebestpossibleuseofmen.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personnelpilesmanagement;approach
(上接第29页)无意识潜流对于自我意识的颠覆和控制最终使苏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套用弗洛伊德的用语:死亡是欲望的最后目标。
[参考文献]
[1]ContemporaryAuthors.
Gale
Research
Company,
Michigan,1998.
[2]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4]Lessing,Doris.ToRoomNineteen.马建军编著,英语短
篇小说选读[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荣格.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C],纽约,1959.
[6]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SadMelodyforPickingonOneself
———AnAnalysisof《No.19Room》byDorisLessing
PANGShu-xiangXUJian-gang
(Dept.offoreignlanguages,SanxiaUniversity,Sanxia443002,China)
Abstract:《No.19Room》byDorisLessing,afamousBritishwoman-writer,toldushowaprofessionalwomanpickedonherselfinthelifeofahousewife,asawifeandmother,andcommittedsuicideintheend.Thearticleappliedthetheoryrelatingtoconsciousnessofpsychoanalysisdoctrinetoanalysetheinnerworldofthefemaleleadinthenovel.Itisfoundthatunconsciousnessmeanstheinternalpsychologicalmotivesofherself-lossandfinalcollapse,thusdelineatinginternalsubstanceoffemalelead'spsydiologicaframe
work.
Keywords:DorisLessing;No.19room;unconsciousness;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Freud;Longer
38